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020-12-07 騰訊網

自荷蘭人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正式開啟了探索微生物奧秘的徵程。土壤是個巨大的微生物庫,據估算每克土壤中約有108-109個細菌、105-108個放線菌、105-106個真菌以及其他多種微生物(圖1)。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圖1 顯微鏡下的土壤細菌和真菌(圖片來自網絡)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胞核構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如細菌、藍細菌、放線菌和具有完善細胞核結構的真核生物,如真菌、藻類和地衣等。細菌的數量佔微生物總數的70-90%,其個體通常很小,直徑為0.2-0.5微米,長度約幾微米;真菌的菌體多呈分枝絲狀,每克土壤中菌絲的長度可達數米,每公頃真菌菌體總量可達500-5000千克;土壤放線菌呈絲狀單細胞,數量佔微生物總數的5-30%。

土壤中的多數微生物都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通過凋落物和根際分泌物的形式輸入到土壤中,微生物獲得能量後不斷增殖(圖2)。當微生物受到某種養分虧缺或外界環境因素改變時,微生物的生長受到限制而後不斷死亡。由於不同細胞壁結構和組成存在顯著的差異(圖3),真菌細胞壁包含難分解的幾丁質(幾丁質相對難分解),而細菌細胞壁多為肽聚糖。因此,理論上認為真菌殘留物的分解速度會比細菌和放線菌更慢,在土壤中保留的時間更長且對土壤碳存留作用更大。但在土壤原位情況下真菌殘留物分解的真的很慢?

圖2 土壤微生物生長與死亡過程(圖片修改自Miltner et al. 2015)

圖3 不同微生物細胞壁的結構和主要組分(圖片修改自Brown et al. 2015)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學組,依託長白山森林定位站的針闊葉混交林長期定位觀測平臺,結合最新的微生物培養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微生物死亡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和保存過程,以揭示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形成的作用機理。

研究發現,雖然土壤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的細胞結構和組成成分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其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沒有明顯的差別(圖4),研究結果不支持傳統理論認為的真菌殘留物分解更慢;其次,環境溫度升高會加快微生物殘留物的分解,但同時也會加速微生物的死亡過程,最終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殘留物不斷積累,從而形成更多的土壤有機質。

圖4 細菌和真菌殘留物分解以及活體周轉動態

研究成果近期以Elevated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accumulation of microbial necromassnitrogen in soil via increasing microbial turnover為題發表在學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doi.org/10.1111/gcb.15206)。這項研究成果揭示微生物死亡後殘留在土壤中的動態及影響因素,為探索森林土壤有機質的維持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

來源: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 上海:收集枯枝落葉 化作世博護花「春泥」
    收集落葉做「春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古人的這一詩句如今變成了現實。據介紹,目前靜安區已建成三大系統實行園林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一是在市中心建立標準化的枯枝落葉回收站,對全區所有行道樹、公園綠地、部分居住區的枯枝落葉進行收集、壓縮、包裝;二是運輸系統,將初步粉碎後的枯枝落葉運輸至松江基地;三是生產系統,讓枯枝落葉發酵、降解,經過40天左右,它們就「化作」富含氮、磷、鉀的營養介質。據統計,靜安區枯枝落葉年收集量已達2300噸,每年可生產營養介質3200立方米。
  • 中學地理教師招聘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土壤
    1.直接影響土壤水熱狀況的自然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質2.下列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積累的是( )。A.氣候溼熱、草類茂盛 B.氣候溼熱的熱帶森林C.氣候相對寒冷的草原地區 D.氣候相對寒冷的森林地區3.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一面鏡子。
  • 清明廈門黃葉飄飄 看落葉如何化作塵土
    其實人們不必如此感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朝詩人龔自珍告訴我們,它們只是進入了生命的另一種形式。只是與大自然環境下的植物不同,城市中落葉、枯枝要想化作春泥,需要經歷一系列特殊的蛻變。它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經歷了什麼樣的磨礪?晨報記者跟隨落葉的腳步,見證它們如何化作塵土,呵護新的生命。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搖籃」、農業之本,還是糧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安全的基礎。同時,土壤還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水分、空氣、酸鹼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可以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是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1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的微生物重量可達幾百斤到上千斤。
  • 奇妙的土壤微生物
    摘要:土壤微生物指的是其中的全部,不是專指在某些範圍內的特殊微生物。但是在應用時,我們更著重於對作物生長發育更有益的一些種類。與以上幾種菌類不同的是,它更適於在鹼性環境下發揮作用,一般說來,酸性的土壤中多以放線菌和黴菌起作用,鹼性土壤中就主要靠這些藻類微生物來維持輔助作用了。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調節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較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
  • 土壤微生物群組
    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分類,土壤中是否存在目前尚未認知的第4 域的微生物類群;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及多樣性測度;土壤微生物遺傳多樣性及其代謝多樣性的測度與評價。(2)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化。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土壤的發生、發育與形成過程及其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演化的相互作用規律;在地質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演替規律及其環境驅動機制;土壤微生物組/植物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及其共進化機理。(3)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機制。主要包括土壤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與生命活動規律是什麼?
  • 骨灰融為泥土 死後化作一棵樹
    核心提示: 死後化作一棵樹,不留墳頭、不刻碑、不能燃放爆竹、不能焚燒紙錢,骨灰盒埋入樹下,一年後降解,骨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天,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她患肺癌去世,希望通過如此安葬方式倡導環保葬。
  • 土壤微生物的奇妙「食譜」
    導遊X菌:人類是地球上的統治者,食物鏈的最高點,但很多人類卻並不了解自己腳下土壤裡的世界。土壤微生物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就跟隨土壤微生物界的導遊來看看土壤微生物們的生活方式吧!朋友們好,我是土壤微生物界的導遊X菌,現在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們土壤微生物的生活。和人類一樣,為了生存,同時也為了保持健康的身體,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所需的各種食物,從中獲得各種原料和能量,以便合成新的細胞和物質。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大家知道,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腐植酸貫穿於土壤生命之中,是土壤的「生命核」。沒有腐植酸,土壤將失去活性。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土壤的生命核心是微生物
    所謂土壤微生物,主要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的總稱,它們是土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細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是土壤生物肥力的核心,也是土壤生命的重要「調控者」。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養分循環和植物生產力維持等相關土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更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未來的實驗研究和全球計劃應著重於土壤微生物類群的分離和培養以及通過全基因組測序、蛋白質組學和基於代謝組學的方法獲得相關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為特定類群分配特定功能(圖2)。該信息對於識別土壤生物以促進植物生產和農業病害蟲防治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將改善我們對土壤微生物分類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