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蘇堅貞
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季 瀏
1
概念
當前,中國部分學校的體育課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不高、體育課教學效果有待提升等問題突出,中國的體育課迫切需要注入「新動能」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動」起來。只有運動起來才能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形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只有運動起來才能保證體育課教學效果改善和教學質量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基於解決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據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每節體育課運動密度應在 75%左右的要求。以 40 min 的體育課為例,體育教師使學生集體靜止下來聽動作講解、觀看動作示範、提出運動要求、分配練習任務、點評、小結等的時間不宜超過 10 min,其餘的 30 min 應儘可能地使學生處於持續運動的狀態。如果教師認為 10 min 講解示範不充分,可以在學生學練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繼續給予點撥和啟發或個別指導,也可以採用分組教學等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必使全體學生都停頓下來集中進行指導。
學生們參與運動的時間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比例,強調體育教師分配好體育課中學生集體靜止下來的時間,使學生有較多時間處於「運動」的狀態。這裡的運動包括體育課中所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身體活動。因此,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提出的「運動密度」概念是一個不同於已有「運動密度」(練習密度)內涵的新概念。
2
「運動密度」的測算方法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下運動密度的測算對象是一個班級的全體學生,測量時有 2 種方法。一種是測算整個班級的學生「停頓」的時間,即一節課中教師要求全體學生「停頓」下來聽其講解、動作示範、提出要求、分配練習任務、講評、小結等的時間。然後,用實際上課總時間減去所測得的「停頓」時間,計算其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百分比,得出一堂體育課的運動密度,即公式:運動密度 =(體育課實際上課總時間 - 全班學生停頓時間)/體育課實際上課總時間×100%,這裡的「停頓時間」是從教師發出全體學生「停頓」下來的口令(包括上課開始的口令)開始到教師發出下一個口令解除全體學生「停頓」狀態為止的時間。
如果教師只是要求個別學生或其中某一組停頓下來對其進行指導,但是並未下達全體學生都停頓下來的口令,那麼這段時間不計為「停頓」時間。如果教師下達口令要求全體學生停頓下來觀看個別學生或小組「演示」,那麼從下達「口令」(哨聲或音樂等)時起到解除全體學生停頓狀態的口令時止計為「停頓」時間。
另一種是直接測算一個班級全體學生總的移動時間,計算其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百分比,得出一堂體育課的運動密度,即公式:運動密度 =全班學生總的移動時間/體育課實際上課總時間×100% ,一個班級全體學生的運動時間從教師發出全體學生開始練習的口令計時,到教師發出下一個口令要求全體學生「停頓」下來,計時暫停。以蹲踞式跳遠為例,當教師發出各組按要求完成6次動作練習的口令,計時開始,直到教師發出停止練習的口令,計時暫停。
期間,學生從集合地點到練習地點、做準備姿勢、助跑、起跳、落入沙坑,返回隊列等待下一次做準備姿勢,以上所用時間都計為移動時間。確定移動時間的主要依據是教師對一個班級全體學生下達的口令,而非學生的身體活動行為。移動時間的確定不能以學生個體的身體活動來判斷,而是以學生集體的身體活動來確定。
3
測算「運動密度「的意義
促進體育課密度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已有的「運動密度」等同於「練習密度」,是用詞不同,定義卻一致。這種同義不同詞的現象極易造成概念的混淆,也會給測算過程帶來諸多困擾。中國健康體育課模式保留了已有的「練習密度」,賦予了「運動密度」新的內涵,從概念用詞和內涵上對「運動密度」和「練習密度」作了區分,使「體育課密度」原理研究與測算方法有了新的進展。
其次,以往的「練習密度」強調體育課時間的合理使用,使學生的練習時間處於合理範圍。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下的「運動密度」則強調體育教師減少全體學生停頓下來,使學生有較多時間處於持續移動的狀態。兩者側重點不一樣,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對改善體育課的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意義。
再次,以往的「練習密度」測算要求細緻,難度較大。一般情況下,至少需要 2 塊秒表,比較有經驗的體育教師 2~3 人才能完成體育課「練習密度」的測算。測算者不僅需要對練習的合理性作出判斷,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做出差異性的記錄。而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下側重「運動密度」測算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只需1人和 1 塊秒表即可完成整節課「運動密度」的測算,即使是體育教師本人也能對自己的課進行「運動密度」的測算。
因此,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下的「運動密度」突破了以往的「練習密度」在應用上的局限性,促進了體育課密度原理和測算方法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運動密度」不是一個單獨的評價指標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的「運動密度」不是一個單獨的評價指標,需要與體育課的「運動強度」結合在一起評價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有學者或體育教師曾提出疑問,為什麼學生排隊等候的時間也計為運動時間?排隊等候的過程是學生體育運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某些較大強度運動後,適當的休息和調整在兒童、青少年學生體育運動過程中必不可少,且較大強度身體活動後學生在排隊等候的過程中的即時心率也比靜止時心率高出許多。
再者,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運動密度」測算是以整個班級的學生的移動時間為依據的,所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將練習過程中的排隊等候過程視為學生持續移動的組成部分。只要教師沒有要求全體學生停頓下來,就視為學生的持續移動時間。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排隊等候的時間計為整個班級學生的運動時間,達到 75%左右的「運動密度」豈不是太容易了,這樣的「運動密度」又有何意義呢?的確,只是達到 75%左右的「運動密度」很容易,但是,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除了強調達到 75%左右的「運動密度」之外,還對運動強度提出了要求,即全體學生一節課的平均心率在 140~160 次 /min 的範圍。
一般情況下,基於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運動密度」概念探析兒童、青少年學生在體育課練習中靜止等候的心率在 100 次 /min以下,行走時的心率一般在 120 次 /min 以下。如果兒童、青少年學生在動作練習過程中等候和行走的時間延長,加之教師講解和示範、分配任務及學生集體「停頓」時間,一堂體育課全體學生的平均心率很難達到 140~160 次 /min。所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要求達到 75%左右的「運動密度」的同時,還要求全班學生運動中的平均心率在 140~160 次 /min。
只有「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雙達標,才算達到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運動負荷的要求;因此,體育教師需要進行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減少兒童、青少年學生在體育課練習中的排隊等候的時間,或採用一些輔助練習使學生在等候的過程中也「動」起來。以跳遠為例,學生從沙坑返回起跳點後,可以增設各種輔助練習,例如以跳繩、20 m速度跑等來減少排隊等候的時間,在保證「運動密度」的同時,確保「運動強度」也符合要求。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的「運動密度」標準是針對中國學校體育課堂教學長期存在的主要問題而提出的,目的是要解決教學問題,促進兒童、青少年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動」起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的「運動密度」標準是有充分的理論和實踐依據的,而且實踐證明,這一「運動密度」標準不但可行,取得的效果也很顯著。只要體育教師轉變觀念,勇於實踐,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會給兒童、青少年學生帶來更多樂趣和益處,也會啟迪體育教師產生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