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09-16 中科院之聲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在細菌群落中,隸屬於富營養菌的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對活性底物的利用能力,顯著高於寡營養菌的酸桿菌門和綠彎菌門。葡萄糖的不斷加入未改變不同營養類型細菌的底物利用策略。和細菌的底物利用策略不同,真菌子囊菌門和擔子菌門均可利用葡萄糖和土壤原有組分,表明真菌對底物的利用具有廣譜性特徵,且活性底物可誘導真菌對土壤原有組分的利用。

基於此,利用磷脂脂肪酸同位素探針技術(PLFA-SIP)和氨基糖同位素探針技術(AS-SIP),評估微生物從底物利用策略到增殖-死亡過程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驅動作用。研究發現,低有機質的紅壤對外源葡萄糖碳響應較快,並通過較高的代謝能力和真菌殘留物的積累保持外源活性碳固持能力;而有機質較高的黑土中微生物對外源活性碳響應不敏感,但可通過微生物量周轉保持較高的微生物殘體積累效率,從而控制外源活性碳在黑土中的積累。因此,微生物對外源底物的響應、微生物從增殖到死亡的周轉以及微生物殘留物的積累和穩定化,共同控制著土壤碳截獲過程。該研究對明確微生物底物利用和周轉對土壤有機碳形成的驅動機制具有理論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Ide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strategies for labile substrate utilization at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using a microcosm approachDistinct regulation of microbial processes in the immobilization of labile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s為題,發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瀋陽生態所物質循環組博士研究生王辛辛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何紅波和張旭東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的支持。

圖1.細菌和真菌優勢門的相對豐度和富集比例

圖2.葡萄糖來源的氨基糖與磷脂脂肪酸的比值

來源: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唐雙焱課題組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用同一套途徑酶設計了兩條不同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發現當兩條途徑同時工作時,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大大提高。  論文連結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獲進展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李文均團隊在熱泉微生物培養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對物種認知的缺乏,許多微生物類群還不能分離培養,也使得以物種純培養為基礎的原核微生物多樣性及下遊應用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分離、培養並有效描述未知的90%以上的絕大多數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亟需解決的挑戰性課題。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本重大研究計劃擬選擇典型水圈自然生境,通過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及深度交叉,結合新技術手段及平臺的開發與利用,系統揭示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機制,完善生命與地球環境相互作用及協同演化的理論。同時,也為保護水圈生態服務功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地球生態環境安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解決方案,並為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2021-01-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氧還感應蛋白RSP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2019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資助方向: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
    本重大研究計劃擬選擇典型水圈生境,通過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信息科學、應用數學等學科交叉,發展和運用保真採樣、富集培養、原位監測、代謝分析、計算與仿真等新概念和新方法,在細胞、群落與宏觀生境三個層次上揭示水圈微生物、包括關鍵難培養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新機制,完善生命與地球環境相互作用與協同演化的理論;同時,為應對全球變化、保護水圈生態服務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 連續取得進展!靳津等人揭示炎症信號通路底物特異性的識別機制
    它的關鍵激酶IKKβ通過選擇性識別其下遊底物(包括p105,p65和IκBα)參與各種病理和生理過程,但這些底物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底物之一p105的過度激活與Nfkb1缺陷小鼠中炎症性腸病(IBD)的發作密切相關。
  • GEB 丨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微生物和非生物變量之間最緊密的關係包括生物量和溫度、細菌多樣性與土壤pH值、細菌:真菌比與碳氮比。總的來說,擴散作用與微生物反應相互作用,由環境過濾控制,驅動微生物組成和功能的地理模式。非生物因子的空間變化導致了微生物功能的空間格局,而非生物因子的時間變化導致了微生物進化的遺傳影響。微生物生理變化有助於形成梯度的微生物活動和調節微生物對應激環境的反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微生物培養有何新突破?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但是要研究環境、人體共生古菌、細菌的生物學、生態學和進化學功能,需要依賴微生物細胞分離和培養;② 制約微生物分離和培養的因素包括複雜且不確定的培養條件、缺乏復甦休眠微生物的手段、微生物的生存依賴於微生物間共生或接觸關係、原始環境中微生物豐度低等;③ 創新的培養方法包括基於膜擴散的培養方法、微流控培養方法和基於細胞分選的培養方法,部分技術已成功用於分離新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