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李晨陽
9月開學季,對新入學的碩士研究生而言,一隻腳已經踏入了科學研究領域的大門。這其中有多少人真心喜愛科研,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從事科研呢?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對部分2015級碩士新生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表示對科研較有興趣或很有興趣。但被問及是否會繼續攻讀博士或選擇從事科研工作時,很多人卻給出了不確定甚至否定的答覆。
感興趣為啥不讀博?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通信與信息工程專業學生劉超玲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她曾在本科期間接觸過簡單的科研工作,這段經歷讓她覺得「很有意思」。然而,比起研究基礎理論,她更願意走向工作崗位,參與工程設計。「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功利性思維。」劉超玲說,「但理論如果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話,我總覺得不那麼有意義。」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劉超玲閱讀了不少文獻。她發現,部分論文要麼過於晦澀,要麼「注水」太多,與社會需求明顯脫節。
國科大地球化學專業學生梁子認為,科研工作有前途,但也需要個體作出很多犧牲。儘管她有讀博的意願,但碩士畢業時,家人的需求和自己的年齡等都將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記者注意到,儘管調查問卷上的「科研興趣」一項打分普遍較高。但在描述對科研工作的印象時,很多學生採用了「忙」「壓力大」「兩點一線」這樣的字眼。談及自己的科研初體驗時,不少人則提到了「苦」和「迷茫」。
人才浪費成困局
調查顯示,更多的人希望在畢業後投身科技產業,而非留在「象牙塔」裡做科研。這其中,不乏對科研「很有興趣」的人。
國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執行院長郭田德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的一名學生在畢業後進入某知名電子公司下屬的研發機構,第一年的年薪便達到了20萬。「他的工資比我高多了。」郭田德笑道,「這名學生很喜愛數學研究,但這樣的誘惑太大了,興趣難免要讓位於現實。」
郭田德曾經指導兩名高中生作論文,並獲得北京市一項青少年科技大賽的一等獎。高考後,兩人均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我當時非常難過。」郭田德說,「很多做科研的好苗子,就這樣放棄了自己的天分,轉而選擇就業前景和未來待遇更好的專業。」
談到這種現象,郭田德顯得有點無奈:「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能做得非常有限,只能儘可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科學的感情更深一些。」他也表示,只要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狀態仍得不到改善,上述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提前科研或助理性選擇
李文雄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選擇在母校直接攻讀博士。
「看過周圍人各種各樣的活法後,我覺得還是做科研比較有意思。」李文雄說。
清華大學為本科生提前參與科研設立了一些制度,包括學分獎勵以及專門為有志於科研的學生設立班級等。李文雄所在的班級就是這樣的,據他描述,他們班的同學基本都繼續深造了。
本科畢業於石河子大學的龍海今年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錄取。7月份,他還沒到所裡報到,就在導師的安排下去雲南採樣了。由於在大學時便已非常熟悉相關實驗和野外工作,這項看起來很有挑戰的任務並未讓他感到為難。「到目前為止,我基本適應了所裡的工作。」龍海說。
在中國的很多高校,本科生進實驗室早已成為常態。接受採訪的學生表示,提前接觸科研,有助於他們在大學畢業前夕理性選擇出路。梁子提到,她的一些同學就是在做畢業設計期間發現自己不適合科研,從而放棄研究生考試的。
郭田德建議,儘管現階段科研工作者的待遇有待改善,但一名學生若在提前接觸科研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天分,還是應當爭取深造的機會。「長遠來看,這樣的選擇更有利於個人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5-09-16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