體育教師招聘口令指揮與隊列隊形調動的基本技能
中學體育教材教法(體育教學中的口令)
體育教學中的口令,一般按類別可以分為隊列口令、基本口令、數字口令、武術口令、信號口令等幾個方面。它是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完成體育教學目標的保證。室外中小學體育課,每節課教師都離不開用口令來指揮隊列和隊形與基本體操的練習。通過這些練習,既達到培養學生組織紀律性與組織教育,又提高學生協同一致的行動能力;既促進身體的一般發展,培養正確的身體姿勢,又吸引和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上課積極性;為完成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創造良好的條件。
上述要求都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有效地運用口令,發揮口令的功能。要把口令喊得全班同學都聽得清楚,而且精神抖擻,鬥志昂揚,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節 隊列口令的運用
隊列口令是體育教師的基本功,在組織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會直接影響體育課的教學效果。口令是用語言與信號按照一定的口令詞句,遵守規定的程序來表達的指示。
教學實踐中,發口令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根據口令種類的不同喊好口令
1.由預令和動令組成的口令。
例如「齊步——走」,「向左轉——走」等,喊口令時,要求學生聽到預令準備做動作。
發口令時,注意咬字、吐字清楚,發聲洪亮,稍悠長,而且預令與動令之間要有一個適當的間歇。預令的長短,要根據隊伍的大小和學生的動作來決定。隊伍人數多,動作不熟練的,預令長一些,隊伍人數少,動作較好做的,預令短一些,例如「向左——轉」的「左」字,「向右——轉」的「右」字,「齊步——走」的「齊」字,要喊的清楚,使學生聽了有個理解的過程。
發口令時,聲音乾脆,洪亮有力,學生聽了有一種「令行禁止」的感覺,聲音的大小與洪亮的程度,要從隊伍人數多少來決定,隊伍人數多,聲音大些,稍長些;隊伍人數少,聲音小些,短一些。
2.只有動令的口令。
例如「立正」、「稍息」、「坐下」、「起立」、「報數」等,就只有動令,只有動令口令的喊法,要求聲音連貫,而且有字的輕重之分。如「報數」的「數」字要比「報」字重一些、「坐下」的「下」字要比「坐」字重一些。「起立」的「立」字要比「起」字重一些。發口令時,教師要隨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遇到有兩個以上的隊(組)的學生執行口令時,因為沒有預令,一定要指明執行口令的對象。如「第一隊(組)的學生蹲下」等。
3.進行中的口令。
進行中的口令,也是由預令與動令組成的口令。喊這種口令時,雖也按照預令與動令組成的口令進行,但要掌握時機,字斟句酌,喊快了不行,喊慢了也就不整齊了。行進中的口令,一般動令落於右腳,但也有例外,「向左——轉」走時,動令就應落於左腳。
二.下達口令的基本要求
1.發聲部位要正確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扯開嗓子大聲喊口令,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這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發聲部位。下達口令時,正確的發聲應該是用胸腔、口腔、頭腔三個部分產生共鳴,因此,喊口令時要把上述部位機能都動員起來,達到協調一致的工作。這樣,才能加大呼吸量,獲得正確的發聲,達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喊口令時單純靠喉頭力量是不正確的。
我們在發口令時,要先吸一口氣,吸氣的深度要根據口令的類別而定。下達短促的口令,如「立正」、「稍息」、「報數」等,一般向下壓氣,應以胸腔為共鳴器官。下達帶拖音的口令,如「齊步——走!」、「向右——轉」、「向右看——齊」等,吸氣要吸的深一些,一般要吸到丹田(臍下),俗語話,「丹田一口氣,」意思就是加大呼氣量,達到聲音洪亮、寬厚、甜潤,有聲勢,聲情並茂的目的。
2.掌握好口令的節奏。
下達各種口令都要注意節拍,預令、動令和間歇都要有明顯的節奏,以便於隊伍中的每個成員都能聽得清楚,使得悅耳動聽。
3.發口令時要注意音量有大有小,有強有弱。
聲音的大小主要取決於隊伍的縱深長度和人數的多少。下達口令時,起音的高低與否關係不太大,但最後一個字一般音調都要高一些,例如「齊步——走!」,「走」的發音就要高;「向右——轉」,「轉」字發音要高;「向右看——齊」,「齊」字發音要高,如果音調不分高低,那麼它就失去了口令的作用了。
4.注意突出主音和運用調聲。
下達口令時,要突出主音,重點字要喊清楚,音量要稍大,拖音也要適當的加長,這樣才能使學生很快地清楚口令的意圖,整齊準確地做出動作。如「向左(右)——轉!」,要突出「左」字或者「右」字;「向前x步——走!」要突出數字。
三.口令對體育教師的要求
1.位置選擇
要求體育教師喊口令時,要選好適當的指揮位置,橫隊時,站在隊列中央前;縱隊時站在隊列左側先頭,變換位置時要用跑步過去。以身作則,做學生模範,既耐心教育,又嚴格要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師用講解示範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紀律嚴明;寬鬆相結合,答而不死,改而不亂。
2.身正為範,學高為師。
教師的一舉一動,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要求學生尊敬師長,教師首先尊敬學生,要求學生站有站相,姿態端正,教師也應首先做到,不然就很難「令行禁止」了。
3.加強口令技術的基本功。
體育教師教學實踐積蓄起的聰慧才智,浸透著教師辛勤勞動的汗水。有人把口令與動作比作「七分口令,三分動作」,是說明口令與動作的關係。發口令,如果「有氣無力」,學生容易厭倦,無精打採;有經驗的教師的口令傳情授意很見功夫,學生練得精神振奮,嚴肅認真,動作協調,行動一致,這就要求教師經常練習口令,耐心體會,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第二節 基本體操口令的運用
基本體操的口令,一般採用呼數口令和指示性口令兩種,這在組織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掌握得好,運用得好,就指揮自如,井井有條。教師一下達口令,學生秩序井然,聞聲而動;同時情緒高漲,精神振奮,對提高基本體操的動作質量,都起著直接作用。因此,口令在體育教學中是調動隊伍指揮做不可忽視和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它是完成體育課教學任務的保證。中小學體育課教學,每節課都離不開基本體操的練習,要達到培養學生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嚴肅整齊,朝氣蓬勃的作風;培養學生的身體姿態,提高動作的節奏和韻律感;吸引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為完成教學任務創造條件。
基本體操的口令,一般喊法是「預備起,」1、2、3、4、5、6、7、8:2、2、3、4、5、6、7、8··········。其中用力動作呼得要重,伸展動作呼得柔一些,喊的節奏也有快、慢,輕鬆與強烈,短促與聯貫之別,如腹背運動要輕一些,跳躍運動快一些,整理活動呼得輕鬆些;衝拳運動要呼得強烈,全身運動要呼得連貫,擴胸運動要呼得短促有力,這樣學生做起操來,各節都有特點,節奏感也強。
基本體操的口令,既要喊得清晰、洪亮,又要自然,應根據動作的特點,按照動作的節拍、速度和振幅的大小,而有強、弱與長、短之分。有經驗的教師,在基本體操教學時,採取指示性的口令,效果很好。例如用「快,2、3、4、5、6、7、8」,「慢,2、3、4、5、6、7、8」。或者結合做操動作可喊「用力,上、踢、膝、蓋、伸直」,「4、2、3、4、5、6、7、停」(或喊再做)。也可以提示學生下一節的動作,可喊「4、2、3、4、擴胸運動」;為了指明方向和引起做操人對某些問題的注意,可加上左、右、前、後、伸、直、用、力等。
如果有個別人有錯誤動作,可以採取個別糾正,為了不影響大家做操,一般可以採用指示性口令,如有的人兩臂彎屈可喊「2、2、3、4、兩、臂、伸、直」,或操後個別糾正。
在基本體操練習時,有時教師採用哨音,擊掌等來代替口令來指揮,哨音音量高,聲音乾脆,音域廣,可以給學生一種強烈的刺激,以調節他們大腦的興奮點。如果學生上了二、三節文化課後,精神表現疲倦,哨子的作用就更明顯。熟練的使用哨子,能發出高、低、強、弱、快速長短的聲音,節奏更顯出清晰、明快,也有利於提高操練的效果。擊掌代替口令,也很好,擊掌的作用可以使學生感到親切,但不宜在人多的情況下使用。
運用口令,教師必須認真嚴肅,態度和藹,因此,教師既要把握髮令要點,又要清晰、洪亮,這樣才能振奮學生的精神。同時要使口令波及全體學生,稍不清晰,學生聽不懂口令,就會不認真做動作。發令要富有情感,熱情奔放,當學生安靜時,聲音要輕些,低些;比較亂時,則呼得重些,高些,長些。
體操隊形散開時,發令是以右翼排頭(或中間某個同學)為基準前後兩步距離,左右兩臂間隔,成體操隊形散開。集合時,發令是以右翼排頭為基準,成密集隊形集合。集合時可用手勢同時做出指示。教師站的位置,要便於觀察學生。
教師要不斷提高發口令的技巧,總結髮口令的體會,便於隨時改進,提高質量。
第三節 數字口令的運用
教學時,配以有節奏的音響喊「數字口令」,不僅可以使「數字口令」的節拍與學生的動作建立聯繫,又可以幫助提高肌肉感覺的準確性。
1.運用「數字口令」,可以加快動作速度。
例如跨欄的欄間步伐要求速度快,不然將影響下一個跨欄動作的完成,在欄間跨欄步伐中,學生往往拉大步或倒碎步。教師為了調整欄間距離,抓好過欄技術,採用有節奏的「數字口令」來調節學生的欄間步伐節奏,即在學生每過一個欄後,起跨腿剛一觸地的一瞬間就開始喊「1、2、3!」的口令,讓學生隨著口令的節奏練習三步過欄。這樣的練習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快速欄間步伐節奏。
2.運用「數字口令」,能調節完成某一動作時用力的大小。
在完成某一動作的過程中,如果應該加強用力的地方沒有及時用力,就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動作的效果。例如背越式跳高助跑時,有的學生沒有注意到倒數第二步應及時有力地蹬擺,那麼髖部就不能很快移到起跳腿上,而直接影響到起跳效果和造成一系列的錯誤動作。如果教師採用在學生最後4步助跑時喊「1、2、3、4!」的口令,同時把「3」字適當喊中一點,就可以幫組學生完成某種動作。教師應事先交待將「3」字喊重一點的意義,讓學生在練習中隨著音響的刺激的突然加強,而加大這一步蹬地的力量。
3.運用「數字口令」,培養學生對連貫動作各環節之間的「時空」感覺。
例如標槍投擲步伐中(以五步投擲步伐為例),倒數第三步和倒數第二步之間(即交叉步)時的「時空」間隔太短,就會影響到超越器械動作的順利完成。相反,倒數第二步和倒數第一步之間的「時空」間隔太長,就會破壞已形成的超越器械動作,從而直接影響到最後用力的效果。如果教師在學生持槍助跑左腿踏上第二標誌線(以右手投擲為例),右腿落地的一瞬間開始喊「1、2——3、4!」這樣一種節奏的口令,即當喊到「2」時,除加重音響以提醒加大蹬地力量外,同時延長「2」的音節,再接著喊出短促的「3、4!」口令,就能使學生通過這種起承結合,節奏分明的「數字口令」,適當延長交叉步的騰空時間,並縮短了最後一步兩腳落地的時間間隔,及時有力地完成了最後用力動作。從而較快地建立延緩抑制和縮短反射時間。
4.運用「數字口令」,提高動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在長距離助跑的項目中,其助跑的穩定性和節奏是很重要的。如果助跑的步點不準,節奏混亂,就會使已有的速度得不到正常的發揮,不僅造成動作的緊張,不協調,也容易使下一個技術環節的脫節,從而影響整個動作的完成。例如說跳遠的助跑不好,就會影響到起跳、騰空、落地等一系列動作的完成,也會造成踏跳不準導致犯規。如果教師在學生起跳助跑時,當左腳踏上第一標誌線,右腳開始前擺落地就喊這樣的數字:「1、2、3、4、5、6」,「1、2、3、4、5、6」,「1、2、3、4!」所組成的連貫性強、節奏逐步加快的口令來配合,學生經過反覆練習,就會在這樣的音響的刺激引導下,逐步提高助跑的速度和準確地完成起跳動作。這樣提高踏跳準確性的原因及在於助跑的步數。節奏已被這幾組連貫性的「數字口令」所固定,因此助跑的穩定性大大加強,助跑步點調整起來也容易,從而提高了踏跳的準確性。
第四節 信號口令的運用
信號口令是指利用口哨、擊掌、節拍器、音樂以及特殊規定的信號代替口令,不僅起到口令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意義,對培養學生技術動作的節奏感,幫助學生體會動作要領都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利用信號口令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一定要把握好時機,恰到好處。
為使學生有新鮮感,還可以採用信號變換法,便可產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如進行隊列練習時,第一次課教師只用「左——右——左」口令呼喚學生操練,第二次可以示意學生聽哨音練習,第三次又變為「1——2——1」指揮。這樣稍加變化,變換使用信號,即使同一內容的練習,都比老用哨音刺激學生好些。又如隊列練習跑步時,教師一會兒用「1——2——1」指揮,一會兒用「1——2」······指揮,稍變喊法,就會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 下邊把信號口令分析如下:
1.哨聲。
哨聲具有非口頭語言所能表達的語言功能,是在體育教學中變換、傳遞信息的好方法。不同的哨聲所代表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教學時,必須與學生溝通。也就是學生不熟悉的哨聲向學生交待清楚後,才能在教學中採用。這樣來建立師生信息收發渠道。有經驗教師的哨聲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對提高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
那麼,哨聲在教學中究竟有哪些作用與怎樣運用呢?
(1)哨聲豐富了教學語言。學生聽了不僅由不同的音感而產生心理反應;是學生保持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而且顯示了哨聲的能動作用,使聲音清脆、響亮、肯定、有力。通過哨聲傳遞教師的命令和指示,把信息傳遞給學生,也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練習,使體育課充滿生機活力。運用哨聲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嘟——」尖長一聲,表示某動作或片段的開始。「嘟嘟」!短促兩聲,提醒注意。「嘟——」(聲音由高到低)悠緩一聲,表示某些動作的片段結束和暫停。「嘟嘟——」(聲音由低到高對違犯紀律的學生給予警告)。「嘟嘟嘟——或嘟(四字)」,表示緊急集合。「嘟嘟」(聲音由低到高到低,表示小組的輪換等等)。
(2)哨聲的短促、清脆、響亮與特有的音響和音頻迅速發布出來,既加快了條件發射的作用,而且贏得了教學指導時機;從而加大課的密度與強度,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3)在長距離投擲時,在指揮跑步,在分組輪換以及教師位置處於逆風位置發令時,採用哨聲指揮,既能夠保護教師的咽喉與口腔的衛生,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認真進行鍛鍊。
(4)通過哨聲對某些動作技術給予指令信號時,使大腦皮層由於受到哨聲的刺激,會形成一種複雜的、連鎖的、本能感受性的運動條件發射,加深了對動作結構與節奏的理解和記憶。例如針對學生跳遠接近踏板時,降低跑速的毛病,為了強化學生起跳的意識,教師在先於學生起跳前的瞬間,「嘟——」!的一聲哨聲給其信號刺激;有如針對學生「衝刺」跑時易犯減速的毛病,教師在接近終點線前10米左右處,用「嘟!嘟!」的哨聲,代表「快!衝過去」,提示其不要減速,發出的指令有一定的刺激性,使學生大腦在瞬間做出反應。及時給予指令信號,既可以強化信息痕跡,對矯正動作也有明顯效果。
哨聲多種多樣,且有輕重、長短、緩急的變化。為了加大呼氣量使氣息充實,要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用丹田力。使橫膈膜向上擠壓,用胸腔上下部之氣發音,這樣哨聲雄壯有力。在發布短促哨聲時,用舌尖頂住「哨口」,舌尖一伸一縮,猶如吹笛時的單吐,達到音色清晰,有起有伏,節奏鮮明。變化音調音色時,除用呼吸控制力度外,用食指或拇指控制哨子的「出風口」,來調節聲音的高、低、長、短,吹出的類似「滑音」,有相當的表現力。用氣平和,氣息穩定,可吹出像空曠清晰、縹緲高遠的「泛音」,哨聲清晰、嘹亮、音色純樸,別有一番韻味。
體育教師應在哨聲方面展現才華和能力,提高哨聲的技藝,既要經常練習吹哨子,使哨聲振動靈活,控制自如,有節奏感,又要使哨聲動聽悅耳,做到「聲中有情」,增添哨音的藝術感染力。
但在體育教學中過多地使用哨子會影響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因為哨音過多過頻,也是一種噪音。據人們測定,體育課上鳴哨時的音量最高可達到109分貝。環境保護理論告訴我們,正常生活環境的音量應控制在55~70分貝之間,如果持續超過85分貝,就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了。而長時間地接受噪聲,會使人的聽力逐漸下降,危害心血管、神經核消化系統的功能,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難怪在有的教師鳴哨時,同學們會捂起耳朵,愁眉苦臉,有的甚至怪叫。學生對尖利刺耳的哨聲很反感。時間一長,不僅會影響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會降低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影響體育教學的質量。
體育教師隊列隊形規範
一、原地隊列動作:
1、立正
口令:立正。
要領: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腳尖向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下垂自然伸直,手指併攏自然微曲,拇指尖貼於食指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顎微收,兩眼向前平視。
2、稍息
口令:稍息。
要領:左腳順腳尖方向伸出全腳的約三分之一,兩腳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右腳。稍息過久,可以自行換腳。
3、集合
要領:集合時,指揮員應當先發出預告或者信號,如「全班注意」然後,站在預定隊形的中央前,面向預定隊形成立正姿勢,下達「成四列橫隊——集合」的口令。所屬人員聽到口令預告或者信號,原地面向指揮員成立正姿勢;聽到口令,跑步到指定位置面向指揮員集合(在指揮員後側的人員,應當從指揮員右側繞過),自行對正,看齊,成立正姿勢。
口令:成四列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學生迅速到指揮員左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學生以基準學生為準,依次向左排列,自行看齊。
4、報數
口令:報數。
要領:橫隊從右至左(縱隊時由前向後)依次以短促洪亮的聲音轉頭(縱隊時向左轉頭)報數,最後1名不轉頭。報數是清點隊伍人數的方法,應在立正姿勢中連貫、迅速地進行。有時可在稍息時報數,但每人輪到自己報數時,必須立正。報完數後又自動稍息。根據隊形變換,分組的需要或為了集中注意力,可採用1--X報數;奇數報數;偶數報數;間隔X報數等方法。報數要求必須準確,聲音洪亮,轉頭迅速,訓練報數時常採用報數比賽或報數遊戲的方法。
5、整齊
(1)向右(左)看齊。
口令:向右看——齊,向前——看。
要領:基準學生不動,其餘學生向右轉頭,眼睛看右鄰同學腮部,前四名能通視基準學生,自第五名起,以能通視到本人,以右第三人為度,後列人員,先向前對正,向右看齊。聽到「向前——看」的口令,迅速將頭轉正,恢復立正姿勢。
(2)向中看齊。
口令:「以×××為基準,向中看——齊」。
要領:當指揮員指定「以×××為基準」時,基準學生左手握拳高舉,聽到「向中看——齊」的動令,將手放下,其他學生按照向右(左)看齊的要領實施。向右(左)看齊及向中看齊完成後要喊「向前——看」。
6、成廣播體操隊形散開,向右(左)靠攏。
(1)以右(左、中間×××)為基準散開
口令:「以右(左、中間×××)為基準——散開」
要領:以右翼為基準為例,聽到動令後,其準生(第一列排頭)不動,左臂側舉,後各列排頭左臂側舉,右臂前舉(後面離前面排頭稍大於一臂距離),其餘學生兩臂側舉,迅速散開至到達預定位置,先對正,後看齊將臂放下成立下姿勢。
(2)靠攏
以右(左、中間)翼為基準向右(左、中間)看齊。
要領:聽到動令後,其準學生不動,其餘學生迅速向其準學生靠攏,先對正,後看齊成立正姿勢。
二、原地轉法:
1、口令:向右(左)——轉。
要領: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和腳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初學時可採用分解練習,即1拍轉動,2拍並腳,嚴格要求,認真做好每一動作。為了協調一致地掌握完整動作的節奏,練習時可採用隨動作呼「1、2」。在教學訓練中常因某種組織教學的需要,兩路(兩列)學生要同時向左向右轉時,口令必須明確的指出轉向目標。如兩路縱隊時,口令是面對面向左向右--轉,此時轉成面對面的隊形。或是背對背向左向右--轉,此時轉成背對背的隊形。
2、口令:向後——轉。
要領:按照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三、隊形變換:
1、原地四列橫隊變八列橫隊
口令:成八列橫隊——走。
要領:變換前,先報數,聽到口令,雙數學生左腳後退一步,右腳(不靠攏左腳)向右跨一步,左腳向右腳靠攏,站到單數學生之後,自行對正,看齊。
2、原地八列橫隊變四列橫隊
口令:間隔一步,向左離開。
成四列橫隊——走
要領:聽到「間隔一步,向左離開」的口令,取好間隔;聽到「成四列橫隊——走」的口令,雙數學生左腳左跨一步,右腳(不靠攏左腳)向前一步,左腳向右腳靠攏,站到單數學生左側,自行看齊。
3、原地四路縱隊變八路縱隊。
口令:成八路縱隊——走。
要領:變換前,先報數,聽到口令,雙數學生右腳右跨一步,左腳(不靠攏右腳)向前一步,右腳向左腳靠攏,站到單數學生右側,自行對正,看齊。
重做一次時,加口令:間隔一步,向右離開,取好間隔。
4、原地八路縱隊變四路縱隊。
口令:距離二步,向後離開。
成四路縱隊——走。
要領:聽到「距離二步,向後離開」的口令,取好距離;聽到「成四路縱隊—走」的口令,雙數學生右腳後退一步,左腳(不靠攏右腳)站到單數學生之後,自行對正。
四、各種步法和立定:
1、口令:踏步——走。
要領:兩腳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時,腳尖自然下垂,離地面約15釐米;落下時,前腳掌先著地),上體保持正直,兩臂按照齊步的要領擺動。
2、口令:齊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50—70釐米,按照先腳跟後腳掌的順序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自然向裡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正衣扣線,並與最下方衣扣同高(著夏季作訓服時,與第四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與第五節衣扣同高)離身體約25釐米;向後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釐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6—122步。
3、口令:跑步——走。
要領: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四指倦握,拇指貼於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節)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裡合。聽到動令,上體稍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55—75釐米,前腳掌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裡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釐米;向後擺臂肘,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170—180步。
4、口令:立——定。
要領:齊步時,聽到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腳尖向外約30度),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跑步時,聽到口令,再跑兩步,然後左腳向前大半步(兩拳收於腰際,停止擺動)著地,右腳靠攏左腳,同時將手放下,成立正姿勢。踏步時,聽到口令,左腳踏一步,右腳靠攏左腳,原地成立正姿勢。(跑步的踏步,聽到口令,繼續踏二步,再按照上述要領進行)。
5、口令:向右(左)轉——走。
要領:聽到口令後(動令落在右(左)腳上),左(右)腳向前走半步,腳尖稍向右(左),身體向右(左)轉90度,同時出右(左)腳,向新方向行進。
6、口令:向後轉——走。
要領:聽到口令(動令落在右腳上),左腳向前半步,腳尖稍向右,以兩腳掌為軸,從右向後轉180度,出左腳向新方向行進。轉時,兩臂自然擺動,不得外張。
五、隊列口令下達要領:
1、短促口令:只有動令,不論幾個字,中間不拖音不停頓,通常按音節(字數)平均分配時間,有時最後一個字稍長,發音短促有力,如:「停」「報數」
2、斷續口令:預令和動令之間有停頓,如:「第***名,出列」。
3、連續口令:預令的拖音與動令相連,有時預令與動令之間有微歇,預令拖音稍長,其長短視部隊大小而定。動令短促有力。如:「立-定」「向右-轉」行進間動令通常落在右腳
4、符合口令:兼有斷續口令和連續口令的特點,如:「以***為準,向中看-齊」
5、下達口令的基本要領:發音部位要正確,下達口令用胸音或腹音,胸音多用於下達短促口令,腹音多用與下達帶拖音的口令,掌握好音節,下達口令要有節拍,預令和動令、微歇有明顯的節奏使隊列人員能夠聽清楚,注意音色,音量不要平均分配,下達口令一般起音要低,由低向高拔音,如:「向右看——齊」「齊」字發音要高,突出主音,下達口令時把重點字的音量加大,如:「向後——轉」要突出「後」字,「向前**步——走」要突出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