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籃球、足球、羽毛球以及跑步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意外受傷事件,其中崴腳所佔的比例更加高一些。上周小編在籃球專項課上打比賽時,隊友在我身後崴腳應聲倒下。「趕快冰敷!」這是同學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那麼在崴腳後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冰敷對足踝部損傷的好轉到底有多大作用?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腳踝的損傷似乎算不上什麼大事,腳崴了歇歇不就好了嗎?躺到床上,一周以後又是運動場上的一條好漢。雖然我們足踝部的肌肉、骨骼、韌帶恢復正常,但本體感覺、骨骼排列卻未恢復到之前水平,導致關節的發力模式發生改變。不知不覺中,為今後的再次傷病留下了隱患,例如習慣性崴腳,或膝關節、髖和脊柱的慢性疼痛或損傷。
常見的崴腳的危害
1、脊柱側彎
2、出現XO型腿
3、肌肉筋膜的張力增大,韌帶鬆弛
4、頭頸肩腰背的疼痛
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原則
說到崴腳後的急性期處理,最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RICE:休息、冰敷、加壓、抬高的經典運動損傷處理原則。但急性期的運動損傷原則隨著人們在臨床實踐中的不斷改進,現在提倡的是POLICE原則。強調了損傷後的合理的制動與肌肉載荷。
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軟組織的癒合分為三期,炎症、修復和重塑。所以只有經歷了第一個炎症階段,損傷後的軟組織才能進入修復和重塑階段,也就是說炎症反應是必須要發生的。因此,在崴腳後第一時間採取冰敷可能會減緩發炎並且延長組織修復的時間,對崴腳後的康復並無顯著功效,但短暫的冰敷作為暫時的止痛方式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好的方法是在軟組織損傷後,先進行簡單的檢查評估,以確定是否受傷以及受傷部位,迅速的分析,確定受傷的性質、部位、範圍。儘早地根據現場評估進行合理的動作或手法矯正,在炎症發生後採取足踝部的淋巴貼扎或筋膜松解。及時的動作矯正,使腳踝骨第一時間復位並保持穩定,有利於損傷的快速好轉。
POLICE運動損傷處理原則
1、P-protect 利用專業護腳或繃帶進行加壓包紮,以減輕腫脹。包紮時注意鬆緊適宜、力度均勻,不要過度加壓,否則會加重肢體的腫脹、缺血。由於包紮手法不易掌握,建議最好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2、OL-optimal loading 採取合理的肌肉載荷,減小或避免肌力的喪失。
3、I-ice 受傷後短暫冰敷10-20分鐘,休息20分鐘,重複1-2次(主要用於緩解疼痛)。
4、C-compression 加壓包紮患處,使足踝部穩定。
5、E-elevation 增加靜脈淋巴回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用墊枕抬高患肢,高於心臟,不能抬高踝關節的同時上身坐起,那樣踝關節的血液不能向心臟有效的回流,從而達不到消腫的效果。
注意:若通過檢查評估有類似骨折現象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作者:中國康復醫學會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 ,王嵛、葛瑩瑩、水杉斌
主審: 中國康復醫學會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斌
文章來源:中國康復醫學會體育保健康復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