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融為泥土 死後化作一棵樹

2020-12-08 三秦網

核心提示: 死後化作一棵樹,不留墳頭、不刻碑、不能燃放爆竹、不能焚燒紙錢,骨灰盒埋入樹下,一年後降解,骨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天,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她患肺癌去世,希望通過如此安葬方式倡導環保葬。

不用墓碑、不貼相片用樹葬來紀念.

新聞提示:

死後化作一棵樹,不留墳頭、不刻碑、不能燃放爆竹、不能焚燒紙錢,骨灰盒埋入樹下,一年後降解,骨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天,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她患肺癌去世,希望通過如此安葬方式倡導環保葬。

直擊:肺癌逝者樹葬倡導環保

「死後化作一棵樹,要留綠蔭在人間;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今天早上,記者驅車來到西安市閻良漢皇樹葬墓園,牆壁上張貼這樣的樹葬理念。

走進生態樹葬區,高5米左右的塔柏鬱鬱蔥蔥,前後左右整整齊齊地形成排、形成列,在9排某號塔柏前,只見一位墓園工作人員在這棵「12歲」的塔柏樹旁,正在用鐵鍁挖墓穴。「深0.4米,不會損壞樹木根系,總共約0.5個平米大小,佔地面積很小!」工作人員說。

用塔柏作為樹葬形式

10時許,10位家屬和墓園工作人員,手捧菊花來到樹前,李先生(應本人要求使用化名,逝者的兒子)懷中抱著可降解的骨灰盒,裡面有母親的骨灰。

「老人家去年10月份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了我們,享年76歲……雖然她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相信她老人家的精神生命,正隨著這一棵樹,繼續延續保佑著諸位孝子賢孫一生平安!」墓園司儀介紹完逝者生平後,宣布安葬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是拋撒花瓣,工作人員把菊花花瓣撒在墓穴裡。接著,李先生把骨灰盒慢慢放進墓穴,他和其他家屬拋灑花瓣在骨灰盒上,並默哀三分鐘。最後,兒女們含淚捧三捧淨土散入墓穴……此時,風比較大,系在樹上的蝴蝶風鈴,叮噹作響,寄託著子女們的哀思。

工作人員把墓穴填平,沒有墳頭,沒有焚燒紙錢,上面擺放好鮮花。三鞠躬後,安葬儀式結束,整個過程莊嚴、環保、簡潔、節儉。

李先生說,母親去年10月患肺癌去世,是一位老黨員,母親遺願是希望能用環保的方式將自己安葬,回歸自然,這裡環境好,通過身體力行倡導環保,呼吸新鮮空氣。「父母老家在外地,回老家安葬也不方便我們子女祭祀。剛開始父親不同意這樣的樹葬,經過我們做思想工作,父親同意了,骨灰融為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李先生說。

該墓園園區主任沈文說,半個月前,李先生來到該墓園,詢問是否可以樹葬,他才得知李先生的母親去年10月就已經火葬,李先生一直在尋找環保的安葬方式,不願在傳統墓地安葬。「我給他說,不留墳頭,沒有墓室,骨灰盒一年後降解,放置其中的骨灰將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看起來像樹林,自己也可以在上面種草,可以澆水,不能燒紙、放鞭炮,可將花瓣撒在樹根周圍,或鮮花拜祭,或在樹上掛思念卡,以寄託哀思,買了後等於認領了這棵樹。李先生聽後表示,『這就找對了,生理生命結束,精神生命隨著樹一起延續。現在霧霾這麼嚴重,這也是母親遺願選擇環保葬的主要原因。』」

市民李先生等人祭拜故去的老人

意義:首個生態樹葬區有了首位安葬者

「閻良漢皇樹葬墓園裡的生態樹葬區,是全省範圍內首個生態樹葬區,也是規模最大的。」陝省社會事務協會工作人員齊榮說,之前也有過樹葬,但是,每個樹旁設立墓碑,刻有名字和照片,骨灰盒不可降解,而這個是真正的生態樹葬區,這是倡導了很多年的,如今有了安葬者,意義太深遠了!

「李先生的母親,是生態樹葬區首位安葬者。這位逝者的安葬,可謂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對我們是一種認可和鼓勵,我們做的事情有意義。」馮林慶說,目前該生態樹葬區在試運行,今年清明節後將正式投入使用。 

馮林慶向記者介紹說,生態樹葬區佔地12畝,有2200棵蜀檜樹,又叫塔柏,形狀如塔,四季常青喬木,壽命可長達數百年。樹葬墓穴包括20年的管理費、可降解的骨灰盒等等在內,9900元。

在樹葬區域的前方,記者看到一座骨灰安葬紀念牆,上面僅有一位逝者也就是李先生母親的名字,沒有照片。「根據樹葬的排和列的號,家屬以後可對應尋找,當做永久紀念!」馮林慶說,墓園內實行高清晰攝像頭24小時電子監控及實時錄像,因為樹葬園最害怕發生火災,設有專人每天進行區域清掃,樹木養護修剪,澆水,去除病蟲害,確保每棵樹生長旺盛。

調查:一半人支持樹葬但選擇者僅1/4

您認為樹葬墓園怎麼樣?有一天離去會選擇這種方式嗎?記者在朋友群進行了調查,24位被訪者中,一半人表示這種安葬方式很環保,但是絕大多數人表示,輪到自己或自家老人時,不會選擇這樣做,僅有6個人表示會。

「近年來霧霾嚴重,用地也緊張,國家又倡導節儉,我覺得生態樹葬挺好的!」被訪者吳女士說。「人生自古誰無死?來世我願化為一棵樹,長在你必經過的路邊,這兩句詩說得多好,我以後就會選擇樹葬。」被訪者王先生是民政部門的一位工作者,他列舉了以下幾大理由:樹葬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生如客、死如歸」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與風水思想中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也不謀而合。從生態學角度看,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和世間萬物一樣,出於自然也復歸自然。再從環境保護角度看,樹葬既不佔土地又能綠化荒山坡地,改善生態,不會造成環境後患,有利於土地的持續利用。

「老人走了後連個墓碑也沒有,埋在樹下當肥料,與泥土在一起,連個骨灰也沒有,別人會戳我脊梁骨的,說這兒子不孝順,連個墓地也給父母買不起!」劉先生的說法,代表了很多反對者的聲音。秦先生提出疑問:「老人走了就很難過了,萬一樹葬後,樹在死了,咋辦?」

分析:為何感嘆死不起又不願環保葬

齊榮近期和多位同事走訪我省多個墓園,她說,今年我省多地的墓園價格與去年持平,其中3-5萬元的賣得最好,1萬元以下的非常罕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人一邊調侃傳統墓園昂貴,直呼「死不起」,一邊又一時難接受幾千元的生態樹葬。原因何在?沈文認為,主要是受「厚葬」觀念影響,在我國殯葬文化裡,「孝」字是核心,誰也不願意被人指責葬不起父母,還有愛面子攀比心理作祟,看到其他人安葬父母花了很多錢,自己也喜歡把父母的墓碑做得很豪華。長期關注喪葬文化的非遺工作者王智說,我國對待逝者的傳統觀念是「入土為安」,千百年來已形成一種風俗文化,生態樹葬需要人們用時間去適應接受。

齊榮認為,生態樹葬墓園打破了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死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環保葬、環保祭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著名社會專家石英建議,政府部門應大力倡導環保葬;人們應該厚養薄葬,不要盲目攀比,長輩在世時多盡孝道,喪葬祭祀時應一切從儉。

文/首席記者 姬娜  圖/見習記者 代澤均

生命紀念牆

生態樹葬林區

綠色、生態、環保的樹葬

新型環保的放生池

相關焦點

  • 新型生態殯葬:人體蛋形膠囊,死後變成一棵樹
    死後進行喪葬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為死去的人建造墳墓,用於紀念死者,這是人類與動物的一大區別之一。早期的殯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當人死亡之後,遺體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後再進行下葬。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全球人類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採用土葬的方式,必然會佔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顯然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 太空葬禮正當時:死後可星辰可大海,而他們,只想變成一棵樹
    在太空葬禮中,墓志銘不再是悼念,更像是祝福,有的人骨灰容器上刻著「摘星星」,一對夫婦的則是「他們一同起飛」。據報導,這些骨灰預計會隨衛星在地球軌道上飛行約25年,最後像流星一樣消逝。根據人們的不同願望,塞裡斯蒂斯公司還制訂了不同的收費標準:如果只是把骨灰短暫送入零重力環境後就返回,每克骨灰收費2495美金起;如果把骨灰送到月球上,或永遠在太空中旅行,每克骨灰收費是1.25萬美金起。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個費用真讓人望而卻步。
  • 親人骨灰化作「生命晶石」隨身佩戴 你接受麼?
    安徽商報訊(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 將親人骨灰通過特殊方式變成「寶石」,裝飾成飾品,可以戴在身上,人們能接受嗎?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9月17日從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獲悉,該陵園在合肥市首次正式推出生命晶石服務項目,市民可將逝去親人的部分骨灰製作成「生命晶石」。什麼是生命晶石?
  • 多少人願化作一棵樹,讓生命回歸自然?
    生態樹葬「我願化作一棵樹」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洛陽市第五屆公益生態樹葬安葬儀式在鳳凰山生態紀念園舉行。16位逝者的骨灰安放在鳳凰山生態紀念園樹葬苑的金桂樹下,為確保群眾健康安全和疫情防控,現場僅邀請了本屆逝者家屬和往屆親屬共同見證生命的重生。
  • 美國白血病女童死後實現願望 骨灰製成鑽石(圖)
    白血病女童死後成「鑽石」(圖)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6日報導,美國洛杉磯市8歲女童漢娜·羅利被白血病奪去年幼的生命前,從朋友那兒聽說了「生命寶石」公司的新聞,在彌留病榻之際,她懇求媽媽實現她生前最後的願望:讓她死後變成「鑽石」,永遠戴在媽媽的手指上。
  • 人死後靈魂到底去往了何處?為何有人要把骨灰撒到太空?
    甚至有人表示在未來,人們還能通過科學手段復活自己,說白了也就是考驗人類對量子能量的控制而已,在民間傳說中,人死後靈魂主要有兩種去處,上天堂或是下地獄。其實世界就是這樣,存在種種可能性,在蓋棺定論之前所有人都有資格猜想,尤其是這種科學都不能解釋的現象,而人死後除了能量的轉化,還留下了一些「物質」,比如骨灰,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或是特殊的地方,甚至是宇宙。
  • 美國母親打開幼女棺材發現全是泥土,刨出屍骨怒向公墓索賠3500萬
    據美國oregonlive網站10月16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州工人為鋪設地下管道,不小心破壞了一名女嬰的棺材,導致女嬰屍體被「褻瀆」,棺材內滿是泥土,母親得知此事後,向墓地提起訴訟。幾年前,工人們為鋪設地下管道,不小心破壞了麥肯齊的棺材,在她棺材的一端挖出了一個大洞,她的棺材裡也因此滿是泥土,但墓地負責人卻沒有處理也沒有告知家屬。今年早些時候,卡維亞本人患上了心臟病。於是她打算將女兒的遺體挖出來進行火化,希望在自己死後,可以將自己的骨灰與女兒的骨灰混在一起永不分離。
  • 當你死後屍體如何處理?煙花葬或者製作成鑽石了解下
    4、遺體製作成解剖標本或許人們希望自己死後遺體能夠充分利用,事實上,人們臨終前一直都有機會將自己的身體捐獻給醫學研究領域,如果人們希望死後更能「引人關注」,可以生前報名成為岡瑟·馮·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的塑化人體解剖模型志願者。哈根斯開發一種最新技術,可將遺體去除所有體液和可溶性脂肪,然後用真空注射塑料取代它們,使它們變硬。
  • 親人骨灰化作「生命晶石」隨身佩戴 合肥首次推出
    將親人骨灰通過特殊方式變成「寶石」,裝飾成飾品,可以戴在身上,人們能接受嗎?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9月17日從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獲悉,該陵園在合肥市首次正式推出生命晶石服務項目,市民可將逝去親人的部分骨灰製作成「生命晶石」。什麼是生命晶石?
  • 人死後埋進土裡會發生啥?3D模擬全過程,入土為安原來都是假的
    人死後埋進土裡會發生什麼?3D模擬全過程,入土為安原來都是假的千百年以來,人們死後都會被埋進土裡。生者認為這樣做才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因為傳統思想認為,人類是女媧用泥捏出來的,所以泥土是生命之源。人死後埋進土裡,才能讓生命再生,所以人死了以後埋在地下才會得到安慰,這樣才能體現善終。
  • 骨灰成分是什麼?為何高僧骨灰中會有舍利子,而普通人沒有?
    但是死後,遺體如何安葬,由於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所選擇的方式五花八門,最為熟知的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我國古代大多選擇土葬,由於封建思想的存在,認為人要入土為安。在新中國成立後,打破封建思想,提倡火葬,這也是我國目前主流的遺體處理方式。骨灰是什麼?
  • 日軍攻佔南京後,為何挖了10罐泥土帶回日本?真相讓人無比憤怒
    當初日本佔領了南京之後,在幹那些罪惡的同時,還連挖了10罐南京的泥土運回了日本,這批泥土就被運到了伊豆山,它的用途令人看了都氣憤不已。1931年日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之後,並沒有消停。第二年日本的海軍陸戰隊就進攻了上海閘北,第一次淞滬戰爭爆發。這是日本為了使中國人屈服也是為了轉移國際視線所發生的,日軍於1932年1月28日晚進攻上海守軍。
  • 人類的骨灰,在多年後會變成什麼?
    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磷酸鈣粉末(骨灰)在多年後會變成什麼樣?人類去世後火化,骨灰放置骨灰龕中是如今最普遍的處理方式,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也有很多其他處理方式,比如樹葬以及特殊加工。樹葬顧名思義,就是將骨灰撒在泥土中,人生於自然,去世後又歸於自然,所以骨灰被撒在泥土中後,其所富含的無機物,是一種非常好的植物養料,因此在富含營養的泥土區域,所有植被長勢都非常好。
  • 將骨灰變成大樹,將墓地變成森林... 這哥倆真的研究出了骨灰栽樹的方法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想像自己死後會變成一棵樹,是不是感覺會好一些?有一對西班牙兄弟也有同樣的想法,骨灰土壤這個罐頭,所有材質都是可以降解的,先在罐頭中放入骨灰,骨灰罐中最上層的土壤會在一開始滋養種子,等種子發芽,日漸強壯後,骨灰罐頭就會整個在土壤中降解,骨灰會跟周圍土壤融為一體,樹根也會穿透到骨灰中來。
  • 從科學角度來說,骨灰是什麼?多年後又會變成什麼?
    在過去,死亡是活著的人避而不談的話題,覺得晦氣不吉利,而如今,人們活得越來越通透,死亡似乎也不再可怕,人們會非常坦然的面對死後的世界,以及自己的身後事。在我們國家,人死亡後主流的殯葬儀式是火葬。火葬後,遺體就會變成一盒骨灰,由親人領走。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骨灰的那些事。
  • 【紐約時報精讀】矽谷做起殯葬新生意:把骨灰埋進森林
    於是吉布森的公司在購置林地,達成保護地役權協議,意在保證今後這片地永遠不會被開發,然後他們將權益賣出去,給那些想將自己的骨灰和肥料混合在一起,給一棵特定的樹做養料的人。   3.那棵樹死後,善地稱它會在同一地點新植一棵。但紅杉能活700年之久,矽谷幾乎所有的初創公司卻都會倒閉,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信念,相信有人會去種植一棵新樹苗。   6.
  •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珠寶,把親人的骨灰製成鑽石,你敢佩戴嗎
    答案是可以的,你可能沒有聽說過鑽石骨灰這一詞,這是人的肉體經過火化之後,利用骨灰的殘餘物製造出來的一種鑽石,從某種意義上,鑽石骨灰真正地做到了讓最親愛的人"真正永垂不朽"之目的。人的體內本來含有超過百分之18的碳元素,而在火化之後,碳元素的含量就濃縮到了百分之2左右。
  • 清明廈門黃葉飄飄 看落葉如何化作塵土
    其實人們不必如此感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朝詩人龔自珍告訴我們,它們只是進入了生命的另一種形式。只是與大自然環境下的植物不同,城市中落葉、枯枝要想化作春泥,需要經歷一系列特殊的蛻變。它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經歷了什麼樣的磨礪?晨報記者跟隨落葉的腳步,見證它們如何化作塵土,呵護新的生命。
  • 把骨灰送上天,日本奇葩葬禮爆火:地球已經阻止不了他們了
    氣球迎著風漸漸飛向天空,化作小小一點,直至消失不見。每個骨灰膠囊都有編號,發射升空後能準確追蹤定位,攝影留念。死後被埋在唯美的櫻花樹下,尤其受日本人追捧。還有一種更極致的樹木葬,是插根管子直到樹木的根部,然後將骨灰磨成細粉,從管子裡灌進去,精準送達樹根,成為養料。這樣的管子是公用的,誰都可以把骨灰倒進去。
  • 人類的骨灰可以做鑽石?科學無限可能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已故之人最後都會變成骨灰裝進骨灰盒。那麼有沒有人產生過一個疑問:人類的骨灰最後會變成什麼呢?而骨頭還要經過再一次的碾壓、敲碎等,最後變成我們所見到的骨灰。如果早在古代,人們將骨灰埋在土地底下,並種上樹木的話,它還能夠為樹木提供很多營養成分、促進它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