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權威調查:科研人員發國際論文需順勢而為—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導語:目前有些媒體報導,中國科研人員在向國際學術期刊投稿中,甚至是已發表的論文中,存在種種問題,涉及到較為嚴重的學術不端。就此問題,科學網採訪了業內資深的論文潤色公司的相關負責人。

 

採訪人:科學網新聞部

 

受訪人:

 

1、班傑明(Benjamin Shaw)理文編輯中國區總監

 

2、楊丹(Deborah Yang):開科思中國區營銷總監

 

3、William:(英論閣Enago)Senior Research Editor

 

1、目前有些媒體報導,中國科研人員在向國際學術期刊投稿中,出現有學術不端,甚至是已發表的論文中,存在種種問題,就三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這些報導客觀嗎?依據是?

 

班傑明:我相信這個問題與最近《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的文章相關。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將一些問題推到了輿論的前沿。實際上在這篇文章的構思過程中我應邀接受了採訪,對於其報導的內容我頗感震驚。

 

在中國,能夠在頂級雜誌中發表文章所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因此一些公司和科研人員會選擇一種不道德的欺詐方式來實現發表的目標,這令人遺憾卻又不足為怪。與使用正規的作者服務相比,這種行為的普遍性我尚不清楚,但著實令人擔憂。

 

有許多正規的編輯公司都可以提供有用且符合道德標準的服務。然而,有時作者很難分辨哪些公司信譽良好(比如理文編輯即Edanz,AJE和意得輯),哪些公司違反職業操守。一旦某個公司承諾可以保證發表,對於作者而言就是一個警告信號。

 

理文編輯將責無旁貸地遵守出版倫理道德規範並對作者盡到告知義務,特別是涉及到署名和抄襲的情況。公司制定有相關準則,編輯可以據此處理不端行為。訓練有素的客服人員會明確告知作者理文編輯不保證發表。

 

從長遠的職業發展來看,作者應選擇遵守出版倫理道德的編輯公司。

 

楊丹:我們在學術界和出版界都常常和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們進行交流,從他們那裡獲得的第一手信息是其實這些問題和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學者中都存在。為什麼現在國際上對中國這方面存在焦點?原因在於來自中國的投稿數量實在非常巨大!這樣大的基數勢必造成數量上的一個直觀的衝擊,即便中國存在學術不端的比例和其他國家一樣,但單純從數量上來講就已經給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印象。

 

William :存在一個廣泛的模糊認識,就是,比起本土研究人員,在非本土研究人員中更有可能存在科研方面的不端行為。一般給予的理由是因為他們沒有受過國外文化的薰陶,他們擁有不了和本土研究人員一樣的忠誠度。此外,一旦他們獲得了學位之後,他們可以返回到自己國家,這樣他們的不端行為就不會被發現。兩個理由看起來似乎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第二個,因為現今網際網路可以輕鬆地檢查研究員的記錄,無論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們暫時還沒有任何統計支持的本土研究人員和非本土研究人員在科研不端行為上的差異。我們發現,在信任度上,他們是對等的。

 

儘管如此,肯定有非母語的研究員偽造數據並且被發現的例子。

 

2、不可否認,剛接觸科研的研究人員,或許也有一些從業多年的研究人員在向國際期刊投稿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對於一些普遍的問題,您可不可以給我們總結一下有哪些方面?哪些類別?請舉幾個實例,給我們分析解讀。

 

班傑明:從與中國和其他國家作者接觸的經驗來看,年輕的科研人員從撰寫到投稿的整個過程都會遇到困難,這顯而易見。總的來說,我認為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類——撰寫和編輯階段的問題,以及投稿和審稿階段的問題。

 

首先,對於英語非母語的作者來說,能夠使用正確的英語語法和表達方式寫作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了。然而,即便是在開始撰寫之前,將科研內容和成果有條理地組織在一起也絕非易事。據我們所知,作者需要先將自己的想法列成一個提綱,然後以此為基礎開始寫作。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少有作者可以真正做到這一點。缺少了這一寫作的根基,想要寫好文章將更為艱難。

 

這些問題並非僅出現在中國作者當中。剛接觸科研或從業多年的研究人員都會遇到此類問題,無論其母語是否為英語。理解冗長且複雜的期刊要求也尤為困難、費時。

 

投稿前的另外一個常見難題是選擇合適的目標期刊。

 

其次,許多作者向我們反映過審稿意見難以理解,所以不確定該如何修改文章並再次投稿。年輕的科研人員通常不了解文章的修改流程,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審稿人提出的不清晰的或是相互矛盾的意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某些期刊不明確表達是否錄用文章,或不提供拒稿後作者該如何進行下一步操作的建議。事實上,我們最近展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都曾對期刊的決定感到過困惑。他們不清楚期刊是徹底拒稿,還是有可能在進一步修改後接受發表。

 

楊丹:不得不承認,我們在文獻引用方面的教育和標準約束可能沒有西方發達國家那麼嚴謹。就我個人的經驗,中國學者存在的許多所謂「學術剽竊」問題實非無心而為之。是因為我們在文獻回顧上做的工作就不夠深入,導致有的應該被引用的說法或文獻沒有被提及。對剛接觸科研的研究人員,在設計一個課題之前也好,在寫作過程中也好,多做文獻回顧是非常必要也至關重要的一個工作。我們計劃以後推出一些文獻回顧的指導和培訓,讓年輕的科研人員充分意識到這個工作對好的文獻發表甚至課題設計的奠基性和必要性。

 

另外在引用格式上,我們也需要進行非常細緻的標準規範方面的培訓和練習。對於文獻,有不同的引用形式,而不是看到了可以引用的文獻或想法,把作者原話摘錄一部分就可以的。對細節的要求,一步一步扎紮實實地照要求和標準來整理文獻出處、引用時的寫作規範都非常重要。意得輯在全國各地進行學術講座的時候,就多次強調文獻引用格式的重要性並向所有學員免費發放詳細的國際通用文獻引用格式、不同引用形式的寫作要求以及範例。

 

對於從業多年的研究人員,我個人認為他們對於自己適合投稿的期刊已經有比較多的經驗,也對期刊的發表要求比較了解。不過,也不能忽視,對一些小細節的關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標題的有效使用,一個規範而高效的投稿信的作用。目前的科研和出版行業瞬息萬變,及時了解國外科研作者的一些新的熱點話題,或是新的科研傳播工具等,都能幫助他們自己的科研事業發展,或是帶領學生更好地設計和規劃事業發展。

 

例子:

 

有效標題

 

原標題:

 

A few remarks on the IC border-area trade and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C border trade

 

優化後:

 

Recent progress of India-China border trade

 

原標題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the White-headed capuchin monkey Cebus capucinus.

 

優化後

 

選擇1: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monkey Cebus capucinus.

 

選擇2: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Cebus capucinus.

 

選擇3:

 

X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cardiac muscles in Cebus capucinus.

 

投稿信裡加上ORCID ID(作者唯一識別代碼),利用科研交流平臺和社交媒體提高自己文章的Altmetrics分值(即單篇文章評價分值),還有推薦審稿人時的聯繫方式,利益衝突的聲明等

 

另外,我還想指出一點,也是一些國外頂級刊物和我們分享的經驗。很多作者只注重文章具體內容部分的寫作,比如方法、數據分析

 

討論部分,因為這是同行評審環節主要關注的內容。這個是沒有錯的,但是很多作者往往忽視了一點,就是他們只專注於具體科研內容部分,而忽略了要想讓同行評審人員看到這些具體內容,要先通過期刊編輯部的編輯這一關才行。期刊編輯部編輯的工作是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找到與期刊的辦刊宗旨和刊物水平相匹配的文章,並且是期刊的目標讀者想看到的文章。他們往往並沒有時間看到文章裡面具體的數據和討論部分,而是通過對投稿信、文章標題、摘要等就迅速做出決定,該文章是否直接拒稿還是進入同行評審。對於頂級刊物的編輯來說,他們更是需要從海量的文章裡迅速做出篩選的決定,把符合要求的文章交給主編來審閱或是交付同行評審。所以,如果作者在投稿信、文章標題、摘要,以及引言部分並沒有花足夠的心思,沒有提供能夠抓取人眼球的信息來說服期刊編輯這篇文章值得他們繼續閱讀或是交付同行評審,那麼這篇文章很可能在編輯那裡就提前夭折。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有人會說不公平,但這就是期刊的遊戲規則,要想獲得最後的勝利,就要研究每個環節的遊戲規則且各個擊破。如果第一關就夭折,為後面的環節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William :低劣的語法和亂碼的句子是最常見的問題。然而,一些研究者也許是第一次或者很少投稿到國際期刊,就難免出現質量不好的論文。數據不足以來支持結論,或者研究內容不新穎。追溯到球殼狀碳分子的研究論文以病毒式傳播的速度增多的日子,我們往往會閱讀到水平比較一般的論文,低劣的書面表達,也毫無新意。主要的國際期刊將不予發表這篇文章。然而,我們編輯過一些本身不是很好的論文,這些文章一貫被拒收,除非添加一些附加的數據進去。

 

3、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是作者表達方面的問題?還是更深入的說,是思維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呢?對此您的看法是?

 

班傑明:文章準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僅有一部分源於語言。當然,中文和英文對想法和概念的表達方式相差甚遠,所以作者很難適應學術內容的英文表達形式。瀏覽並使用英文投稿和審稿系統對於英文薄弱或發表經驗不足的作者來說是又一個挑戰。

 

我認為「文化差異」是一個問題,但這絕不是「中國文化」的問題。科學創新在中國歷史悠久。在當代中國,科學研究蓬勃發展,日新月異。雖然中國有長期的科學探索經驗,但按照西方的模式進行學術交流卻沒有太長的歷史。這一快速的發展導致中國作者仍要學習如何克服成功發表的難題。中國作者必定會克服這些障礙,對此我有信心。真正需要改進的是西方學術界,他們需要學習並接納來自非西方國家的科研人員日益突出的科研帶頭能力。

 

許多問題的根源在於某些期刊和出版商所制定的不便的政策和系統。許多出版商都在努力以作者為中心,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但並非所有出版商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且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某些出版商無法給英語非母語國家的作者提供足夠的支持或平臺,作者需要努力翻越重重屏障。通常這些屏障可能是語言能力問題,或是缺乏複雜系統的操作經驗,而非科研內容質量不夠高。

 

在理文編輯(即Edanz),我們的使命是消除有礙成功發表的屏障。我們希望所有國家的作者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

 

楊丹:針對學術剽竊問題,在國外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高校,學校會專門有一個學期的課程指導學生進行論文寫作,其中不厭其煩地多次強調文獻回顧、理清思路、修改和引用方面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我在海外留學之前,並沒有養成在文獻回顧的階段就規範地記錄參考文獻出處、作者信息等細節的好習慣,所以在進行文獻引用時就會沒有章法,甚至手忙腳亂,事倍功半。留學期間我寫過很多文章,遇到同樣的問題,但都沒有好好總結這些教訓並找到非常好的解決方法。直到畢業論文的寫作課上,教授不斷地用各種方法強調、引導、介紹各種進行文獻回顧和記錄的工具,並讓我們進行同行討論,我才引起足夠重視。另外,以前也不重視各種引用形式和格式的細節要求,以為把想法說出來就行。我以前覺得「剽竊」這個詞跟我無論如何沾不上邊,但教授一再地強調,每天嘮叨,只要不符合什麼格式,不符合什麼要求,全都算剽竊,我才真正引起重視。這只是學生的畢業論文,學校就下如此大的功夫讓學生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建立一個嚴謹的思維模式,為以後的學術研究和文獻發表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嚴謹的國際學術出版界,對於引用部分的寫作更是有非常詳細的硬性規定的。我覺得在科研初期的重視度、良好習慣培養、思維模式的建立和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一定階段這個分水嶺就會顯現出來了。

 

針對我最後一點,很多人忽略了國際期刊發表遊戲規則的一個環節是,闖過期刊編輯的第一關,才能進入同行評審。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站到編輯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英語裡說stand in the editor’s shoes.就是試想你在期刊編輯的處境裡會怎樣操作呢?一本高影響力的國際SCI期刊,每天收到的稿件可以高達成百上千份,那麼怎麼篩選呢?你以為編輯是每篇文章都看一遍以後才決定是拒稿還是進入同行評審嗎?否!他們往往看看標題,作者,如果標題實在沒看到什麼關聯,或者標題顯示跟他們要的主題不符,直接就拒了。如果標題不能讓他們快速做決定,他們再看看摘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有50%是編輯部直接拒稿。《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是由編輯第一步就篩掉50%以上,然後才拿給總編看,總編通過才進入同行評審。大家都想投的Science和Nature就更不用說了,編輯部直接拒稿率就在70%、80%以上。所以很少有文章能夠讓編輯和同行評審人員看到正文討論部分。

 

文化背景固然有一點原因,因為我們中國人習慣含蓄地表達,很多結果不會一開始就呈現在開頭,更別說是標題或摘要。我們中文文章的標題和摘要通常只是起到一個概括地介紹本主題的作用,重大的發現和宣稱要到後面才會呈現。而英文論文是相反的。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換位思考。如果能做到這兩點我相信對提高投稿命中率是有幫助的。

 

William :大多數問題來源於語言方面的困難。這可以通過使用編輯服務來補救,但對於不恰當的數據和不可靠的結論也是於事無補的。一些作者不能適應高標準、高質量的期刊。為解決這一問題,最佳方法便是閱讀高質量的期刊,看看在其上面發表所需滿足的要求。

 

4、向國際學術期刊投稿有哪些技巧和禁忌?技巧和禁忌分別是哪些?請詳細的向讀者介紹。

 

班傑明:根據理文編輯的經驗,我有如下建議:

 

技巧:

 

1) 確保符合格式要求

 

2) 投稿前由英語母語人士檢查文章,語言水平無法達到審稿要求的文章會立即被拒稿

 

3) 附信必不可少

 

4) 聲明任何潛在的利益衝突

 

5) 通過查看以往發表過的與你的研究內容相似的文章找到合適的目標期刊

 

禁忌:

 

1) 有任何學術不端行為。一旦被發現你的職業生涯將就此終結。

 

2) 頻繁給期刊編輯寫郵件和打電話,應先訪問在線系統,耐心等待處理流程將中文內容直接翻譯成英文,文章應該根據英文寫作風格撰寫

 

楊丹:在我看來所有的技巧都是積累到一定熟練程度自然而然的熟能生巧。我所謂的技巧大家可能會覺得是笨辦法,但這也許就是許多美國人,許多德國人(德國人看上去雖然木訥,但做的活都很精緻J)會告訴你的技巧。

 

仔細研究期刊過去幾個月所發表的文章,揣摩編輯的喜好和目前關注的熱點。除此之外,編輯的選稿因素也包括了他們的目標讀者的關注點,所以考慮該期刊目標讀者的興趣所在也有幫助。

 

此外就是我剛才提到的一個換位思考,如果在投稿信、標題和摘要、前言等部分多下功夫,越過期刊編輯部這道門檻,進入到真正拼內容實力的同行評審階段, 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技巧。

 

禁忌:切忌不能一稿多投。這個貌似是常識的要求,我常常發現有很多國內的博士生在做這個事情。

 

還有香腸發表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領域。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個具備高影響力和高創新度的文章,還是將其分割成小塊,雖然不具備高影響力了,但是有更多的發表數量?

 

另一個禁忌就是千萬不要只看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而投稿,而要看自己實際的情況,比如:創新度是否匹配,有多大的把握?有多少時間可以等?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 該期刊的傳播力度有多廣,對自己的文章被引頻次有什麼幫助?

 

William :當向國際期刊投稿的時候,有一個分量夠足的研究課題對於吸引讀者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有高質量的數據來支持結論,考慮替代性結論,並用實驗來進行排除,如果仍存在替代性結論,承認他們並總結,推論出他們是不大可能作為最終結論的。

 

最大的禁忌之一是向期刊提交了一篇文稿,但此期刊卻不在這個專題進行出版,這是經常發生的,導致迅速被拒收,也會讓編輯們很惱怒。(為什麼此作者要浪費我們的時間?)

 

5、好的學術成果發表成優質論文,這不僅需要有好的學術事實,更需要好的表達,好的自我推介。通俗的說是「好的產品也要有好的包裝,好的營銷,才能為更多人認可」 。好包裝和好營銷,這方面,對我們很多的研究人員來說是薄弱項,您認為科研人員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貴單位對此能提供哪些幫助和服務呢?

 

班傑明:我們建議作者在寫作時儘可能多地使用主動語態,這樣作者可以更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最好使用簡單的語言,儘量做到一個句子只表達一個思想。如果要表達兩個想法則使用不同的句子。

 

我們還建議作者不要將文章從中文直接翻譯成英文,而是直接用英文撰寫。也許這看起來很困難,但寫出的英文會更為自然通順。英語語法不夠好大可不必擔心,有許多像Edanz這樣的語言潤色服務公司可以幫助修改語言問題。

 

回到我之前提及的一個問題,在動筆之前,作者就應該將自己的想法有條理地羅列出來,這一點非常重要。先將自己的科研內容和成果列一個提綱,這樣文章的雛形就具備了。

 

讓期刊編輯了解為什麼你的文章會吸引期刊讀者的興趣也十分重要。我們建議作者通過附信說明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並評價自身工作的新穎性、相關性以及吸引力。

 

通過培訓講座或例如語言潤色、撰寫附信和撰寫摘要等服務,Edanz可以幫助中國作者解決上述部分難題。作者也可以訪問理文編輯與Springer共同開發的Springer作者學院進一步學習從文章準備到學術發表的各個方面的重要知識。我們還定期在我們的科學網博客上發布寫作技巧和供下載的實用模板。

 

楊丹:我非常認同您的這一說法:好的產品要有好的包裝和好的營銷。我認為中國有著非常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他們有非常優秀的研究成果,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發表國際SCI期刊很難呢?我覺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容的包裝問題。

 

我理解的這個包裝體現在:語言的表達,對細節的重視,數據採集、表達方面的嚴謹度和一致性、邏輯的嚴密等等。我們大家都知道,有時候我們在超市裡選擇一個商品,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成分,我們往往會從一些包裝設計、文字方面的小細節上做出判斷和選擇。有時我們寧願選擇貴的,就是因為某些包裝的細節讓我們覺得對這個產品更放心,更有安全感。

 

那麼延伸到學術文章的篩選過程上,如果一篇文章進來了,首先看到的投稿信上,標題和摘要裡語言表達就不是很流暢,甚至沒有看出高度總結歸納和呈現創新度的能力,那麼第一印象也不會那麼吸引人。如果再讓編輯看到圖表編號有不連貫不一致的情況,或是文章格式排版沒有完全按照期刊的投稿要求來做,那麼這個印象分已經大打折扣了,編輯可能會想:「如果連這些簡單技術要求都不能滿足,我如何能相信你在科研過程中也具備相當水平的嚴謹態度?那麼這些數據和論證的可信度又有多少?」這些負面的印象是你不希望發生的。

 

我們知道,只要科研內容過硬,語言並不能直接造成拒稿原因,但是如果語言不能如實地反映該發現的創新程度,甚至讓編輯和評審閱讀的時候有難度,那麼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如果因此被高影響力的期刊拒稿,而只能發低影響力的期刊,這是令人扼腕的浪費。而且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做的科研,我們自己改了幾十次的文章,已經很有感情也爛熟於心了,所以進行稿件審核和校對的時候不會一字一句地檢查和推敲,而是一目十行地略過。所以我們自己怎麼看也不會發現裡面的一些小失誤,這種情況下,找一雙不一樣的眼睛,對這篇文章沒有同樣感情和熟悉度的人來審核一下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隨著科研文獻投稿數量的不斷增多,也包括非英語國家對國際SCI期刊投稿量的突飛猛進,很多期刊對文章的語言提出了專業編校的要求。

 

意得輯就是開科思集團針對國際期刊的新興趨勢推出的學術服務品牌,我們從2002年起就幫助廣大的亞洲國家學者進行語言方面的編校,不僅讓文章達到母語表達的標準,我們也校對圖表、術語的一致性,並確保文章格式符合目標期刊的細節要求。這樣經過包裝的文章呈現在期刊編輯的面前,首先第一印象是和母語國家的來稿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就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優勢。我們還特地為有需要的作者提供內容邏輯性方面的審核,並為其撰寫一份有力的投稿信,幫助作者進一步提高在期刊編輯和同行評審面前的積極印象。這幾種服務的目的是不僅讓一篇文章外面看著吸引人,裡面的內容也是匹配的。

 

以上說到的是優質論文的包裝,此外還有針對目標群體的廣告營銷。這是一個我們意得輯非常關注的話題,也是我們在國際學術界一直努力的內容之一。我們知道一篇文章不是發表出去了就萬事大吉了,發表的真正目的是讓科研發現得到有效地傳播,並引起同行間的討論、引用,激發新的科研觀點和創新工作。為了提高每個科研作者在國際科研界的識別度,我們積極推進ORCID ID的推廣並與ORCID公司成為戰略合作夥伴。ORCID ID相當於一名科研人員的身份證號,類似於一篇文章的DOI,是可以跨越同名同姓的障礙,甚至是作者換了機構,還可以唯一指向該作者的一個代號,這樣便於期刊準確識別該作者,避免不必要的學術剽竊、抄襲方面的誤會,並且幫助查找改作者所有過去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具體內容請關注「意得輯專家視點」(Editage Insights)或意得輯科學網博客。

 

另外,針對影響因子不能客觀評價單篇文章影響力的不足之處,我們也積極向作者推廣Altmetrics的概念。希望通過我們的講座和專家視點的內容,讓作者意識到使用科研交流平臺如Research Gate,Mendeley等,還有社交媒體等,可以很好的傳播自己的科研發現,從而幫助提升自己文章的被引頻次和被關注度,甚至增加國際合作的機會,這樣可以不依賴於期刊的影響因子,就可以拿出過硬的指標來證明自己的科研發現和文章的影響力。Altmetrics越來越多地被各大國際期刊以及基金用來評價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貢獻,所以希望中國作者關注這些新興的趨勢並利用這些工具來推廣自己的優秀成果。我們會在中國進行更多的學術講座介紹這些有用的概念、工具和平臺,另外我們也會更多邀請優秀的科研人員參加我們在國際學術界舉辦或主持的一些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歡迎大家隨時關注意得輯網站上的新聞和我們的專家視點內容。

 

William :良好的視覺效果插圖往往和良好的寫作一樣重要,所有的視覺效果都應該是容易閱讀和理解的。表格,數字,圖像應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但是要恰如其分。複雜的視覺效果不容易被讀取。編輯服務可以在插圖方面提供協助。

 

6、針對不同的國際期刊,您有哪些具體分析和投稿指導?請舉例。(如投稿《自然》、《科學》,需注意哪些方面?)也可就自己比較熟悉的期刊做一些介紹。

 

班傑明:《自然》和《科學》雜誌久負盛名,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大部分作者的最佳選擇。人們通常過分強調影響因子的重要性。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中發表對於作者的職業生涯來說十分重要,甚至是必要條件。然而我認為正是由於這種過分的強調才導致了我們前面談到的不端行為。在理想世界中,作者才會更看重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與國外同行所共享。然而我們並沒有生活在理想世界,因此作為折中的辦法,影響因子需要與其他條件一併考慮。這些重要的條件包括:與科研課題的匹配度、開放獲取選擇、發表速度以及編委的聲望。

 

還有一個好的建議,目前許多出版商推出了可以網羅各類文章、涵蓋多個學科的綜合型期刊,例如PLOS One或SpringerPlus。只要學術內容上過關,這些期刊可以發表任何領域的文章,無論科研成果新穎與否。所以,如果向出版這類期刊的出版商投稿你會多一道安全保障,即便沒有被目標期刊接受,在這個串聯繫統中,你仍有可能在綜合型期刊上發表。

 

回到這個採訪的問題,如果向《自然》和《科學》雜誌投稿:因為他們的影響因子非常高,所以作者必須確保自己的科研成果十分新穎並且文章表達良好。

 

無論作者向什麼期刊投稿,都應該檢查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範圍並適合目標受眾。如前所述,文章還應條理清晰,語言通順。和語言質量相比,更重要的是文章結構合理,使科研成果具有說服力。

 

楊丹:我覺得針對如此種類繁多,涉及不同專業領域的國際期刊,講一部分期刊的具體要求可能不具備代表性。綜合的來講,投稿指導我前面已經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一些方面,如認真研究目標期刊(可能是根據專業、創新度、目標讀者篩選出來的一部分重點期刊)過去幾個月的發表內容和熱點關注。再有就是一定要重視期刊編輯這個門檻,在投稿信、標題和摘要方面下文章,另外就是細節上的關注。換位思考,以及找一雙「不一樣的眼睛」來看自己的文章,或是專業的指導和論文包裝服務很重要。還有,不管您的目標期刊是《自然》、《科學》,還是其他的,都一定要認真研究期刊的投稿指南和具體要求,這對文獻投稿前的準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個是提高通過編輯部審核、進入同行評審的機率,再有就是節省了發表過程當中不必要的拖延和時間浪費。每個作者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科研方向、現有的科研水平等,有一些常用的目標期刊,把這些目標期刊的要求和熱點關注摸透,甚至通過科研交流平臺和期刊的編輯、評審等建立一定形式的交流,可以說是一個發表成功的捷徑。

 

William :甚至保守的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也期望他們的論文能有一些閃光點。他們要求每篇文章都有一個相應的多彩視覺圖形,來概括它的主題。這是一個好主意,雖然有些作者會做過頭了,比如做出的視覺效果很華麗,從而導致的讀者分心,很難一眼看出如此華麗的圖表下的內容。保持簡潔是意思表達清晰的關鍵,文中當然也應有一些閃光點,沒有人會喜歡去閱讀一篇乏味的文章。大多數的研究會產生一些無法預知的戲劇性結果和令人驚奇的發現。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的圖表示例是可以構思出來的。愛因斯坦就曾有他的「思想實驗」。如果研究有線索可循,充分利用它。最佳的研究論文讀起來是趣味橫生的,這也使得它們更容易被記住。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SCI論文是學者展現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形式之一,所以發表SCI論文不僅是學者的科研需要,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必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重視並鼓勵學者發表高質量的SCI論文。《意見》強調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與優質學術成果直接畫等號,這是基於SCI、SCI收錄期刊和SCI論文的客觀現實。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被發現在兩篇論文中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近期調查發現,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業生Peter Littlefield博士在已發表的兩篇論文中數據造假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廣州大學大四本科生邱燕璇(右)在董文教授指導下做實驗 【科學網朱漢斌 何蘊華報導】記者5月13日從廣州大學獲悉,由該校化學化工學院邱燕璇等5名本科生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光、電、磁多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在國際化學領域5大頂級期刊發表了7篇全英論文。
  • 科研人員研發出汙水處理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他們製備得到的石墨烯膜展示了出色的親水性、超高滲透性能和穩定性能,為選擇性去除基團類型以及石墨烯膜在汙水處理等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在該研究中,陳亮團隊通過理論計算分析,發現利用氫自由基和環氧基團反應,能產生新的羥基基團,這使得去除環氧、保留羥基成為可能。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金屬所助理研究員周剛介紹,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二氧化碳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   儘管自G.
  • 廈大石墨烯產品為醫護人員「加溫」—新聞—科學網
    團隊成員向醫院醫護人員講解使用方法  鋪在武漢醫護人員房間的地暖產品 春寒料峭之際,武漢氣溫呈斷崖式下跌。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保證通風條件,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無法在工作、休息區域開啟空調加溫。他們身著憋悶的防護服,衣服汗潮極易受涼,這是抗疫醫療人員面臨的一個難題。 日前,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團隊——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鄭南峰、薩本棟微納米研究院副教授吳炳輝,運用課題組前期的一項研究成果——柔性石墨烯加熱膜產品,在低溫陰天給醫護人員帶來健康保障。 據介紹,該團隊研發的石墨烯遠紅外加熱產品,即石墨烯導電膜,通電後可高效發射出與人體輻射相近的遠紅外。
  • 美國前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自然》論文數據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前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博士後Ryousuke Fujita承認其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論文數據造假 該論文主要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病。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發布通告稱,論文中數據出現人工修改的痕跡。同時,Fujita一篇未發表的手稿中也出現數據偽造痕跡。 哥倫比亞大學發布通告稱,學術行為規範是一個大學科研人員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同時對此事引起的不良影響深表歉意。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年輕的揚州大學引力和宇宙學中心表現亮眼—新聞—科學網
    近日,Nature Index公布了2018年12月1
  • 科學網—美國化學會前會長一篇論文涉嫌自我剽竊
    據美國化學學會(ACS)網站報導,因涉嫌「自我剽竊」,ACS旗下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網站近日取消發表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以全票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Tree Ring Society, TRS)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創建於1939年,會員遍及全球。該學會是一個致力於樹木年輪年代學研究和教育的非營利性國際科學協會,旨在促進全球樹木年輪學界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其通過支持定期組織國際會議等,為全球樹輪學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臺,並向公眾傳播有關樹木年代學的知識。 據了解,劉禹也是該學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亞洲學者。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發過研究者研究了類似的泥火山是如何在水下形成的。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