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B 丨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2021-01-14 Wiley生態環境

4、微生物宏觀生態學


生物的豐度與個體大小呈負相關。微生物細胞亞毫米的大小是土壤細菌和原生生物普遍分布的關鍵原因。其主要優勢是易於被動傳播、高定殖率、繁殖體資源消耗低、對環境條件的快速反應。因此,與較大的微生物相比,較小的微生物有更高的繁殖率,及更高的豐度和傳播率。如纖毛蟲、淡水無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的面積豐度和體型呈負相關。環境過濾控制微生物擴散的重要因素。因此,擴散、微生物反應和環境過濾是形成微生物豐度-大小關係的關鍵機制。


物種數量與所佔面積的正冪律關係稱為類群面積關係。類群區域關係的基本問題是擴散作用如何形成微生物多樣性的梯度。例如,外生菌根真菌因其分散能力而具有較強的類群-區域關係,土壤性質的高度異質性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高度多樣性。在<100m2範圍內,原生動物物種表現出類群面積關係,但當面積擴大到km尺度時這種關係消失了,可能是因為環境過濾取代了物種面積作為空間尺度的主導機制。


微生物群落組合的生物地理格局代表著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隨一個或幾個環境因子的變化。例如,細菌與真菌的比例作為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簡單指標,一般與緯度和土壤碳氮比呈負相關,與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呈正相關,生理學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關鍵因素。不同細菌和真菌在群落中相互協同或競爭,但它們的相對豐度隨資源梯度而變化。環境因素在物種水平上影響微生物的生理和種群結構,從而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微生物和非生物變量之間最緊密的關係包括生物量和溫度、細菌多樣性與土壤pH值、細菌:真菌比與碳氮比。


總的來說,擴散作用與微生物反應相互作用,由環境過濾控制,驅動微生物組成和功能的地理模式。非生物因子的空間變化導致了微生物功能的空間格局,而非生物因子的時間變化導致了微生物進化的遺傳影響。微生物生理變化有助於形成梯度的微生物活動和調節微生物對應激環境的反應。非生物因素在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制約著微生物的模式,而生物因素在小尺度上影響著微生物模式的變化。 


5、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方法的應用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生物地理格局已被報導。第一階段,全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數據集揭示了微生物生物量碳隨土壤有機碳密度和緯向梯度的地理格局。第二階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地理格局被數學地描述為氣象學、土壤有機碳和土壤因子的函數。第三階段,一個概念模型集成了微生物生長、碳同化、維持呼吸、死亡及其環境控制的過程。該模型進一步參數化,並利用全球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和不同生物群落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數據集進行驗證(圖4)。第四階段,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生物地理格局由基質質量、環境因子和土壤有機碳密度共同控制。


真菌:細菌比是反映微生物生理作用、微生物相互作用和環境調節的重要生態變量。因為環境和基質控制著細菌和真菌的同化和呼吸作用,所以真菌和細菌的比例會隨著環境梯度而變化,例如隨著基質質量的梯度或土壤因子的梯度(圖5)。在第一階段,研究表明土壤和氣候變量對真菌:細菌比的影響,特別是不同緯度上真菌和細菌多樣性對比,以及土壤碳氮比對真菌生物量的貢獻。在第二階段,真菌與細菌比值沿土壤碳氮比的生物地理梯度歸因於真菌和細菌對基質的依賴機制。在第三階段,採用定量方法將依賴關係描述為數學函數。在第四階段,提高了對微生物群落結構隨基質質量梯度變化的機制理解。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定義為分配給生長的有機碳與微生物吸收有機碳的比率。微生物的活性反映在微生物的呼吸,而它受底物磷濃度的調節。因此,較高的生物質碳磷比與較高的微生物活性、較高的碳呼吸和較低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關(圖6)。此外,生長速度和效率之間的權衡意味著生理機制的規模擴大。在第一階段,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全球格局。在第二階段,各種模型描述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對環境變量的依賴性。在第三階段,一個簡單的概念模型更好地研究形成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作為生物量碳磷比函數的地理格局的微生物機制。這個概念模型模擬了微生物生長代謝理論、碳同化、維持呼吸、死亡和環境控制。模型結果與全球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數據集一致,表明微生物機制在解釋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環境因素的函數方面具有穩健性。在第四階段,這一模型推進了對磷通過代謝活動對微生物碳循環影響的理解。考慮到磷在微生物生物量中的穩態,磷對底物碳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的影響導致碳利用效率與微生物生物量呈負相關關係。考慮到植物微生物對磷的競爭,磷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響也解釋了平衡是一種穩定微生物生長與生態系統初級生產總量之間平衡的穩態機制。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傳統上人們往往認為微生物的地理分布與大型動植物的分布有著根本區別,即微生物是全球性隨機分布的。
  • 科學家闡述環境微生物大規模遷徙機制
    此時,自然驅動力形成的對微生物的生物地理作用模式類似於它們對動物和植物的作用。近100年來,人們通過廢棄物排放、旅遊、全球運輸等方式,將大量微生物及其基因帶入新環境,從而逐漸改變了原來微生物的動態變化。隨著城市化和高強度集約化農業的發展,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著微生物的全球遷徙和分布。這種巨變以不可預估的方式改變著生活環境。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導  讀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源: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4月3日)「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專題徵稿徵稿要求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土壤微生物群組
    我國科技主管部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土壤微生物相關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1 年啟動了相關重大項目,針對稻田土壤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環境功能,開展了土壤微生物生態學機理研究。2014 年科技部啟動了「973」基礎性研究項目「作物高產高效的土壤微生物區系特徵及其調控」。同年,中科院啟動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開展土壤微生物組研究。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當前,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海洋、土壤和淡水等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生態驅動因子(圖1A)。
  • ...大學——環境微生物學與環境微生物結構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態學
    、微生物分子生態學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郵編: 0 地址: 個人簡介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是土壤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李瓊芳——西南科技大學——1.微生物生態學2.微生物分子生物學3...
    1973-04 所在院校: 西南科技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微生物學 研究領域: 1.微生物生態學
  • Nature子刊:微生物系統的功能與功能冗餘
    對各種代謝功能所涉及的微生物多樣性的量化分析還表明,在多種功能方面,群落表現出高度的「功能冗餘」,即每個代謝功能可由多種能夠共存、分類學上不同的生物體來執行。目前對這些模式的含義和理解存在許多困惑,然而,對它們的合理解釋為闡述控制微生物群落組成和功能的機制至關重要。在本文中,我們對這些模式進行了說明,並討論了其中有說服力的範例,在塑造微生物系統時將功能、功能冗餘和分類單元的作用結合起來。
  • 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
    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5:04:4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F.
  • 微生物也能變身建築材料?「新型微生物水泥」了解一下
    微生物礦化是一種天然、綠色的高級複合材料製備過程,將這存在數十億年的自然現象發展為建築材料製備技術,是一種大膽有益的嘗試。圖片來源丨Pixabay煉鋼過程中產生的鋼渣也可以「變廢為寶」?鋼渣作為煉鋼過程中的副產物,排放量巨大,且長期以來未得到有效利用。
  • PNAS:沙漠微生物從石膏中汲取水的機制
    PNAS:沙漠微生物從石膏中汲取水的機制但是,生物體從石膏中汲取水的機制以及石膏脫水過程卻並不清楚。針對上述問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Wei Huang(黃威)、David Kisailus等研究者對阿塔卡瑪沙漠和實驗室合成的石膏樣品開展了詳細的顯微鏡和光譜觀測,試圖揭開微生物從石膏中攝取水的機制並探討其對石膏晶體的影響。研究者發現阿塔卡馬沙漠的石膏巖表面之下經常發育有綠色微生物聚集區(圖1a),表明存在光合微生物。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水稻土屬於人為土壤,形成歷史數千年,其栽培歷史可考,耕作制度可查,特徵穩定明顯,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及其環境驅動機制的模式生態系統。  水稻土的本質特徵是氧化還原序列發生過程。同時,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導,2012年我國氮肥用量達全球總量的37%,闡明我國土壤氮肥轉化功能微生物的環境驅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與徐華課題組合作,深入研究了典型稻田土壤氧化還原梯度下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發現氧化還原容量綜合指數,而不是單一的氧化劑含量,決定了土壤氮肥轉化微生物的功能。(1)大範圍排查摸家底。
  • 文獻解讀:魚類洄遊的宏觀生態學
    MarquetFirst Published: October 28, 2020DOI:10.1111/geb.13199  在《動物世界》中,我們總會看到,在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上,數以萬計的斑馬和角馬等哺乳動物成群結隊地往一個方向行軍,形成了一幅幅壯麗的景象。這種現象就是動物的遷徙活動。那麼什麼是遷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