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崴腳後最好及時去醫院的足踝專科就診
文/羊城派記者 陳輝 通訊員 遊華玲
很多人崴腳後覺得小事一樁,根本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崴腳後大約有80%-90%的病人伴隨有踝關節韌帶的損傷或撕裂。不少人因崴腳後處理不當導致踝關節不穩,最後發展成習慣性崴腳不得不手術治療。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足踝外科副主任護師顏晗告訴小夥伴們,急性崴腳後沒有條件馬上能去醫院,則應學會自我處理「休息、冰敷、加壓、抬高」8字方針。
【休息】
崴腳後患肢停止走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減少進一步損傷。
【冰敷】
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減輕炎症反應和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抑制腫脹。越早冰敷效果越好,受傷後有條件時應立即用冰袋隔著一條毛巾冰敷受傷部位,避免冰袋直接接觸皮膚,以防凍傷。
如果是在公園或野外受傷時,則應儘量利用身邊的可利用資源進行冰敷,如用冰的礦泉水或用毛巾沾上山泉水敷在受傷部位,一般受傷後24小時內應堅持冰敷,白天每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5-20分鐘。
受傷後24小時內嚴禁熱敷、熱水或熱中藥泡腳、外貼中藥熱膏、用活絡油、紅花油、酒精等進行局部按摩,以防止加重毛細血管破裂、組織滲出,加重出血及腫脹。
【加壓】
使用彈性繃帶包裹受傷的踝關節,適當加壓,以減輕腫脹。如沒有彈性繃帶可用衣服、圍巾、絲襪代替,加壓應在沒有明顯腫脹前進行,包紮時注意鬆緊適宜、力度均勻,不要過度加壓,否則會加重肢體的腫脹、缺血。由於包紮手法不易掌握,建議最好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抬高】
增加靜脈淋巴回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用墊枕抬高患肢,高於心臟,不能抬高踝關節的同時上身坐起,那樣踝關節的血液不能向心臟有效的回流,從而達不到消腫的效果。
何種崴腳應去醫院?
由於崴腳後處理不當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且自己很難判斷崴腳的嚴重程度,因此建議崴腳後最好及時去醫院的足踝專科就診,特別是已經形成了習慣性的崴腳,則必須去醫院的足踝專科檢查治療。
為什麼崴腳的總是我?
要想少崴腳,首先要在思想上給予高度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下坡、下樓梯、走不平的路時,應穿高幫鞋,以加強保護。
穿高跟鞋是誘發踝關節受傷的重要原因,因此儘量少穿高跟鞋走不平坦的路。雨天路滑時走路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千萬不要邊走路邊看手機,拒絕做低頭一族。
平時應加強健身運動,以保證肌肉和韌帶有足夠的力量。
運動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裝備,進行劇烈運動前要進行熱身運動,特別是踝關節一定要進行充分的拉伸。(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派
責編|鄭宗敏
圖片|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