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在許多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如燙傷、牙痛、高熱、腦外傷、腦缺氧、昆蟲咬傷……骨科更是如此,關節術後、肢體腫脹,崴腳扭傷後合理冰敷作用大:
止痛:
減緩神經傳導速度,使疼痛的耐受力提高而局部止痛。
防腫:
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局部滲出物,使腫脹症狀減輕。
消炎:
局部降溫可抑制局部機體自身代謝水平,減輕炎性反應。
可如何選擇冰袋,什麼時候冰敷,都有講究。使用不當的話,不但會影響冰敷效果,延誤康復,甚至存在安全隱患。
如何選擇冰袋
市面上冰袋,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含冰凍介質和不含冰凍介質的。
含介質的冰袋的類似於咱們購買海鮮時贈送的冰袋。這種冰袋在冷藏和保鮮時使用方便,但用於肢體冰敷效果並不好,它表面溫度過低、不恆定,甚至不安全,有時會引起凍傷。不推薦!!!
相比較之下,本身不含介質的冰袋更好用,它表面柔軟,溫度恆定,貼合性高,適用於放置全身關節、肌肉各處,使用時,往裡面放一些冰水混合物(水冰比例約為1:1),放於肢體「紅、痛、腫」處即可。推薦!!!
緊急情況家中沒有冰袋時,可找一個沒破損的塑膠袋或保鮮袋,裝入冰水混合物。袋子不要裝得過滿,一般裝1/2~2/3左右,然後將塑膠袋口紮緊,製成冰敷冰袋。
什麼時候冰敷 冰敷多久
急性損傷患者
受傷後越早冰敷越好,冰敷可以「熱脹冷縮」,使毛細血管收縮,控制發炎範圍。具體「冰敷多久」也要看患者病情,不必拘泥於24小時內/48小時內,要看疾病程度。損傷輕的,24小時內症狀就已經相對穩定,則無需再冰敷;損傷嚴重的,2~3天後炎症仍然很活躍,仍需冰敷。總之,持續到腫脹消褪。
小課堂:
急性損傷後熱敷、擦紅花油這些老舊觀點趕緊拋除吧,急性期炎症還在擴散,這時候熱敷、紅花油就是在「火上澆油」。一定要等到患者症狀穩定了,再採取相應措施。
術後恢復患者
術後康復訓練開始,冷敷即開始。對於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或者關節有發熱的患者,即使不進行康復訓練,也時常需要進行冰敷。
冰敷有哪些注意事項
冰袋不可直接接觸肌膚肢體,要用薄毛巾包裹冰袋,或購買貼合冰袋的布套「隔一層」實施冰敷,特別是骨性凸出部位,以免凍傷。正式冰敷前,要先測試是否漏水,防止汙染傷口。每次冰敷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0分鐘,長時間放置冰敷可能會損壞神經和其他組織。兩次冰敷間隔時間不小於2小時。冰敷時,要讓冰袋充分與炎症組織貼合,以紅、腫、熱、痛最明顯的中心部位進行冰敷,期間也可適當移動實現整個關節的冰敷,這樣效果才能直達患處。剛做完手術傷口拆線後患者,傷口及傷口周圍炎症反應部位適宜重點冰敷。年老體弱、孕婦、處於經期的女性冰敷需謹慎,可先聯繫醫生諮詢。
(本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