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態殯葬:人體蛋形膠囊,死後變成一棵樹

2020-10-18 火星科普

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終結局,沒有人可以避免。死後進行喪葬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為死去的人建造墳墓,用於紀念死者,這是人類與動物的一大區別之一。

早期的殯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當人死亡之後,遺體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後再進行下葬。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全球人類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採用土葬的方式,必然會佔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顯然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為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傳統的土葬逐漸被淘汰掉。隨之出現了很多新的殯葬方式,目前最為常見的方式是火葬。遺體經過火化之後,只剩下骨灰,這樣的下葬方式可以節省很多土地空間。

除了火葬之外,還出現了很多更為綠色的殯葬方式,例如,海葬、樹葬、太空葬。尤其是樹葬,這種殯葬方式被認為十分綠色,在安葬逝者的同時,還能給大自然帶來更多的樹木。

事實上,樹葬並非是現代才有的,這種殯葬方式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早期人類的原始生活所遺留下來的。不過,古時候的樹葬與現在並不一樣。我國很多古籍中有過樹葬的記載,《魏書》中寫道:「屍則置於林樹上。」也就是說,古人會把遺體置於樹上,讓遺體不斷風化。

相比之下,現代的樹葬方式顯然要綠色很多。遺體火化之後,骨灰埋入土中,然後在其上面種上樹木,不立墓碑。這樣的方式非常節約土地空間,而且也能增添一抹綠色。

為了滿足更多人對於殯葬方式的需求,義大利設計師發起了一個生態殯葬計劃「CAPSULA MUNDI」,在拉丁語中意為「世界膠囊」,這是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死亡。他們設計出了更具特色的樹葬,可以讓人回歸大自然。

在這種新型樹葬中,逝者的骨灰被裝在一個蛋形膠囊中,或者遺體以胎兒的姿勢躺在一個更大的蛋形膠囊中。這種膠囊很特別,它們是由可降解的材料製成。然後,膠囊就像種子一樣被埋藏到土中,逝者在生前可以選擇一顆想要的樹種在膠囊的頂部。

由於蛋形膠囊是生物可降解的,它們很快會被土壤中的細菌逐漸分解掉。骨灰或者遺體慢慢與土壤接觸,這不會顯著改變土壤的化學平衡。骨灰或者遺體中的養分可以為樹木的生長提供養分,讓生命真正回歸自然。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人的身體是由各種元素組成,主要是氧、碳、氫、氮、鈣。人體中包含了總計10^27個原子,它們最初都是源自於大自然。如果這些原子被樹木吸收,也就意味著它們完成了使命再次回到大自然中,這些原子又會以其他生命形式繼續存在下去。

看著這樣的樹木逐漸成長起來,這會讓我們感覺生命未曾真正逝去,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如果以後有這樣的機會,你願意自己變成一棵樹嗎?

相關焦點

  • 多年後又會變成什麼?
    在過去,死亡是活著的人避而不談的話題,覺得晦氣不吉利,而如今,人們活得越來越通透,死亡似乎也不再可怕,人們會非常坦然的面對死後的世界,以及自己的身後事。在我們國家,人死亡後主流的殯葬儀式是火葬。火葬後,遺體就會變成一盒骨灰,由親人領走。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骨灰的那些事。
  • 骨灰融為泥土 死後化作一棵樹
    核心提示: 死後化作一棵樹,不留墳頭、不刻碑、不能燃放爆竹、不能焚燒紙錢,骨灰盒埋入樹下,一年後降解,骨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天,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她患肺癌去世,希望通過如此安葬方式倡導環保葬。
  • 綠色科技+生態殯葬,生命鑽石完美呈現
    積極響應九部 推動改革發展近日,為積極響應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部署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仙居山陵園現與念世情生命紀念鑽展開戰略性合作,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積極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綠色、環保殯葬方式,共同推動殯葬改革發展。
  • 新型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有20斤骨灰
    ——《孝經·開宗明義》「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火葬已悄然替代土葬,在注重環保持續發展的時下局面,火葬所產生的的空氣汙染已引發社會關注,為使遺者乾淨離開,一種即將取代火葬的殯葬方式正悄然試行,這種驚為天人的殯葬方式從何而來?
  • 風水先生忠告:人死後不能摸屍體的臉?殯葬服務人員告訴你:這不是迷信!
    人死後不能摸屍體的臉?殯葬服務人員告訴你:這不是迷信!雖然人類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經很高了,但事實上,人類的科技進步只有一兩百年,而人類的文明才剛剛出現了幾千年,人類花了幾百萬年,不斷地進化成今天的智慧生物,這不得不說是大自然的秘密。f人類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人體是最神秘的東西。
  • 上海安善用生命晶石助力蘇州綠色殯葬 把現代科技思維融入傳統殯葬...
    3月30日,在江蘇省蘇州市木瀆山陵文化鳳凰公墓南四區蘇州市綠色殯葬示範基地,上海安善生命晶石創始人兼上海安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安善)CEO陳捷在談及研發推廣生命晶石這一新型產品和服務的初衷和願景時,如是說。  生命晶石作為一種新型殯葬形式,業內人並不陌生。
  • 洛陽首推「生態樹葬」!多少人願化作一棵樹,讓生命回歸自然?
    生態樹葬「我願化作一棵樹」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洛陽市第五屆公益生態樹葬安葬儀式在鳳凰山生態紀念園舉行。從建園之初,鳳凰山生態紀念園就走上了一條綠色環保的發展之路,在全市率先推行生態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多種生態節地殯葬形式。鳳凰山生態紀念園節地生態葬的發展進程,見證了洛陽人殯葬習俗和生命觀念的變遷,也是對這座城市殯葬文化與精神風貌的真實描繪。
  • 竟然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殯葬方式
    當時後臺不少粉絲留言說死後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或者山上去。天眼妹乍一看還真是覺得挺浪漫的,至少比起傳統的土葬,這種方式還能節約土地資源。你敢相信嗎,除了「骨灰晶石」外,骨灰甚至還可以變成「鑽石」。相較於「骨灰晶石」是將骨灰縮小體積凝結而成,「骨灰鑽石」則是一種更高階的技術,即將骨灰放在真空感應爐中提純,變成石墨後,再放到壓力器裡進行二次高溫燃燒,而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6個星期。
  •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專電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新華社記者  民政部等九部門24日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培育現代喪葬文化。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新華社駐外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
  • 讓人愛不釋手的太陽能膠囊小屋,比租房實惠,你想擁有嗎?
    斯洛伐克(Slovakia)的一支生態意識建築師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可自供電的低能量膠囊小屋,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即可因應離網起居生活的供電需求
  • 馬斯克的SpaceX,竟接太空殯葬生意,3萬科幻迷已預約上車
    「極樂太空」是一家專門提供太空殯葬服務的公司,其官網上就寫了這樣一句話「The final frontier is an exceptional place to honor and celebrate the life of someone you love.(宇宙是紀念愛人的殊勝之地。)」
  • 把殯葬生意做到太空去,已經有3萬人即將把骨灰撒到宇宙
    全球商業航天從業者們奮力探索商業模式的歷程中,太空殯葬服務在歐美已經成為一項成熟業務。據統計,全球已有3萬人預約了太空葬禮業務,死後他們的骨灰會搭乘火箭進入太空。官網上的詳情頁寫著整套太空葬禮服務範圍包括定製膠囊骨灰盒,衛星的金屬外殼上會雕刻親人的哀思,每位親屬都將擁有一張發射觀摩門票、視頻以及證書。
  • 揭秘蛋形混凝土發酵罐
    蛋形混凝土發酵罐(圖片來源:capemaywinery.com)事實上,蛋形發酵罐並不是什麼新的發明,它的歷史相當悠久,甚至在橡木桶出現前就已存在。此後,蛋形發酵罐又重新在釀酒界興起,許多釀酒師紛紛採用這種發酵罐來發酵和陳釀葡萄酒。如今的混凝土發酵罐形狀多樣,有截圓錐形、球形、方形、鬱金香形以及金字塔形等等,那麼蛋形發酵罐有何特別之處,使其得以受到眾多釀酒師的青睞呢?一些釀酒師認為,蛋形發酵罐的形狀、光滑的內表面以及沒有稜角的結構,有助於發酵罐內酒液的自然流動。
  • 人體面部三維數位化助力殯葬行業研究修復殘缺遺體面部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是國家民政部直屬事業單位,是目前我國殯葬領域中唯一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1989年成立以來,以「研究殯葬技術、推進殯葬進步」為宗旨,主要承擔「殯葬科學技術與基礎理論研究,殯葬建築、設施設備及產品研究與開發
  • 奧司他韋膠囊,對於新型冠狀流感病毒的防治,是否有效?
    磷酸奧司他韋膠囊,屬於抗生素嗎?主要用於什麼病症?酸奧司他韋膠囊是治流感的產品,其成分為磷酸奧司他韋,產品是白色和淺黃色雙色膠囊,內容物為白色至黃白色粉末。奧司他韋屬於抗病毒藥,不屬於抗生素,主要是用於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磷酸奧司他韋膠囊適應症主要有2種:1.成人和1歲及1歲以上兒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在首次出現症狀的48小時內用;2.成人和13歲及13歲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預防,進食時服藥以增強藥物的耐受性。推薦劑量為:13歲以上一次75mg,每日兩次共5天;兒童用藥需諮詢醫生。
  • 國外生態殯葬鬧哪樣:美國骨灰珊瑚、瑞典液態氮殯儀館、瑞士鑽石葬...
    原標題:國外殯葬咋做到「節地生態」 【盤點國外「節地生態」殯葬:美國骨灰珊瑚、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民政部等九部門24日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培育現代喪葬文化。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新華社駐外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
  • 英國骨灰鑽石Heart In Diamond:中國殯葬博覽探奇
    在本次2016年由中國殯葬協會舉辦的中國殯葬博覽上,英國公司Heart In Diamond英國恆遠鑽石能用人或寵物的骨灰或頭髮做成真正的鑽石。這家英國骨灰鑽石科技公司向國人介紹了骨灰鑽石這一神秘而新奇的生命紀念科技。
  • 科學揭秘,人的骨灰可以變成鑽石?這是又一種智商稅
    此外,紀念鑽石或生命晶石的新式葬法也與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下發的《推進節地生態葬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倡導不保留骨灰的殯葬新風尚相呼應。然而這樣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案在科學上真可行嗎?或者說,人的骨灰真的能夠通過加工變成鑽石或者是晶石嗎?這就是本文要與大家講述的話題。一、當我們死去時,我們的原子將去哪裡?
  • 這裡的殯葬改革為何能順利推開?——浙江永康骨灰堂節地生態葬法...
    新華社杭州4月2日電題:這裡的殯葬改革為何能順利推開?——浙江永康骨灰堂節地生態葬法改革調查新華社記者謝雲挺清明臨近,浙江永康市農村已有不少群眾到新建的骨灰堂祭奠已故親人。自2015年4月在全市農村推行建設骨灰堂方式的節地生態葬法改革以來,永康農村已建成350多座骨灰堂,覆蓋了90%以上的行政村。2017年底,永康市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小標題)「可滿足未來30年全市農村殯葬需求」永康探索推行骨灰堂建設,來推進解決人口密集地區節地生態安葬問題。
  • 生命晶石—殯葬文化的新篇章
    翻開中國殯葬的歷史篇章,在葬式上始終以土葬為主。土葬,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大家可以發現土葬在中華大地上已延續100萬年之久。新中國成立之後,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領導人聯合籤名,聯合署名倡導火葬,這對中國殯葬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自此火葬已成為中華大地推行的主要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