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騎士七藝」
在11-15世紀的騎士教育中,騎馬、遊泳、投槍、擊劍、狩獵、下棋和吟詩,是其主要內容和形式。
2.「快樂之家學校」
義大利的維多利亞創辦的學校,將學生按年齡及興趣分組,並組織學生每天到戶外跑跳、騎馬、遊泳、射箭、擊劍或玩球類遊戲,因此被尊稱為「第一個新式的學校教師」。
3.軍國民主義思潮
通過對學生和全體民眾進行尚武精神的培養和軍事素質的訓練,使他們具有軍人的品德和體質,以達到抵禦外侮、寓兵於民的教育思想潮流。主要內容包括:批判傳統文弱教育,宣傳尚武精神;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軍事知識和技能訓練;重視學校體育;在社會上加強軍事教育和訓練。
4.主智主義體育理論
注重體育過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教學中重視基本素質、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注重教師和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在課程結構方面,主張將一堂課分為準備、基本、結束三個部分;在教學原則和方法方面,基本採用了凱洛夫《教育學》中直觀性、學生自覺性與積極性、鞏固性、系統性和連貫性、通俗性與可接受性等五大原則。
5.揚州會議
1979年教育部在揚州召開了學校體育工作會議,開啟了學校體育思想多元化發展的新局面。國外的結構教學法、快樂體育、成功體育、探索教學法等,開始在學校體育界廣泛傳播和實驗。
6.體能增長敏感期
體能增長較快的年齡階段,稱為體能發展的敏感期(實際上,男女學生體能的敏感期是不同的,有快有慢,有早有晚)。
7.社會化
是把一個生物的人塑造成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8.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指個體或群體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適應所處社會環境的過程。
9.社會適應能力
又稱社會健康,是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實現社會角色的能力。
10.學校體育
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11.學校體育目的
是表示學校體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這個「人」應具有什麼樣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是學校體育的最後應達到的結果。
12.學校體育目標
指在一定活動空間和時期範圍內學校體育實踐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學校體育目的的具體化,表示學校體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13.體育教學目標
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或學習活動預期應達到的標準和在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景中產生的結果。
14.健康(世衛組織定義)
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
15.體育教學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礎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並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
16.人體生理機能適應性規律
人體適應性規律是根據生理學新陳代謝規律提出的,主要有「工作階段」、「相對恢復階段」和「超量恢復階段。
17.課程實施
把課程計劃付諸實施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18.體育學習(狹義)
在學校教育情景中,學生有目標、有系統、有組織地掌握體育知識、形成運動技能、培養品德和發展健身能力的過程。
19.體育學習策略:
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果,而主動採取的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20.體育課程資源(狹義)
體育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中所有有利於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各種資源。
21.課外體育活動
是課前、課間和課後在校內進行的,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動為主要內容,以班級為基礎組織單位,以滿足廣大學生多種身心需要為目的,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和諧發展的體育鍛鍊活動。
22.學校課餘體育訓練
是指利用課餘時間,對部分在體育方面有一定天賦或有某項運動特長的學生,以運動隊、代表隊、俱樂部等形式對他們進行系統的訓練,旨在提高某項運動技術水平,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
23.課餘體育競賽
指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以爭取優勝為直接目的,以運動項目遊戲活動,身體活動為內容,根據正規的、簡化的或自定的規則所進行的個人或集體的比賽。
24.課時計劃
又稱教案,是指對一次課的目標、內容及其安排順序、時間分配、組織教法、生理和心理負荷等作具體安排的教學文件。
25.體育課密度
亦稱一般密度或綜合密度,是指一節課中,有效利用的各項教學活動、輔助活動的時間與上課總時間的比例,以及各項活動的時間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