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6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為了克服這些限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Robert Thompson及同事在國際空間站上啟動並成功運行了冷原子實驗室。他們描述了在微重力條件下製備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並測量了它們與地球上觀測到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之間的特性差異。例如,前者的自由膨脹時間(在關閉陷阱後,原子盤旋並能被測量的時長)超過1秒,而後者一般只有幾十毫秒。可觀測時間的延長,可以提高測量的精準度。此外,在微重力條件下,原子能被較弱的力捕捉,從而有可能達到較低的溫度,此時奇異的量子效應就會變得愈加明顯。

這些初步實驗表明,太空實驗室有益於未來研究超冷原子氣體。「在太空中成功製備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研究量子氣體和原子幹涉創造了新機會,也為未來執行更加宏大的任務鋪平了道路。」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的Maike Lachmann在相應的觀點文章中寫道。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46-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上的奇異物質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 空間站創造出奇異「物質第五態」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外媒披露,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國際空間站上的一臺設備——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第五態。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6月11日報導,冷原子實驗室(CAL)於2018年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用於研究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我們熟知的物質形態有固態、液態和氣態。1879年,科學家們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共存的等離子態。1924年,愛因斯坦預言當一團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新狀態。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4月9日電 (實習記者餘昊原)據ScienceAlert網站9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對在國際空間站發現的大量微生物進行了分類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失重使一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經歷了血液倒流 他們對9名男性和2名女性的血管進行了測量和超聲波掃描,包括他們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前和之後,以及飛行50天和150天後。 Marshall-Goebel介紹說,其中兩名太空人的血液是倒流的,這可能是因為失重導致胸部器官移位,壓迫了下方的靜脈。 在另外5名太空人中,這條靜脈的血液或多或少有些停滯。其中一名太空人體內,掃描顯示有一個血塊堵塞了血管。
  • 奇異夸克或不存在—新聞—科學網
    幾十年來,一些理論物理學家推測,在這些條件下,一種奇怪的物質可能出現:被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湯。如今,一項最新分析顯示,這種湯的「配方」——冷夸克物質需要修正。如果正確的話,它表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能產生穩定的夸克物質。它還會使假想粒子——奇異滴徹底完蛋。散布恐懼者曾宣稱,奇異滴會摧毀世界。 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 空間站微生物威脅太空人健康—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BMC微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內發現了一些腸桿菌菌株,這些細菌與在一些醫院中發現的傳染性病菌相似
  • 在國際空間站旁發現「黑色物體」,高聳於地球之上
    黑騎士衛星出現在國際空間站附近。一位陰謀論者最近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圖片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的「UFO」,這為該理論提供了支持,UFO專家科特·韋林將這段視頻片段上傳到了YouTube上。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因此,這種二維CaCl晶體是一種既具有金屬特性又具有壓電特性的新型物質材料,可有望製備具有原子尺度和納米尺度的電子器件,從而產生廣泛應用。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CaCl晶體表現出室溫鐵磁性,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為的主族金屬元素不會具有室溫鐵磁性的傳統觀念,並可以預期其他金屬元素也可通過形成類似的反常二維晶體而具有室溫鐵磁性。
  • 國際空間站檢測到宇宙中最大天體的信號
    科學家通過國際空間站傳回的X射線光譜檢測到了一個奇異的信號,且用現有的物理學知識無法對其進行解釋。英仙座星系團是目前x射線波段所觀測到的最亮的星系團,也是已知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除此之外,它還含有若干的強射電源。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據報導,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創造了一種罕見的物質狀態——一種在地球上不能長時間存在的狀態。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小型設備製造了罕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s),也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 CAL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 臭氧消耗物質讓北極迅速升溫—新聞—科學網
    據《自然》雜誌報導,先前研究表明,與二氧化碳相比,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更易導致氣候變暖。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這類物質如何影響南半球的氣候變化——它們在那裡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出現。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氣候科學家馬克·英格蘭及合作者梳理了1944年至2005年的觀測數據,模擬對比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有和沒有大量氯氟烴存在的大氣變化。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因此,二維CaCl晶體是一種既具有金屬特性又具有壓電特性的新型物質材料,有望製備具有原子尺度和納米尺度的電子器件,從而產生廣泛應用。 值得強調的是,CaCl晶體表現出室溫鐵磁性,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同的主族金屬元素不會具有室溫鐵磁性的傳統觀念。理論計算表明,這種室溫鐵磁性同樣來源於兩個方面:+1價Ca離子中的不成對價電子,以及相應反常二維晶體結構的邊緣或者缺陷效應。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雖然人類此刻有生活在太空中,但那也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使得這樣的壯舉成為可能。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研究人員取下了乾燥的抗輻射奇異球菌樣品,發現這些樣品在太空中放了3年之後,竟然又「復活」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倖存下來的細菌此前形成了一團厚厚的凝結物。研究團隊發現,一些細菌在聚集成團時,便具備了在太空中長時間存活的條件。因此這支持了泛種論假說,即微生物生命可以在外星球上紮根。
  • 科學網—奇異夸克或不存在
    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湯可能缺少奇異夸克。圖片來源: NASA/CXC 與太陽核心處相比,在中子星(爆發的中等重量恆星的殘骸)內部,壓力會攀升幾萬億億倍。幾十年來,一些理論物理學家推測,在這些條件下,一種奇怪的物質可能出現:被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湯。如今,一項最新分析顯示,這種湯的「配方」——冷夸克物質需要修正。
  • 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創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愛因斯坦再成功
    6月11日,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家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大發現 這使得科學家們幾乎不可能在地球上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進行研究,在地球上,重力會干擾磁場,而穩定的磁場是讓科學家們進行觀察所必需的條件,剛好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是進行研究觀察的不二之處。
  • 阿爾法磁譜儀:在丁肇中的5分鐘遊說中「一步登天」—新聞—科學網
    如果說,哈勃望遠鏡的「法眼」,是在地球軌道上採集太空深處的微弱光線,那麼,阿爾法磁譜儀的「魔力」,則是在國際空間站捕捉來自遙遠星系的神秘宇宙線。這是人類第一個大氣層外的「高能物理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肇中說,阿爾法磁譜儀的重要使命是尋找反物質。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自洽,物質和反物質應該是平分秋色、等量齊觀的。人類怎能對另外的「半邊天」無動於衷呢?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