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我們「宅家」,相信每個人都深刻地體會到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了。疫情緩解之時都想抽空運動運動。隨之而來的是運動量多大才能起到真正鍛鍊身體的目的呢?
「生命在於運動」,但凡事過猶不及,運動亦須「適量」。那麼,如何衡量自己的運動是否「適量」呢?
所謂「適量運動」是指根據運動者的個人身體狀況、場地、器材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使運動負荷不超過人體的承受能力。運動過程中的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和運動頻率適宜,運動時的心率範圍控制在120~150次/分之間;鍛鍊時間達到20~60分鐘,單次有效運動(指的是達到適量運動的心率範圍)累積時間不少於10分鐘,每周至少運動3~5次;機體無不良反應,運動後略覺疲勞,恢復速度快;情緒和食慾良好,睡眠質量高,醒後感覺精力充沛。
那平時說的「運動缺乏」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運動缺乏」是指機體缺乏運動應激刺激,不運動或很少運動。如果每周運動不足3次,每次運動時間不足10分鐘,運動強度偏低,運動時心率低於110次/分,則為運動缺乏。
運動缺乏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後果。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為了生活,身體活動是必需的,生活從來不缺乏運動;但現代社會中,「宅家」坐姿生活或許已經成為了一種個人的選擇。缺乏運動與肥胖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但是體重正常的人缺乏運動一樣會帶來疾病,因為運動不僅僅是為了控制體重,更多的是控制缺乏運動帶來的健康危險因素。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高危因素,全球6%的死亡是身體活動缺乏造成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現代人健康高危因素排在前幾位的是,高血壓(13%)、吸菸(9%)、缺乏身體活動和高血糖(6%)。缺乏身體活動是約21%~25%的乳腺癌和結腸癌、27%的糖尿病以及30%的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的主要病因。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雜誌發布的權威報告,運動對於健康的益處主要表現在:第一,增進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功能(包括增加最大攝氧量,降低非最大運動負荷的心肌耗氧,降低非最大運動負荷時的心率和血壓、減少乳酸生成、減少運動過程中的心絞痛現象);第二,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包括降低安靜狀態下收縮壓和舒張壓、增加血液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減少全身脂肪含量、增強葡萄糖耐受和減少胰島素需求);第三,減少患病率和死亡率;第四,降低焦慮水平和精神沮喪、增強自我健康感覺、保持並改善人體工作能力和運動成績。
另據其他研究證明,堅持規律運動還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減緩機體的衰老速度,改善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精神緊張、焦慮和抑鬱等身心疾病的病情,提高睡眠質量,預防骨質增生和惡性腫瘤生成,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滿意度和社會適應能力,對社會技巧和認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活動量與死亡率
著名的哈佛校友身體活動與全因死亡率的縱向研究(Paffenbarger等,1986)使用調查問卷調查了19936名校友的體力活動,並跟蹤了12~16年,死亡人數為1413 (8%),其中心血管因素佔45%、癌症佔32%、其他自然死亡佔13%、外傷和暴力佔10%。研究發現每周運動量<500kcal的群體具有最高的死亡率,隨著活動量的增高,死亡率逐步下降,並且每周運動量在3000~3499kcal的群體具有最低的死亡率。
2.身體活動強度與壽命
一項芬蘭研究(Pekkanen等,1987)將636名40~59歲男性分為高強度身體活動組(39%)和低強度身體活動組(61%),通過2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高強度身體活動組男性死亡風險顯著低於低強度身體活動組男性,並且高強度身體活動組男性具有較長的壽命。
另一項研究( Manson等,2002)比較了步行和高強度運動對於女性心血管事件的預防效果,研究發現在50~59歲、60~69歲和70~79歲這三個年齡段均呈現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趨勢。
所以,看到這裡,請您行動起來吧!從每次站立接電話、多走幾步路開始,慢慢的讓動態生活方式融入到您的日常生活中吧!
主審:趙斌,體育保健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
文章來源:中國康復醫學會體育保健康復專委會
原標題:《【體育保健康復專委會】「適量」運動知多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