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國家基金委發布7個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項目指南(附資助詳情)

2020-11-22 騰訊網

1、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網絡解析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計劃以主要農作物為研究對象,圍繞控制產量性狀的遺傳網絡解析,綜合應用生物學、農學及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討株型發育和籽粒形成這兩個密切相關並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性狀的重要生物學過程的遺傳及生理生化調控機理,進一步通過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發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生物學過程之間的互作關係,闡明影響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

一、科學目標

針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解析主要農作物株型發育(分櫱、株高、莖葉夾角、穗型等)和籽粒形成(花/穗建成、籽粒發育、品質等)這兩個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性狀且密切相關的重要生物學過程的分子遺傳及生理生化調控網絡,主要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性狀分子設計育種理論,為我國主要農作物高產品種培育提供支撐。

二、核心科學問題

解析主要農作物株型發育和籽粒形成的多基因遺傳調控網絡,分析並闡明影響產量和品質性狀的主要基因和基因之間的互作調控規律,為作物高產、優質育種的分子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三、2020年度集成項目資助研究方向

(一)優質、高產水稻分子設計育種。

以水稻為研究對象,針對調控水稻品質和產量的已有功能基因和調控網絡,開發並利用有效的分子標記,篩選可應用的種質資源。通過多基因聚合等技術手段,創建水稻優異育種新材料,鑑定品質優良、產量突出的新組合/品種。

(二)玉米株型遺傳調控網絡解析。

通過農學、遺傳學、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手段,圍繞決定玉米株型關鍵性狀遺傳網絡開展系統深入研究。在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圖位克隆等手段鑑定調控玉米株高、葉夾角、莖稈強度等重要株型性狀關鍵基因的基礎上,構建遺傳調控網絡,為玉米分子設計育種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四、2020年度資助計劃

2020年度擬資助集成項目2項,資助期限為1年,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500萬元/項。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2、細胞器互作網絡及其功能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經典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始於單個基因及其編碼蛋白質的研究,盛於基因互作圖譜和蛋白質互作網絡的解析,從而開始全面、系統地了解生命過程。而真核細胞的生命活動通過細胞器的空間區域化和功能特異化,使得不同的細胞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細胞器互作網絡及其功能研究重大研究計劃所指的細胞器是具有特定形態和功能的膜性結構,是真核細胞執行生命活動的功能區域。每種細胞器均有其特化的功能,但同時它們之間發生相互作用,通過相互協調來完成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細胞器的精細分工、相互協作和密切接觸,形成細胞器互作網絡,實現快速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執行不同條件下細胞生命活動的多種生物學過程。細胞器互作網絡的紊亂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然而,我們對細胞器互作的方式、機制和功能目前尚知之甚少。

本重大研究計劃擬突破以往針對單個細胞器進行研究的局限,發展創新性技術方法,研究不同條件下細胞器之間的互作方式,解析介導細胞器互作的分子機器及其調節機制,揭示細胞器互作在物質轉運與利用、細胞器穩態調控等方面的作用,從不同細胞器互作網絡、功能協同的角度,系統綜合地解析複雜生命活動的調控機制,進而理解細胞器互作在細胞、器官、個體水平的生理功能和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一、科學目標

以內質網、線粒體、溶酶體、高爾基體、葉綠體等細胞器(包括細胞質膜、核膜等膜性結構)之間的互作為研究主線,發現新的細胞器互作方式,闡明細胞器互作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效應,繪製細胞器互作網絡圖譜,闡明細胞器互作網絡的建立、維持、動態變化及其調控機制,揭示細胞器互作網絡的生理、病理功能。

二、核心科學問題

細胞器互作網絡的形成、調控及其在生命過程中的功能。

三、2020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以內質網、線粒體、溶酶體、高爾基體、葉綠體等細胞器(包括細胞質膜、核膜等膜性結構)之間的互作為研究主線,本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重點資助以下幾個方向:

(一) 培育項目。

1.細胞器互作的發現、鑑定及網絡繪製。

(1)建立和發展研究細胞器互作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2)發現和鑑定細胞器之間新的互作方式;

(3)發展解析細胞器互作的信息處理系統,繪製細胞器互作網絡圖。

2.細胞器互作網絡的建立和維持機制。

(1)篩選和發現介導細胞器互作的關鍵分子(包括蛋白質和脂質),闡明其作用機制;

(2)發展研究細胞器互作建立和維持的新技術新方法,如斷層重構、體外重組等;

(3)發現參與細胞器互作網絡的新型膜性細胞器及細胞器的新功能。

3.細胞器互作的動態調控機制。

(1)發展實時、定量的示蹤技術,描繪細胞器互作的動態變化特徵;

(2)研究細胞內外環境變化對細胞器互作動態的調控及其關鍵分子;

(3)闡明細胞器運動在細胞器互作中的作用。

4.細胞器互作的生理病理功能。

(1)揭示細胞器互作在物質轉運、信號傳遞、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維持中的作用,及其對細胞生長、代謝和命運決定的影響;

(2)闡述細胞器互作在組織器官穩態和個體發育、衰老中的生理作用;

(3)解析細胞器互作紊亂在相關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二)集成項目。

本重大研究計劃於2020年將開始集成,本年度集成方向為:內吞、自噬、細胞遷移等過程中細胞器互作網絡的繪製及功能。圍繞新型細胞器及細胞器互作(如內質網-自噬小體互作等)的新穎功能,發展及運用先進成像技術,結合生化、遺傳等手段,全面描繪特定細胞器互作的調控網絡,深入揭示其生理病理功能。

四、遴選項目的基本原則

1.創新性:申請人應根據本重大研究計劃的科學目標提出項目申請,申請書應明確闡述擬研究科學問題的意義並提出可驗證的創新性科學假說,研究成果應對認識細胞器互作網絡及其功能有清晰的新貢獻;

2.新技術方法:本重大研究計劃鼓勵研究和發展細胞器互作網絡及其功能研究所需新技術和新方法,優先支持通過研發和運用新技術方法開展細胞器互作研究的項目申請;

3.研究申請必須符合本重大研究計劃所設定的科學目標,圍繞核心科學問題,選擇某一重點資助研究方向進行研究。

五、2020年度資助計劃

2020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10-15項, 資助期限為3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80-100萬元/項,優先支持探索性強、有望開拓新方向的研究申請,培育項目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為「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擬資助集成項目1項,資助期限為2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800-1000萬元/項,集成項目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3、糖脂代謝的時空網絡調控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糖脂代謝是細胞及機體能量與物質來源的重要生命過程,其穩態平衡是機體應對內外時空環境變化的重要保障。糖脂代謝失衡導致的各類代謝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隨著多組學、基因編輯、單細胞和單分子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糖脂代謝研究正在經歷從分子水平向網絡互作集成、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器官到組織間應答協調及與環境互作等方面的縱深發展。同時,基礎研究與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新藥研發及臨床疾病診治的交叉融合不斷加深。近年來我國在糖脂代謝前沿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研發和代謝性疾病臨床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若干重大進展,然而目前對糖脂代謝的核心機制、代謝過程的微觀途徑與生物個體宏觀表型的聯繫、代謝網絡中局部調控與全局響應、代謝穩態維持和環境適應等認識仍很匱乏,因此對於糖脂代謝時空網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目標

以糖脂代謝的時空網絡調控為研究核心,揭示機體、器官、細胞和亞細胞結構對糖脂代謝狀態的感知與應答模式;解析調節代謝穩態的組織器官間的信息對話與協同調控網絡;發現重要糖脂代謝物產生、運輸與轉化的路徑和調控機制;發現糖脂代謝調控與穩態維持的新規律;闡明代謝時空變化在環境適應及生命健康中的作用;揭示代謝穩態失衡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核心機制,發展代謝健康新策略。

二、核心科學問題

糖脂代謝的核心機制、時空網絡調控及其在生理病理條件下的變化規律。

三、2020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重點資助以下四個方面。

(一)糖脂與能量代謝的時空感應。

圍繞營養感知與應答,以細胞(含亞細胞結構)、器官、機體對糖、脂、胺基酸等代謝物的感應為切入點,鑑定其代謝信號物質、蛋白質感受機器;闡明其信號傳導機制;解析糖脂等營養物質與代謝感應通路的交互調控;重點研究小分子代謝物及能量狀態的感應機制。

(二)糖脂等代謝物的產生、運輸與轉化。

以糖、脂、胺基酸等代謝物的動態變化為主線,重點研究其在機體內的產生、運輸和轉化及調控機制,鑑定發現新的代謝物轉運蛋白;實時定量分析糖、脂、胺基酸等代謝物在不同時間或空間(組織、細胞、亞細胞結構)的分布;解析代謝物質與代謝網絡的時空動態變化規律;鼓勵揭示糖脂代謝網絡變化與調控的新模式;開發代謝研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三)組織器官間的代謝信息交流與網絡調控。

重點研究細胞、組織器官間的代謝互作模式和信息交流機制;鼓勵利用單細胞技術及類器官等開展糖脂代謝研究;發現並鑑定代謝調控物質(包括外泌體、RNA、肽類、代謝物等)及其功能與作用機制;探索並發現組織器官糖脂代謝調控的新功能以及未知代謝性組織器官。

(四)生理與病理過程的糖脂代謝重塑。

揭示不同營養與環境條件下的代謝改變及其對主要代謝組織(肝臟、心臟、肌肉、脂肪組織或相關內分泌器官)功能的影響;研究持續性代謝重塑引起的機體適應性機制;鑑定糖脂代謝異常人群中新的代謝相關基因變異,並深入開展功能與機制研究;鼓勵糖脂代謝與神經、免疫、腫瘤、幹細胞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四、項目遴選的基本原則

1.創新性:申請人應根據本重大研究計劃的科學目標提出項目申請,申請書應明確闡述擬研究科學問題的意義並提出可驗證的創新性科學假說,研究成果應對認識和理解糖脂代謝的時空網絡調控規律有清晰的新貢獻;

2.新技術方法:本重大研究計劃鼓勵研究和發展促進糖脂代謝研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優先支持通過研發和運用新技術方法開展糖脂代謝的時空網絡調控研究的項目申請;

3.研究申請必須符合本重大研究計劃所設定的科學目標,圍繞核心科學問題,選擇某一重點資助研究方向進行研究。

五、2020年度資助計劃

2020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20-25項, 資助期限為3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80-100萬元/項,優先支持探索性強、有望開拓新方向的研究申請,培育項目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為「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擬資助重點支持項目6-10項,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250-350萬元/項,優先支持有較好工作積累、有望取得重要突破的研究申請,重點支持項目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4、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驅動作用。但是,人們對不同水圈生境中這些微生物的物種類群與群落結構、代謝方式,及其與生境相關的調控規律、與環境互作和演化的機制,以及在不同生物與生境水平上對碳氮硫等重要元素循環的驅動功能與貢獻等所知依然十分有限。本重大研究計劃系統地選擇典型水圈生境,鼓勵通過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信息科學、應用數學等學科交叉研究,發展和運用保真採樣、富集培養、原位監測、代謝分析、計算與仿真等新概念和新方法,在細胞、群落與宏觀生境三個層次上揭示水圈微生物、包括關鍵難培養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新機制,完善生命與地球環境相互作用與協同演化的理論,為應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保護水圈生態服務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為推動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一、科學目標

選擇典型水圈生境,聚焦微生物參與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發現功能微生物(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新類型,揭示與元素循環相關的微生物物質能量代謝新途徑及其對生態與地質過程的貢獻,闡明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新機制。

二、核心科學問題

本項目擬圍繞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新機制的發現及其生態影響的研究,解決以下核心科學問題:

(一)水圈微生物參與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宏觀機制與生態效應。

(二)參與碳氮硫元素循環的水圈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理。

(三)水圈微生物物質與能量轉換和代謝的新途徑及新調控機制。

三、2020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聚焦「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研究不同水圈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代謝規律、生態功能及環境響應與反饋的機制,加深對水圈微生物在地球元素循環中作用的綜合認知。2020年度重點資助方向:

(一)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

遠離大陸架的廣闊海域被稱為大洋,大洋是海洋的主體,約佔地球表面積的50%,在地球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大洋深部多為低溫、高壓、終年黑暗環境,還存在熱液口、冷泉等多種特殊環境,蘊含大量未知微生物。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 參與大洋儲碳、固氮、溫室氣體代謝等過程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的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 海底極端環境(熱液、冷泉、海底以下深部等)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3. 典型大洋生境關鍵功能微生物(群)的代謝新途徑及新調控機制;

4. 典型大洋生境微生物功能群的時空分布及對碳氮硫循環的驅動和調節機制。

(二)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

近海與河口是物質轉化與能量流動最活躍的水圈環境之一,也是微生物與礦物交互作用形式最為多樣的水圈環境。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 近海與河口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以及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 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及元素循環之間的耦合機制;

3. 近海與河口微生物對碳氮循環(特別是碳源或碳匯)的調節機制,包括對低氧區形成和消亡的影響;

4. 近海與河口透光層微生物能量代謝與碳氮硫等元素循環的新途徑。

(三)微生物在流域水體(河流、湖泊、溼地等)碳氮硫循環中的驅動機制及生態效應。

河流、湖泊和溼地具有高度的環境異質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是碳氮轉化的主要場所,固定的有機碳相當於海洋固碳總量的近40%。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 微生物介導的碳氮硫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耦合機制和生態效應;

2. 典型河流、湖泊和溼地等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3. 驅動流域碳氮硫轉化與循環的微生物代謝新機制。

(四)陸地特殊水生生境微生物碳氮硫代謝的特點及環境適應機制。

熱泉、鹽湖、冰川、礦山酸性排水、巖溶地下水等均為陸地特殊生境,這些生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獨特的環境適應和生長代謝機制,蘊含著探索微生物代謝多樣性發生和演化的線索。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 陸地特殊水生生境中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 關鍵功能微生物(群)特殊能量代謝以及驅動有機物合成與碳氮硫元素循環的分子機制。

四、項目遴選的基本原則

1. 創新性:申請人應根據本重大研究計劃的科學目標提出項目申請,申請書應明確提出創新性的科學假說,闡述擬研究科學問題的意義,研究成果應對認識微生物在碳氮硫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有清晰的新貢獻;

2. 學科交叉:學科交叉是本重大研究計劃的突出特點,本重大研究計劃鼓勵並優先支持體現實質性學科交叉(即同時具備研究內容和研究團隊的交叉融合)的項目申請;

3. 新技術方法:本重大研究計劃鼓勵並優先支持通過研發和運用新技術方法開展水圈微生物研究的項目申請。

五、2020年度資助計劃

2020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10-15項,直接費用的資助強度約為80-10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3年,培育項目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5、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幹預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生物大分子的動態修飾是指作為生命體系基本「元件」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質、核酸、糖脂等)時刻處於修飾位點與種類多變、時空特異和雙向可逆的化學修飾之中。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的動態屬性在生物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中通常都發揮著關鍵作用。

一、科學目標

本重大研究計劃擬充分發揮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特點以及學科交叉的優勢,引領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幹預研究,為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機制研究提供具有化學特徵的新工具和新模式,獲得針對動態修飾的新藥物靶標和相應的幹預小分子;加速從基礎研究到藥物開發的轉化,為認識生命體系調控的內在規律、為重大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提供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科學技術儲備;促進化學與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銜接和交叉集成,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提升我國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的綜合實力,及其在國際化學生物學領域和生物醫學前沿研究中的地位;同時,造就一支學科深度交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化學生物學科研隊伍。

二、核心科學問題

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研究的最基本問題是發現和闡明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的動態特性,揭示其生物學效應和調控機制,並實現對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靶向化學幹預。本計劃旨在以化學生物學研究模式為指導,發展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特異標記和檢測工具,解析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功能和調控機制,為藥物研發提供潛在幹預小分子和新靶標。本計劃將組織包括化學、生命科學、醫學、數理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擬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如下:

(一)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的動態特性: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的化學特徵與動態過程。

(二)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調控機制: 動態修飾的生物學效應和調控規律。

(三)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化學幹預:基於動態修飾的新藥靶和靶向幹預策略。

三、2020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 2020年擬圍繞上述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一)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化學標記與檢測技術。

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化學標記與檢測技術是開展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研究的基礎。通過修飾生物大分子的體外樣品製備與化學標記、生物大分子修飾時空探測和高分辨成像技術的發展,實現對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高效、特異和時空動態檢測,為從分子、細胞和個體等多個層次揭示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特徵和調控機制奠定基礎。研究重點如下:

聚焦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的動態屬性,發展標記和檢測動態化學修飾,尤其是針對單細胞水平或亞細胞維度的動態修飾的新技術、新方法。

(二)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調控機制與功能解析。

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調控機制與功能解析是開展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研究的核心內容。藉助化學生物學創新方法、技術和工具,應用結構解析、深度測序和高分辨成像等技術,結合現代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手段,揭示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調控機制,並闡明其在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基於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化學幹預奠定基礎。研究重點如下:

1. 結合成像與測序等新技術,解析動態化學修飾對三維基因組的調控機制;

2. 結合實驗與計算模擬,解析化學修飾對生物大分子凝集和相變過程的調控機制與生物功能,建立理論模型。

(三)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化學幹預及其應用。

利用活性化合物高通量/高內涵篩選、計算模擬、探針(藥物)分子設計等化學生物學技術,發展高選擇性、高特異性、高生物相容性的小分子化學工具,揭示生命體內不同層次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調控機制,建立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分子靶向藥物發現之間的橋梁,實現以新靶標確證和原創候選藥物發現為目標的源頭創新。研究重點如下:

針對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的動態特徵,發展靶向幹預該動態過程及其生物功能(如細胞命運調控)的小分子工具,構建新模式篩選體系, 發現先導化合物。

四、項目遴選的基本原則

本重大研究計劃以學科交叉研究為基本特徵,旨在將相關研究項目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綜合「項目群」。申請書應論述與項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學問題,同時要體現學科交叉研究的特徵以及對解決核心科學問題和實現項目總體目標的貢獻。

對於有比較好的創新性研究思路或比較好的苗頭但尚需一段時間探索研究的申請項目,將以培育項目方式予以資助;對於有較好研究基礎和積累,且有明確的重要科學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系統研究同時體現學科交叉特徵的申請項目,將以重點支持項目的方式予以資助,其項目申請書中必須體現化學等相關學科與生物學研究隊伍的交叉。

五、2020年度資助計劃

2020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10-20項,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70-9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3年,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擬資助重點支持項目3-5項,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250-35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4年,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6、多層次手性物質的精準構築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手性與生命現象密切相關,也顯著影響物質的性能,手性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當前手性物質的研究面臨著新的挑戰,如:能夠實際應用於手性醫藥和農藥生產的合成技術依舊屈指可數;在超分子和材料層次上缺少獲得單一鏡像異構體高效和普適的方法;表徵技術和理論的缺乏嚴重製約了手性材料的發展和應用。因此,開展多層次手性物質的精準構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並有望為醫藥、農藥、信息和材料領域提供核心技術支持。本重大研究計劃將集合化學、物理、材料、生物等學科的優勢力量,提升我國在手性科學領域的創新能力。

一、科學目標

以多層次手性物質的精準構築為核心,通過多學科交叉和新技術運用,實現手性分子、手性大分子、手性超分子和手性材料單一鏡像異構體的高效製備,揭示手性產生、傳遞、放大和調控的機制和規律,闡明手性物質的結構-功能關係,發展精準和規模創造手性功能分子和材料的關鍵技術,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顯著提升我國在手性物質研究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核心科學問題

(一)單一鏡像異構體的精準構築。

(二)手性傳遞放大的機制與規律。

(三)不同鏡像異構體的手性效應與功能。

三、2020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擬圍繞上述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如下研究工作,鼓勵開展多層次、跨尺度的手性物質構築、表徵或功能的融合與交叉研究:

(一)探索新的手性分子形式及其合成方法,探索手性合成選擇性控制的新理念、新策略,探索合成生物學理念、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手性分子合成中的運用,開發高效的手性催化劑,發展手性功能分子的規模化生產的變革性技術。

(二)設計新型手性大分子、手性超分子和手性材料,發展獲得其單一鏡像異構體的有效方法,研究分子以上層次手性物質的組裝與結構,探索手性產生、傳遞、放大和調控的機制與規律。

(三)研究手性物質在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能,探索手性物質表徵的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法,闡釋手性物質結構與其特性之間的關係,發展新的手性功能分子和材料。

四、項目遴選的基本原則

本重大研究計劃以原始創新為首要目標。申請書應論述與項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學問題和創新目標,同時要體現交叉研究的特徵以及對解決核心科學問題和實現項目總體目標的貢獻。

科學問題明確、原始創新性強、學科交叉特徵明顯的申請項目,將以重點支持項目的方式予以資助;有創新研究思路、探索性強的申請項目,將以培育項目的方式予以資助。優先支持跨領域交叉的研究項目。不支持跟蹤性和簡單拓展性研究。

五、2020年度資助計劃

2020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20-25項,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為80-10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3年,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擬資助重點支持項目4-6項,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為300-40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4年,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2020年度項目指南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促進開放和交流,提升我國基礎科學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人才,促進空間科學科研成果的產出。

二、實施原則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組成部分,其申請、評審、管理和資金使用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執行。

三、2020年度資助計劃、資助領域和研究方向

2020年度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接收依託「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英文簡稱:HXMT)」開展研究的申請,圍繞以下2個研究方向以培育項目予以資助。培育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60萬元/項,資助期限為3年,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資助的研究方向如下:

1.伽馬射線暴發以及新源和暫現源的多波段研究

HXMT的高能探測器在200keV至幾MeV能區將獲得高質量的伽馬射線暴等爆發現象的光變和能譜觀測數據,有利於開展對伽馬射線暴等爆發現象的深入研究;HXMT將對X射線雙星等天體的爆發和演化進行高頻次的觀測,獲得大量的寬能段、高時間分辨、良好能量分辨的觀測數據。

研究內容:伽馬射線能譜響應和數據分析研究,伽馬射線暴輻射機制和光變性質研究,暗弱伽馬射線暴的搜尋,地球伽馬射線閃耀輻射機制和光變性質研究,引力波、快速射電暴等的伽馬射線暴發對應體證認研究;HXMT衛星和地面望遠鏡協同或後隨觀測,新源的證認,暫現源爆發機制、輻射性質和演化規律的研究。

2.X射線源天體物理過程的高統計量觀測研究

HXMT針對X射線亮源可以獲得寬能段、高時間分辨、良好能量分辨的高統計性觀測數據,由於有效避免了事例堆積效應,有效減小了死時間效應等,適合對經典X射線亮源開展高精度的細緻研究,以及對脈衝星輻射的機制和演化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內容:X射線雙星吸積過程、吸積盤結構和動力學演化研究;微類星體的噴流研究;中子星X射線雙星極冠區吸積輻射機制研究以及同伴星星風相互作用研究;熱核暴作為探針研究中子星X射線雙星的吸積盤和冕;脈衝星磁層基本結構、輻射機制研究,以及基本參數測量;磁星的基本性質研究;特殊X射線雙星研究,包括聯合伽馬射線波段觀測研究X射線雙星的高能輻射特性等方向;雙星軌道基本參數測量;地面光學/射電的協同/後隨多波段研究;對HXMT海量數據的深度發掘;針對HXMT衛星數據的新數據分析方法的研究。

相關焦點

  • 最高1500萬元/項,基金委發布四個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
    今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四個重大研究計劃的2020年項目指南,分別是:「團簇構造、功能及多級演化」、「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調控」、「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碳基能源轉化利用的催化科學」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託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
  • 國自科|7項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發布
    9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極端條件電磁能裝備科學基礎等7項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1.本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申請書報送日期為2020年10月23日-26日16時。本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申請採取無紙化申請。  2.項目申請書採用在線方式撰寫。對申請人具體要求如下:  (1)申請人在填報申請書前,應當認真閱讀本項目指南和《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項目指南和相關要求的項目申請不予受理。
  • 不限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髮布2個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以下簡稱共享航次計劃)用於資助海洋科學考察船和潛水器(以下簡稱考察船和潛水器),為必需進行海洋和極地科學考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提供穩定、可靠的調查設施保障
  •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已公布批准資助項目名單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方網站已公布了部分批准資助項目。本年度(2020 年度),已公布資助374項,另外,國際(地區)合作已公布批准項目332項,具體包括:  重大研究計劃:1項,由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承擔,批覆資金241.6萬元;  新冠疫情專項:110項,總批覆資金近億元,最高批覆300萬元;  行業特色高校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專項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於發布「十二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及...
    側重支持在科學基金長期資助基礎上產生的「生長點」,期望通過較高強度的支持,在解決關鍵科學問題方面取得較大突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現公布「十二五」期間第一批13個重大項目指南(見附件)。
  •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已公布批准資助項目名單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方網站已公布了部分批准資助項目。
  • 國家優青項目再創新高!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結果發布
    高校科技進展 9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據悉,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到項目申請269671項,經過專家評審後,決定資助項目32486項。
  • 國家優青625項!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結果發布
    9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據悉,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到項目申請269671項,經過專家評審後,決定資助項目32486項。除上述3個資助數量較多的項目以外,重點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含港澳)、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重大項目,各資助737項、625項、102項、7項、1項,NSAF聯合基金、天文聯合基金、大科學裝置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的資助項目數量共計180項。
  • 基金委發布細胞器互作網絡及其功能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五、2019年度資助計劃 2019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20-25項, 資助期限為3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80-100萬元/項,優先支持探索性強、有望開拓新方向的研究申請,培育項目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為「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擬資助重點支持項目8-12項,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250-350萬元/項
  • 基金委發布2017資助進展:已批4萬餘項目 近200億資金
    2017年8月2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7年度項目受理、評審及資助等方面情況。截至2017年8月15日,自然科學基金委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和相關管理辦法的規定,經評審,批准資助科學基金各類型項目40860項,直接費用1997346.66萬元,已完成全年資助計劃的78.29%。
  • 項目指南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9年度項目指南
    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其中: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中的集成項目和戰略研究項目除外);上一年度獲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不包括集成項目和戰略研究項目)資助的項目負責人,本年度不得作為申請人申請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 申請和承擔項目總數的限制規定。
  • ...年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資助情況公布—新聞—科學網
    22019年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資助情況公布
  • 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公布!|附原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和相關管理規章,發布《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引導申請人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基金最新改革舉措、申請規定、資助政策、資助領域和方向等。《指南》對各類項目的定位、申請條件和相關要求分別進行了介紹與說明,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人必讀的參考文獻。本書可供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以及參與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的人員參考。
  •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啟動項目一覽(截至7月20日)
    7月2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傳染病的生態學與演進」合作研究與交流項目指南》,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啟動76個項目,其中有61個項目已結束申報。
  • 重磅!2020年國自然基金結果公布了!(附查詢方法)
    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通知、不予資助項目覆審工作注意事項和如何查詢項目的評審結果的方法,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吧。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集中接收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項目申請269671項,經初審及覆審後共受理267541項。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00萬資助項目再助陣
    8月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了《面向發動機的湍流燃燒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本次,自然科學基金委擬資助發動機燃燒相關領域集成項目1項。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截圖面向發動機的湍流燃燒重大研究計劃,旨在解決寬範圍燃燒反應動力學、受限空間內複雜湍流和燃燒的相互作用
  • 基金委發布深時地球科學知識圖譜與知識演化研究項目指南
    四、資助計劃「深時地球科學知識圖譜與知識演化研究」原創探索項目資助期限為3年,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每個資助方向計劃資助1項,平均資助強度500萬元/項,資助經費總強度為3000萬元。
  • 2020年國家自然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大項目」立項清單
    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資助期限為5年,資助直接費用不超過8000萬元 (數學和管理科學不超過6000萬元)。2020年11月7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空氣主份轉化化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啟動會暨年度交流會在北京大學召開。該項目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
  •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啟動項目一覽
    近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一批項目申報指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啟動73個項目,其中有58個項目已結束申報。2020年7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合作局發布《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合作交流項目指南》。
  • 基金委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發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於發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及申請注意事項的通告國科金髮計〔2016〕54號  重大項目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超前部署,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