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2020-11-24 騰訊網

導  讀

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4月3日)

「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專題徵稿

徵稿要求

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在有機物分解、營養物質循環、植物生長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幸福。隨著微生物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組成、多樣性、時空分布及其生態功能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值此契機,本刊擬出版「土壤微生物生態學」專題。

專題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幾方面:

土壤微生物的時空分布

Soil microbial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土壤微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

Soil microbial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土壤微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and soil microbes

土壤與人類健康

Soil pathology related to human well-being

徵稿截止時間

2020.9.30

計劃出版時間

2021.3.01

特邀專題編輯

褚海燕研究員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楊雲鋒教授  清華大學

更多信息,請參閱http://journal.hep.com.cn/sel

特別提示:投稿時請註明「The manucscript is intended for the Special Issue Soil Microbial Ecology 」

信息

SEL:新刊揚帆,砥礪前行

期刊定位

SEL(Soil Ecology Letters) 2019年正式創刊。定位為土壤生態學領域類高水平科技期刊。旨在全球範圍內充分、及時、全面地反映土壤生態學領域研究進展,報導國內外土壤生態學前沿領域高水平的學術成果。

報導領域

報導領域包括:土壤生物多樣性、土壤互營和食物網、土壤微生物組、土壤—植物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土壤生物修復和恢復、土壤多功能性、土壤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土壤生態過程的突破性技術、新理論和模型。

期刊欄目

期刊欄目包括:letter to editor, perspective, review, rapid report, research article, commentary。欄目不限於此,還可以有Image、News等。

論文綠色通道:SEL優先快速發表高質量論文。

出版模式

快速出版:加速審稿,一經錄用,即以Just accepted形式發布。定稿後online在線發布。

出版費用:免一切費用,包括審稿費、彩圖費、出版印刷費等。

全文免費獲取

聯繫方式

期刊主頁

http://journal.hep.com.cn/sel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4283

投稿網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selett

編輯部

電話:0592-6190560;010-58556534

郵箱:SEL@iue.ac.cn;SEL@pub.hep.cn

薦     書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薦

一項10年長期研究證實覆蓋作物能幫助農民改善土壤健康

「環境與健康觀察」近期文章推薦

傅伯傑院士團隊提出推進整體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系統路徑

「土壤觀察」近期文章推薦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2020年第4期)|研究

綠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框架與行動|研究

我們是「土壤觀察」(turangguancha),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轉發給好友,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聯繫我們請加13926117407微信號(或發郵件至149996384@qq.com)

如果覺得土壤觀察幹得不錯,請轉發朋友圈或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而撂荒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多居於中等粒徑,微團聚體和大團聚體較低。 文/薛志婧等 來源: 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11月26日) RESEARCH ARTICLE Changes
  • BMC專題徵稿 | 生態學與進化發育生物學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和EvoDevo 聯合宣布推出關於生態和進化發育生物學(簡稱Eco-evo-devo)的專題系列該專題系列涵蓋了eco-evo-devo的各個方面,包括但不限於營養、捕食者、競爭者、氣候和其他環境因素對發育的影響。本專輯的文章可以利用所有的模式系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來研究包括表觀遺傳學遺傳、甲基化與發育、內分泌信號和激素生物學、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發育可塑性、祖先發育潛能、隨機變異、物種化、社會相互作用等的主題,以此來連繫生態學和影響進化理論的發育生物學。
  • 《土壤生態學快報》(SEL)新刊揚帆,砥礪前行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的廣泛引入,生態學研究逐漸走向地下。土壤生態學已成為各學科交叉融合的場所,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19年,Soil Ecology Letters(SEL)(《土壤生態學快報》)正式創刊,契合了時代的需求。 SEL定位為土壤生態學領域高水平的全英文學術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與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共同主辦,Springer Nature海外發行。
  • ISME | 全球生物群落尺度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之間的聯繫由土壤碳含量所驅動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biomass relationships are driven by soil carbon content across global biomes. The ISME Journal, 2021.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such LUC and climate seasonality on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and enzyme activities), and to also explore the role of soil resources (C, N and P)
  • GCB | 土壤微生物碳泵:從概念認識到實證評估
    The 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from conceptual insights to empirical assessment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 26(11): 6032-6039.
  • 關於Eco evo devo的二三事 | BMC系列期刊聯合專題徵稿
    論文標題:Cross-Journal Thematic Series launch|Call for papers: Eco evo devo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原文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原文文章 2001年,Scott Gilbert提出了生態發育生物學理論,這一概念在過去近二十年的發展,到今天萌生出了
  • Nature communication:保護植物多樣性 增加土壤碳儲備
    ,而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土壤微生物群落促進植物對新碳源的固定,而受現存土壤碳源分解的影響較小。定量評估生物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功能造成的影響需要利用重複實驗系統進行長期調查研究,尤其是對於土壤中碳源儲備的研究。 土壤中碳源儲備代表植物地上部分與根部以及根系分泌與微生物分解之間的平衡。植物多樣性增加導致土壤中碳源儲備增加,這種現象或是由於碳源合成增加,或是由於植物有機成分分解變慢。但是植物多樣性影響土壤碳源儲備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
  • SBB | 微生物來源的土壤有機質原位分解的直接測定研究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in situ decomposition of microbial-derived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0, 141: 107660.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於某些自然生態系統其土壤環境的特殊性,植物無法生長,這些土壤中自養微生物固碳對整個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可能與農田生態系統不同。因此,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土壤自養微生物的CO2同化功能對於完善碳循環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AbstractWe assessed the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nitrogen (N) cycling and associated functional genes to elevated temperature at the global scale.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不同恢復方式之間,SOC、TN、pH和C:N比值的差異,以及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樹齡共同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林齡對土壤酶活性也存在影響。SOC和TN是土壤物理組分中影響酶活的主要因子,碳質量指數(CQI)是土壤微生物對恢復方式和林齡影響的重要指數。恢復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因微生物群落和林齡而異。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自荷蘭人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正式開啟了探索微生物奧秘的徵程。土壤是個巨大的微生物庫,據估算每克土壤中約有108-109個細菌、105-108個放線菌、105-106個真菌以及其他多種微生物(圖1)。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測序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變得更加高效、經濟,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氮沉降對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可能性。
  • Earth-Science Reviews: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有機質層與礦化層氮素...
    Yet, experimental additions of inorganic N to soils broadly show a suppression of microbial activity and protein depolymerization.
  • Chemosphere:植物-微生物修復汙染土壤過程中細菌群落對PAHs的響應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鞏宗強研究員團隊通過根箱試驗分析了多環芳烴汙染土壤中黑麥草、大豆聯合外源菌株的植物-微生物修復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Chemosphere:徑流中的Pb汙染對生物滯留系統中微生物特性和有機物...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河海大學環境學院劉成教授團隊通過兩個實驗室規模的生物滯留柱,監測了對照處理和Pb處理汙水和土壤(或填料)中有機物和鉛含量的變化,並對其中的微生物特性進行了分析。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