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4月9日電 (實習記者餘昊原)據ScienceAlert網站9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對在國際空間站發現的大量微生物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腸桿菌、芽孢桿菌和紅酵母等。科學家認為,這些或由早期任務帶來的微生物,不僅危害太空人的健康,還會腐蝕太空飛行器設備。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微生物組學》上。

在14個月的研究中,科學家在空間站的觀察窗、衛生間、運動平臺、餐桌和睡眠區等8個地點表面進行了採樣測量,發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真菌群落主要是紅酵母,佔整個群落的40%,隨著時間的推移,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細菌群落中的常見細菌是葡萄球菌,佔比26%,其次是腸桿菌(23%)和芽孢桿菌(11%),它們似乎在隨著太空人的不斷更替而變化。這4種微生物都與地球上的感染有關。

葡萄球菌和腸桿菌是機會型細菌,很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導致機會性感染。研究的作者之一、華盛頓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德拉·謝金斯卡·西拉夫說:「這些機會致病菌是否會在國際空間站上引起太空人的疾病尚不得而知。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以及這些生物體在太空環境中的生存運作方式。」

另一位作者、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微生物學家克斯庫裡·文卡特斯瓦蘭則認為:「微生物在太空中發生的變化,對在飛行期間的太空人尤為重要,因為空間站裡沒有地球上豐富的先進醫療措施進行幹預。」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有腐蝕性的微生物。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在國際空間站上檢測到的許多微生物都已形成了一層附著在表面的又薄又黏的生物膜。

文章作者認為,這層生物膜造成的腐蝕,可能導致機械堵塞、降低傳熱效率及基礎設施的穩定性。噴氣推進實驗室微生物學家卡米拉· 厄班尼亞克表示:「因為太空飛行器的室內維修很難進行,了解微生物對太空飛行器的潛在影響,對長期保持機艙結構穩定性非常重要。」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近半數為易致病的葡萄球菌和腸桿菌 2019-04-10 科技日報 餘昊原 【字體:大 中 小】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 NASA一周新聞(2021.1.29)
    新一年的第一次空間站太空行走…商業太空人試飛的新日期……下一次火星登陸正在迅速臨近…最近新聞速遞,盡在「本周NASA」!
  • 微生物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
    據俄羅斯馬媒體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通過對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調查研究發現,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發現了131個最容易腐蝕的地方,其中兩個地方在廁所。這一發現將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國際空間站科學家表示,微生物滋生最快最多的地方一般出現在屬於「寒冷」的地區,因為那裡的大氣水分凝結的可能性很高
  • 空間站微生物威脅太空人健康—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BMC微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內發現了一些腸桿菌菌株,這些細菌與在一些醫院中發現的傳染性病菌相似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NASA一周新聞(2021.02.05)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新的動力來源……針對第二次綠色試跑進行的點火測試……太空發射系統的另一個重大推動力……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 微生物太空冶金邁出一大步
    國際空間站一項實驗顯示,可在微重力環境下利用微生物開展太空冶金,提取稀土元素等礦物質。未來,這項技術獎為人類定居其他星球提供技術支持。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英國《泰晤士報》11日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把18個微生物冶金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這些晶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以求更好地了解微重力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將其應用於改善地球人健康狀況。 刺激近地軌道經濟:從衛星部署到在軌研究,充滿活力的商業太空經濟已經發展起來,其價值目前超過345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一直是支持這一領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 警惕:國際空間站微生物變異,太空船墜落或帶給人類恐怖病毒?
    這在當時的青少年中,引起了對太空微生物問題的一個關注。 而最近的一則報導顯示,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微生物的變異情況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他們用嚴謹的實驗證明了空間站的微生物其實並不那麼可怕。這一消息讓空間站的潛在對環境危險進一步降低。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國際空間站隨著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加快,人類開始在太空領域研究這些微生物,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在外太空環境中,如果沒有防護,那裡絕對是生命的禁區。但是從實驗結果來看,人類還是低估了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2010年到2016年,總共6年時間,俄羅斯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國際空間站中外出,進行太空行走中,其目的就是從國際空間站的外殼提取樣本,以檢驗在400多公裡的軌道上,有沒有微生物的存在,在6年的時間裡,太空人們一共提取了19份樣本,並將其密封隔離帶回地球研究,結果在這些樣品中發現6種微生物,1種真菌,還有一種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細菌!
  • 微生物,「命」硬的超乎想像,國際空間站外表面檢測到它們的存在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如果把人體比做宇宙,那麼微生物就是這宇宙空間的生命體,當人活著時,這個宇宙按照它自有的規律運行著,微生物在這個宇宙中,和平共處,繁衍生息!一但人體死去,這種平衡被打破,微生物很快吞噬點這個宇宙!把整個宇宙化解掉!隨著人類對微生物認知的逐步加深,被微生物那比「小強」強悍許多倍的生命力,深深震撼到了!特別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開始探索外太空,攜帶微生物上外太空研究,研究它們在外太空環境中的生存狀況!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不用帶了,空間站外表面就有!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NASA一周新聞速覽(2020.11.21
    堅韌號(Resilience)的空間站之旅;又一枚海洋觀測衛星發射;阿爾忒彌斯(Artemis)任務關鍵的火箭系列測試有了新進展……最近新聞速遞,盡在「本周NASA」!
  • ...天鵝座 國際空間站 NASA 安塔瑞斯 貨運飛船-國際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 NASA:「天鵝座」前往國際空間站日期推遲至11月  東方網10月9日消息: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消息稱,使用俄羅斯發動機搭載「天鵝座」貨運飛船的「安塔瑞斯」運載火箭,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發射日期從10月推遲至11月。
  • 強紫外線能殺死絕大多數地球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8小時NASAE-MIST氣球平流層飛行可殺死最頑固微生物。圖片來源:David J.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空間站有多髒?不明微生物大量繁殖,已威脅到太空人生命
    筆者-小文為了方便人類在太空進行各項科學實驗,多國聯合製作的國家空間站誕生了,簡稱ISS,該空間站主要由六個太空組成,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