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死後化作一棵樹,不留墳頭、不刻碑、不能燃放爆竹、不能焚燒紙錢,骨灰盒埋入樹下,一年後降解,骨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天,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她患肺癌去世,希望通過如此安葬方式倡導環保葬。
不用墓碑、不貼相片用樹葬來紀念.
新聞提示:
死後化作一棵樹,不留墳頭、不刻碑、不能燃放爆竹、不能焚燒紙錢,骨灰盒埋入樹下,一年後降解,骨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天,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她患肺癌去世,希望通過如此安葬方式倡導環保葬。
直擊:肺癌逝者樹葬倡導環保
「死後化作一棵樹,要留綠蔭在人間;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今天早上,記者驅車來到西安市閻良漢皇樹葬墓園,牆壁上張貼這樣的樹葬理念。
走進生態樹葬區,高5米左右的塔柏鬱鬱蔥蔥,前後左右整整齊齊地形成排、形成列,在9排某號塔柏前,只見一位墓園工作人員在這棵「12歲」的塔柏樹旁,正在用鐵鍁挖墓穴。「深0.4米,不會損壞樹木根系,總共約0.5個平米大小,佔地面積很小!」工作人員說。
用塔柏作為樹葬形式
10時許,10位家屬和墓園工作人員,手捧菊花來到樹前,李先生(應本人要求使用化名,逝者的兒子)懷中抱著可降解的骨灰盒,裡面有母親的骨灰。
「老人家去年10月份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了我們,享年76歲……雖然她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相信她老人家的精神生命,正隨著這一棵樹,繼續延續保佑著諸位孝子賢孫一生平安!」墓園司儀介紹完逝者生平後,宣布安葬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是拋撒花瓣,工作人員把菊花花瓣撒在墓穴裡。接著,李先生把骨灰盒慢慢放進墓穴,他和其他家屬拋灑花瓣在骨灰盒上,並默哀三分鐘。最後,兒女們含淚捧三捧淨土散入墓穴……此時,風比較大,系在樹上的蝴蝶風鈴,叮噹作響,寄託著子女們的哀思。
工作人員把墓穴填平,沒有墳頭,沒有焚燒紙錢,上面擺放好鮮花。三鞠躬後,安葬儀式結束,整個過程莊嚴、環保、簡潔、節儉。
李先生說,母親去年10月患肺癌去世,是一位老黨員,母親遺願是希望能用環保的方式將自己安葬,回歸自然,這裡環境好,通過身體力行倡導環保,呼吸新鮮空氣。「父母老家在外地,回老家安葬也不方便我們子女祭祀。剛開始父親不同意這樣的樹葬,經過我們做思想工作,父親同意了,骨灰融為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李先生說。
該墓園園區主任沈文說,半個月前,李先生來到該墓園,詢問是否可以樹葬,他才得知李先生的母親去年10月就已經火葬,李先生一直在尋找環保的安葬方式,不願在傳統墓地安葬。「我給他說,不留墳頭,沒有墓室,骨灰盒一年後降解,放置其中的骨灰將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看起來像樹林,自己也可以在上面種草,可以澆水,不能燒紙、放鞭炮,可將花瓣撒在樹根周圍,或鮮花拜祭,或在樹上掛思念卡,以寄託哀思,買了後等於認領了這棵樹。李先生聽後表示,『這就找對了,生理生命結束,精神生命隨著樹一起延續。現在霧霾這麼嚴重,這也是母親遺願選擇環保葬的主要原因。』」
市民李先生等人祭拜故去的老人
意義:首個生態樹葬區有了首位安葬者
「閻良漢皇樹葬墓園裡的生態樹葬區,是全省範圍內首個生態樹葬區,也是規模最大的。」陝省社會事務協會工作人員齊榮說,之前也有過樹葬,但是,每個樹旁設立墓碑,刻有名字和照片,骨灰盒不可降解,而這個是真正的生態樹葬區,這是倡導了很多年的,如今有了安葬者,意義太深遠了!
「李先生的母親,是生態樹葬區首位安葬者。這位逝者的安葬,可謂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對我們是一種認可和鼓勵,我們做的事情有意義。」馮林慶說,目前該生態樹葬區在試運行,今年清明節後將正式投入使用。
馮林慶向記者介紹說,生態樹葬區佔地12畝,有2200棵蜀檜樹,又叫塔柏,形狀如塔,四季常青喬木,壽命可長達數百年。樹葬墓穴包括20年的管理費、可降解的骨灰盒等等在內,9900元。
在樹葬區域的前方,記者看到一座骨灰安葬紀念牆,上面僅有一位逝者也就是李先生母親的名字,沒有照片。「根據樹葬的排和列的號,家屬以後可對應尋找,當做永久紀念!」馮林慶說,墓園內實行高清晰攝像頭24小時電子監控及實時錄像,因為樹葬園最害怕發生火災,設有專人每天進行區域清掃,樹木養護修剪,澆水,去除病蟲害,確保每棵樹生長旺盛。
調查:一半人支持樹葬但選擇者僅1/4
您認為樹葬墓園怎麼樣?有一天離去會選擇這種方式嗎?記者在朋友群進行了調查,24位被訪者中,一半人表示這種安葬方式很環保,但是絕大多數人表示,輪到自己或自家老人時,不會選擇這樣做,僅有6個人表示會。
「近年來霧霾嚴重,用地也緊張,國家又倡導節儉,我覺得生態樹葬挺好的!」被訪者吳女士說。「人生自古誰無死?來世我願化為一棵樹,長在你必經過的路邊,這兩句詩說得多好,我以後就會選擇樹葬。」被訪者王先生是民政部門的一位工作者,他列舉了以下幾大理由:樹葬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生如客、死如歸」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與風水思想中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也不謀而合。從生態學角度看,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和世間萬物一樣,出於自然也復歸自然。再從環境保護角度看,樹葬既不佔土地又能綠化荒山坡地,改善生態,不會造成環境後患,有利於土地的持續利用。
「老人走了後連個墓碑也沒有,埋在樹下當肥料,與泥土在一起,連個骨灰也沒有,別人會戳我脊梁骨的,說這兒子不孝順,連個墓地也給父母買不起!」劉先生的說法,代表了很多反對者的聲音。秦先生提出疑問:「老人走了就很難過了,萬一樹葬後,樹在死了,咋辦?」
分析:為何感嘆死不起又不願環保葬
齊榮近期和多位同事走訪我省多個墓園,她說,今年我省多地的墓園價格與去年持平,其中3-5萬元的賣得最好,1萬元以下的非常罕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人一邊調侃傳統墓園昂貴,直呼「死不起」,一邊又一時難接受幾千元的生態樹葬。原因何在?沈文認為,主要是受「厚葬」觀念影響,在我國殯葬文化裡,「孝」字是核心,誰也不願意被人指責葬不起父母,還有愛面子攀比心理作祟,看到其他人安葬父母花了很多錢,自己也喜歡把父母的墓碑做得很豪華。長期關注喪葬文化的非遺工作者王智說,我國對待逝者的傳統觀念是「入土為安」,千百年來已形成一種風俗文化,生態樹葬需要人們用時間去適應接受。
齊榮認為,生態樹葬墓園打破了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死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環保葬、環保祭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著名社會專家石英建議,政府部門應大力倡導環保葬;人們應該厚養薄葬,不要盲目攀比,長輩在世時多盡孝道,喪葬祭祀時應一切從儉。
文/首席記者 姬娜 圖/見習記者 代澤均
生命紀念牆
生態樹葬林區
綠色、生態、環保的樹葬
新型環保的放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