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紫外線能殺死絕大多數地球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8小時NASAE-MIST氣球平流層飛行可殺死最頑固微生物。圖片來源:David J. Smith/NASA

夢想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天體生物學家有一個共同的噩夢。如果打算尋找火星微生物的飛船上攜帶了地球細菌,如果它們愚弄了實驗人員,或者汙染了這顆紅色星球會怎樣呢?現在,地球上的一項新研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些擔憂,它表明8小時的強紫外光能夠殺死大量即便是最頑固的細菌。

星際汙染並非不理智的擔憂。一些最適宜在火星上生存的微生物在一開始「偷渡」的機率很高。2003年的一項調查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組裝火星探測器的最乾淨的房間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頑固菌種——杆狀細菌芽孢桿菌。

該菌株SAFR-032可以幾乎不需要營養的乾燥條件下以孢子形成生存下來。它能夠從數輪高強度化學消毒劑下逃生,甚至還被發現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的外太空存活18個月之久。

根據國際空間站實驗和其他實驗,來自日光的直接紫外線是最容易殺死它的辦法。最新實驗通過將SAFR-032暴露在地球上模擬火星的地方——地球同溫層,證實了這一點。

像火星一樣,同溫層稀薄、乾燥、寒冷、營養貧瘠,且受到猛烈紫外線輻射。所以在2015年10月,加州山景城NASA愛慕斯研究中心(ARC)微生物學家David Smith及其團隊在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薩斯州用一個31公斤的氣球開展了SAFR-032樣本實驗。

氣球上掛著一個有效載荷,可以將平板伸到稀薄的同溫層,讓數千萬的孢子暴露在其中,其數量遠超過可能黏附在「好奇」號漫遊者表面「偷渡」去火星的5.6萬個孢子。「那簡直是我們的噩夢,為了更好地了解那些細菌群落會如何反應,我們對此非常專注。」Smith說。

Smith團隊在近日發表於《天體生物學》的研究中稱,8小時後,僅有不到10萬個孢子存活。「這令人安慰。」華盛頓特區NASA行星保護官、負責管理汙染風險的Catharine Conley說,它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北歐海盜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以來,放鬆這一標準是合理的。

組裝完畢之後,兩個海盜號著陸器分別曾在112℃中烘焙了一天多,從而讓細菌數量減少到4個數量級。到20世紀90年代探路者號任務,工程師們放棄了這一步,認為火星非常乾燥,細菌不會生存。

從這項研究以及此前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日光也可以像烘焙一樣具有殺毒作用。「從數據統計來看,我們仍可以有信心地說我們在保護火星。」Conley說。

「知道這些數據非常好。」德國科隆航空太空中心微生物學家Ralf Möller說,他曾開展將SAFR-032暴露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項實驗。「對我的實驗室來說,至少它有很重要的影響。」

但是外部專家也指出了Smith實驗的另一面。處於延伸板背面遮陰面的孢子似乎並未受到影響。在同溫層所有的嚴酷條件中,實際上只有來自陽光的紫外線輻射會產生作用。真正的太空探測器通常包括外罩、折縫、內部構件等庇蔭面,甚至會有數層已經死亡的孢子。

「它們建造這些探測器的目的並不是要用紫外線殺死微生物。」加州山景城搜尋地外文明學會天體生物學家John Rummel說。為了確定「偷渡」細菌是否可以在火星上存活,實驗中需要用更多複雜表面,「而不是那些方便微生物生態學家對孢子計數的結構。」他說。

在未來研究中,Smith希望測量其他表面和其他種類的有機物。Möller表示,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能夠在同溫層生存下來的細菌是否會進化出遺傳優勢。

·最終,將探測器送到火星上最潮溼、最溫暖的地方搜尋生命將需要更嚴格的控制,可能又要回歸過去的實踐方法。今天,漫遊者在探索火星上相對不宜居的地方。但可能存在近地表潛水層或凍冰的地方,如從陡坡上周期性地流下滷水的反覆出現的坡線則被認為是「特殊的區域」,需要更仔細的研究,而目前的探測器在沒有進一步消毒的情況下難以做到這一點。

·Conley說,探索那些地方或者登陸到木衛二和土衛二上可能棲息著地下海洋的裂縫附近,或許要重新引入烘焙的過程。Rummel則認為,儘管該方法對工程師擔心的問題增加了熱抵抗力,但它可能已經遲了。「我們在探測器消毒方面的最大問題是,在海盜號之後我們就沒再繼續殺菌。」他說。(晉楠編譯)

相關焦點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WANGSHIN KIM   合成生物學家改造了一種通常以單糖為食的細菌,使其像植物一樣能通過吸收二氧化碳構建細胞。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拖網攪動沉積物導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害水質。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Sebastiaan Van de Velde說,「整個研究的角度非常新穎。」 氮是海藻和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藻等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素。
  • 首份地球微生物多樣性數據集出爐—新聞—科學網
    上百名專家採集 分析2.7萬份樣本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該模型能預測它們可以持續繁殖和存活多久。 「底線很簡單。如果我們繼續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方式,我們很可能會在本世紀末之前失去幾乎所有北極熊,除了棲息在北極以北的高緯度地區,例如伊莉莎白女王群島的種群。」Molnár 指的是高排量的場景下,到2100年全球氣溫升高近4攝氏度。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地球的年齡—新聞—科學網
    「地球的歷史有46億年。」這是連續劇《宇宙大爆炸》開頭曲的歌詞,各級教科書裡也都是這樣講的。但是,有多少人想過地球的年齡是怎麼得到的?
  • 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我們一個月之內肯定能做動物實驗,因為重組蛋白gp96是現成的。如果疫情會在一兩個月內消散,這個疫苗可能作為儲備的價值更大一點;如果疫情持續時間更長,比如到三四個月或者以上,疫苗有可能研發出來並發揮作用。 T細胞不像抗體細胞,一般都比較保守,比如SARS、MERS等病毒變了,但其T細胞表位沒有變,或者變得不多。
  • 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
    我們都知道,將生水煮開就會變成可食用的水,因為水沸騰的溫度是100℃,在這個溫度下,絕大多數的細菌都無法存活。這樣也就最大程度保證了我們不被外界的細菌所感染生病。但是,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超過100℃就沒有任何生命存在了嗎?
  • 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
    我們都知道,將生水煮開就會變成可食用的水,因為水沸騰的溫度是100℃,在這個溫度下,絕大多數的細菌都無法存活。這樣也就最大程度保證了我們不被外界的細菌所感染生病。但是,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超過100℃就沒有任何生命存在了嗎?
  • 精準「殺死」癌細胞哪家強?中子照射來幫忙—新聞—科學網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地球表面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湖沼、河流、冰川等水體覆蓋,這些不同形態的水與大氣層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即水圈。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關鍵驅動作用。目前,人們對於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群落形成、代謝方式、生態功能及其與環境互作機制等知之甚少。
  • Interfaces:第一種廣譜抗微生物塗料能殺死「超級...
    南達科他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了第一種廣譜抗微生物塗料,這種材料不僅可以殺死細菌,還能同時殺死黴菌、真菌和病毒。這種塗料被設計用於為家庭、商業和醫療環境裝飾和消毒,根據這組科學家的新的研究,它是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一種。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比地球稍大一點的世界,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31秒差距的明亮恆星旋轉。這是TESS發現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