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

水是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繁衍、演化的基本物質,是地球系統物質遷移轉化與能量流動的重要介質。地球表面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湖沼、河流、冰川等水體覆蓋,這些不同形態的水與大氣層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即水圈。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關鍵驅動作用。目前,人們對於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群落形成、代謝方式、生態功能及其與環境互作機制等知之甚少。本重大研究計劃擬選擇典型水圈自然生境,通過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及深度交叉,結合新技術手段及平臺的開發與利用,系統揭示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機制,完善生命與地球環境相互作用及協同演化的理論。同時,也為保護水圈生態服務功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地球生態環境安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解決方案,並為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一、科學目標

選擇水圈自然生境,聚焦微生物參與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發現功能微生物(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新類型,揭示元素循環與能量代謝新途徑及其對生態與地質過程的貢獻,闡明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機制。

二、核心科學問題

本重大研究計劃的核心科學問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

該核心科學問題可以展開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水圈微生物參與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宏觀機制與生態效應;

(二)參與碳氮硫元素循環的水圈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理;

(三)水圈微生物物質與能量轉換和代謝的新途徑及新調控機制。

三、2017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聚焦「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研究不同水圈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代謝規律、生態功能及環境響應與反饋的機制,加深對水圈微生物在地球元素循環中作用的綜合認知。2017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如下:

(一) 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

遠離大陸架的廣闊海域被稱為大洋,大洋是海洋的主體,約佔地球表面積的50%,在地球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大洋深部多為低溫、高壓、終年黑暗環境,還存在熱液口、冷泉等多種特殊環境,蘊含大量未知微生物(群)。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包括大洋儲碳、固氮、溫室氣體代謝等在內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海底極端環境(熱液、冷泉、海底以下深部等)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環境互作;

3.典型大洋生境關鍵功能微生物(群)的代謝新途徑及新調控機制;

4.典型大洋生境微生物功能群的時空分布及對碳氮硫循環的驅動和調節機制。

(二) 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

近海與河口是物質轉化與能量流動最活躍的水圈環境之一,也是微生物與礦物交互作用形式最為多樣的水圈環境。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近海與河口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及元素循環之間的耦合機制;

3.近海與河口微生物對碳氮循環(特別是碳源或碳匯)的調節機制,包括對低氧區形成和消亡的影響;

4.近海與河口透光層微生物能量代謝與碳氮硫等元素循環的新途徑。

(三) 微生物在流域水體(河流、湖泊、溼地等)碳氮硫循環中的驅動機制及生態效應。

河流、湖泊和溼地具有高度的環境異質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是碳氮轉化的主要場所,固定的有機碳相當於海洋固碳總量的近40%。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微生物介導的碳氮硫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耦合機制和生態效應;

2.典型河流、湖泊和溼地等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3.驅動流域碳氮硫轉化與循環的微生物代謝的新機制。

(四) 陸地特殊水生生境微生物碳氮硫代謝的特點及環境適應機制。

熱泉、鹽湖、冰川、礦山酸性排水、巖溶地下水等均為陸地特殊生境,這些生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獨特的環境適應和生長代謝機制,蘊含著探索微生物代謝多樣性發生和演化的線索。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陸地特殊水生生境中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關鍵功能微生物(群)特殊能量代謝以及驅動有機物合成與碳氮硫元素循環的分子機制。

四、遴選項目的基本原則

1.創新性:申請人應根據本重大研究計劃的科學目標提出項目申請,申請書應明確闡述擬研究科學問題的意義並提出可驗證的創新性科學假說,研究成果應對認識微生物在碳氮硫循環中的作用有清晰的新貢獻。

2.學科交叉:學科交叉是本重大研究計劃的突出特點,本重大研究計劃鼓勵並優先支持具實質性學科交叉(即同時具備研究內容和研究團隊的交叉和融合)的項目申請。

3.新技術方法:本重大研究計劃鼓勵研究和發展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研究所需新技術和新方法,優先支持通過研發和運用新技術方法開展水圈微生物研究的項目申請。

五、2017年度資助計劃

2017年度本重大研究計劃擬安排資助直接費用約4000萬元。對探索性強、有望開拓新方向的申請將按「培育項目」予以資助,擬資助15-20項,資助期限為3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為60萬元-80萬元/項,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為「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對有較好工作積累、有望取得重要突破的申請將按「重點支持項目」予以資助,擬資助6-8項,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為250萬元-350萬元/項,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六、申報要求及注意事項

(一)申請條件。

本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的人員不得申請。

(二)限項規定。

1. 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的人員,申請(包括申請人和主要參與者)和正在承擔(包括負責人和主要參與者)以下類型項目總數合計限為3項: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不包括集成項目和戰略研究項目)、聯合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直接費用大於200萬元/項的組織間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僅限作為申請人申請和作為負責人承擔,作為參與者不限)、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含承擔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項目)、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項目,以及資助期限超過1年的應急管理項目。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時不限項;正式接收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作出資助與否決定之前,以及獲資助後,計入限項。

2.申請人(不含參與者)同年只能申請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上一年度獲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資助的項目負責人(不包括集成項目和戰略研究項目),本年度不得作為申請人申請重大研究計劃項目。

(三)申請注意事項。

1.申請書報送日期為2017年3月1日至20日16時。

2.本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申請書採用在線方式撰寫。對申請人具體要求如下:

(1)申請人在填報申請書前,應當認真閱讀本項目指南和《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申請須知和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項目指南和相關要求的申請項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計劃旨在緊密圍繞核心科學問題,將對多學科相關研究進行戰略性的方向引導和優勢整合,成為一個項目集群。申請人應根據本重大研究計劃擬解決的具體科學問題和項目指南公布的擬資助研究方向,自行擬定項目名稱、科學目標、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相應的研究經費等。

(3)申請人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isisn.nsfc.gov.cn/(沒有系統帳號的申請人請向依託單位基金管理聯繫人申請開戶),按照撰寫提綱及相關要求撰寫申請書。

(4)申請書中的資助類別選擇「重大研究計劃」,亞類說明選擇「重點支持項目」或「培育項目」,附註說明選擇「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根據申請的具體研究內容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以上選擇不準確或未選擇的項目申請將不予受理。

培育項目和重點支持項目的合作研究單位不得超過2個。

(5)申請人應當按照重大研究計劃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在「立項依據與研究內容」部分,應明確提出可驗證的假說,論述其科學意義和依據,以及對解決本重大研究計劃核心科學問題、實現本重大研究計劃科學目標的貢獻。

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重大研究計劃相關的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繫。

(6)申請人應當認真閱讀《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預算編報須知的內容,嚴格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關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科教〔2016〕19號)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預算表編制說明》的要求,認真如實編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預算表》。

(7)申請人完成申請書撰寫後,在線提交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下載列印最終PDF版本申請書,並保證紙質申請書與電子版內容一致。

(8)申請人應及時向依託單位提交籤字後的紙質申請書原件以及其他特別說明要求提交的紙質材料原件等附件。

3. 依託單位應對本單位申請人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進行審核;對申請人申報預算的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審核,並在規定時間內將申請材料報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具體要求如下:

(1)應在規定的項目申請截止日期(2017年3月20日16時)前提交本單位電子版申請書及附件材料,並統一報送經單位籤字蓋章後的紙質申請書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報送的紙質附件材料。

(2)提交電子版申請書時,應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

(3)報送紙質申請材料時,還應包括本單位公函和申請項目清單,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可將紙質申請材料直接送達或郵寄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材料接收工作組。採用郵寄方式的,請在項目申請截止時間前(以發信郵戳日期為準)以快遞方式郵寄,以免延誤申請,並在信封左下角註明「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申請材料」。

4. 申請書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材料接收工作組負責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組聯繫方式如下: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澱區雙清路83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材料接收工作組(行政樓101房間)

郵  編:100085

聯繫電話:010-62328591

5. 本重大研究計劃諮詢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一處

聯繫電話:010-62329221

(四)其他注意事項。

1.為實現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科學目標和多學科集成,獲得資助的項目負責人應當承諾遵守相關數據和資料管理與共享的規定,項目執行過程中應關注與本重大研究計劃其他項目之間的相互支撐關係。

2.為加強項目的學術交流,促進項目群的形成和多學科交叉與集成,本重大研究計劃將每年舉辦一次資助項目的年度學術交流會,並將不定期地組織相關領域的學術研討會。獲資助項目負責人有義務參加本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和管理工作組所組織的上述學術交流活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資助方向: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
    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驅動作用。但是,人們對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物種類群、代謝方式及其與生境相關的調控、群落形成與結構、群落代謝的生態功能以及與環境互作和演化等機制所知有限。
  • 項目指南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9年度項目指南
    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其中: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中的集成項目和戰略研究項目除外);上一年度獲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不包括集成項目和戰略研究項目)資助的項目負責人,本年度不得作為申請人申請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 申請和承擔項目總數的限制規定。
  • 國家基金委發布7個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項目指南(附資助詳情)
    4、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驅動作用。但是,人們對不同水圈生境中這些微生物的物種類群與群落結構、代謝方式,及其與生境相關的調控規律、與環境互作和演化的機制,以及在不同生物與生境水平上對碳氮硫等重要元素循環的驅動功能與貢獻等所知依然十分有限。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雖然NASEM報告在對這12個科學問題的字面描述中直接提到地熱的地方並不多,但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卻或多或少都與地熱學研究有關。 筆者謹參照NASEM報告對這12個科學問題進行簡要注釋,並從地熱學的角度進行示意性的解讀。 1.  地球內部磁場是如何產生的? 在地質時間長河中,是什麼驅動著「地球發電機」?又是什麼控制著「地球發電機」的變化速度?
  •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立足地球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瞄準西太平洋作為地球系統的窗口所擁有的科學價值和地域優勢,提煉和把握以流體為紐帶的跨圈層動力過程與能量物質循環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多學科、跨尺度、跨圈層綜合研究,服務於西太平洋氣候、環境、資源及國家安全等重大需求。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 2017,2:e17009)之後,在海洋細菌驅動硫循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標誌性成果。該研究也是在前期發現烴類降解菌在馬裡亞納海溝底層水的勃發(Liu et al. Microbiome,2019,7:47)和馬裡亞納海溝深層水體關鍵氮循環參與者及生產者的代謝及適應機制(Zhong et al.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基於此,利用磷脂脂肪酸同位素探針技術(PLFA-SIP)和氨基糖同位素探針技術(AS-SIP),評估微生物從底物利用策略到增殖-死亡過程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驅動作用。
  • 省科學院微生物所發現黑臭水體沉積物中多環芳烴的微生物降解轉化...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許玫英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多環芳烴類汙染物在水體沉積物中頻繁檢出,給水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通常以微生物組的形式共同驅動多環芳烴等難降解有毒汙染物的脫毒轉化,在汙染沉積物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土壤微生物群組
    事實上,土壤中蘊藏的巨大微生物多樣性,被稱為地球關鍵元素循環過程的引擎,是聯繫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及生物圈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紐帶,維繫著人類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3 土壤微生物組的前沿科學問題國際土壤微生物組學面臨的前沿科學問題可概括為4 個主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驅動機制、微生物組的資源與環境功能和土壤微生物組的新技術及其應用。其中包含的具體科學問題詳述如下。3.1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與維持機制(1)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理論與認知。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人民日報:微生物組引發研究開發熱潮—新聞—科學網
    早在1975年,科學家就用類似的概念來探討白蟻腸道的微生物區系,但由於受當時的研究技術手段和對微生物認知的限制,沒有形成重大的科學計劃。2005年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先後不同程度上啟動了微生物組計劃或項目,如美國的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和地球微生物組計劃,加拿大的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以及日本的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等。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博瑞西諾不鏽鋼球體育太陽的藝術合成照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   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有效地提高目的產物的合成效率,為微生物天然產物細胞工廠的研究與改造提供了新策略。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傳統的基因敲除和過表達等靜態代謝工程手段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對新技術、新策略的需求日益迫切。鏈黴菌作為一類重要的工業微生物,能夠產生複雜多樣的活性天然產物,如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該菌的遺傳操作主要通過靜態代謝工程,具有局限性,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微重力流體物理主要資助以下方向的科學研究項目: (1)開展蒸發與流體界面效應研究,揭示蒸發效應與表面張力驅動對流的相互作用機制,建立界面流體動力學與傳熱理論模型。 (2)開展微重力沸騰過程中的氣泡動力學特徵研究,揭示氣泡熱動力學與局部熱量傳輸間的耦合作用及其對傳熱性能的影響機制,理解沸騰傳熱內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