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殯葬改革為何能順利推開?——浙江永康骨灰堂節地生態葬法...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4月2日電題:這裡的殯葬改革為何能順利推開?——浙江永康骨灰堂節地生態葬法改革調查

新華社記者謝雲挺

清明臨近,浙江永康市農村已有不少群眾到新建的骨灰堂祭奠已故親人。自2015年4月在全市農村推行建設骨灰堂方式的節地生態葬法改革以來,永康農村已建成350多座骨灰堂,覆蓋了90%以上的行政村。2017年底,永康市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

(小標題)「可滿足未來30年全市農村殯葬需求」

永康探索推行骨灰堂建設,來推進解決人口密集地區節地生態安葬問題。當地民政部門介紹,目前可以滿足未來30年該市農村的殯葬需求。

在永康芝英鎮柿後村一座荒山坡上,記者看到,這個村建成的名為「萬年堂」的骨灰堂外觀造型仿宋代建築,主堂樓內設有階梯式的骨灰存放格位,用大理石板材分格,每個格位前可放身故者照片和刻字。主堂樓的一側是告別廳和管理房,還有假山、水塘等。村支書陳建勇說,「一個骨灰格位只需2000元,一次交清後不再有任何費用。骨灰堂建設不僅讓村民喪葬省錢,還消除了以前喪葬相互攀比的現象。」

記者注意到,永康農村的骨灰堂外觀大多仿宋代建築,莊重美觀。最大的有當地龍山與西溪兩鎮81個村聯建的骨灰堂,佔地近5畝,設計了3萬個骨灰存放格位;最小的佔地不足半畝,也有150個骨灰存放格位。

(小標題)永康村民為何容易接受葬法改革?

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長汪渭說,市政府推行骨灰堂生態葬法改革被村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把骨灰堂建設的選址權交給村級組織。「因為,這種葬法改革更多關係到人文、歷史、情感等因素。」汪渭說,永康的做法是,只要不違反政府規定,各村的骨灰堂建在哪裡、怎麼建,由村級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自主決定。

據了解,永康市政府規定,農村骨灰堂建設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非耕地,嚴禁佔用耕地。並且,要避開在鐵路、公路、河道沿線,以及水源保護區、文物保護區、風景保護區、耕地區、住宅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域選址建設。只要這些規定不違反,村級組織可以自主決定。各村擬建的選址位置需要上報,由民政、規劃、國土、農林、水務等部門聯合勘察、審批。

永康市政府有關負責同志說,推行方式上,當地政府允許既可單村獨建,也可若干個相鄰村統一聯建。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村制宜,有效發揮了鎮、村兩級黨員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市政府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政策激勵,按骨灰堂服務區域的戶籍人口數,給予參建的各村25萬元至65萬元不等的獎勵,並免徵殯改類項目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大大調動了各村參與建設的熱情。

(小標題)「小小骨灰堂,大大民生事」

以建堂形式立體存放骨灰的生態安葬,可以大大減少佔地、少耗資源,也保護了環境。然而,在農村推行建設骨灰堂,需要村民對這種葬法改革觀念上的接受。

「儘管多年移風易俗的宣傳教育,農民群眾已經接受了從土葬到火葬的改革。但是,要轉變『入土為安』和挑選『風水寶地』觀念還要有一個過程。」永康市石柱鎮下裡溪村幹部章康傑說,現在多數村民已經意識到節地生態安葬是大勢所趨,也看到了政府推行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永康政府能夠尊重村民意願,讓村級組織自主挑選骨灰堂建設地址,使得這項工作得到廣大村民的配合支持。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永康推行建設骨灰堂生態安葬改革,不僅有效遏制了亂埋亂葬現象,也帶動了「青山白化」治理。比如,唐先鎮大後村建成骨灰堂後,兩個月內搬遷了800多座墳墓,骨灰堂入駐率達100%。

「小小骨灰堂,大大民生事。」永康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推行骨灰堂建設是減輕群眾負擔,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徑。「永康骨灰堂建設全面完成後,市政府需累計投入2億多元獎勵資金。但是,當地農民群眾每年可因此節省5000多萬元喪葬支出。」

浙江省民政廳調研組實地考察後認為,永康農村骨灰堂建設的做法,走出了一條可借鑑的節地生態葬法改革之路。(完)

相關焦點

  • 小小骨灰堂 大大民生事
    浙江省永康市委書記金政說,「永康骨灰堂建設全面完成後,市政府需累計投入2億多獎勵資金。但是,當地農民群眾每年可因此節省5000多萬元喪葬支出。30年至少可減農民負擔15億元。還有大量減少佔地、促進移風易俗、建設美麗永康等,這個錢花得值!」  永康地處浙江中部,以五金製造聞名遐邇。
  • 八旬夫婦立遺囑要水葬:骨灰合一起伴玫瑰花撒河裡
    骨灰撒入渭河並不禁止華商報記者了解到,2012年,西安市政府頒布了《關於推進城鄉殯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城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要以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移風易俗、減輕群眾負擔為目的,採取骨灰堂(壁、牆)安放以及深埋、樹葬、草坪葬等生態安葬為主要形式。
  •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專電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新華社記者  民政部等九部門24日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培育現代喪葬文化。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新華社駐外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
  • 上海安善用生命晶石助力蘇州綠色殯葬 把現代科技思維融入傳統殯葬...
    據介紹,這裡一共有1200個存放閣位,每格的規格是長寬高均為9釐米,可同時存放兩份生命晶石,極大節約了土地資源。生命晶石葬作為節地生態葬式的新成員,在蘇州市綠色殯葬示範基地落地生根了。  這次生命晶石進墓園的新嘗試,是蘇州市積極推動殯葬改革和殯葬事業發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舉措。
  • 念世情骨灰鑽石倍受殯葬同行關注
    本屆博覽會積極響應民政部等九部門倡導的「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倡導綠色環保殯葬、科技殯葬、人文殯葬新理念,推廣新技術產品,新理念,為國內外殯葬同仁提供國際交流的平臺,分享最新的市場諮詢和發展趨勢。作為國內創新企業重慶念恩生命文化,首次把中國自有紀念鑽石品牌「念世情」在此次展會展出,並受到殯葬同行熱烈的關注。
  • 洛陽首推「生態樹葬」!多少人願化作一棵樹,讓生命回歸自然?
    把對逝者的思念,融入到樹木花草中,融入到大自然中,推進現代綠色生態殯葬的轉變。樹葬苑設有專門的祭奠牆,將逝者的姓名和基本信息刻在牆上供祭奠,以敬獻鮮花、系綁黃絲帶的形式對參加生態節地葬的客戶舉行落葬儀式。
  • 親人骨灰可做成鑽石佩戴?竟然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殯葬方式
    不過最近,天眼妹又發現了另外一種打著環保理念的「節地生態葬」,看過之後差點驚出了雙下巴,那就是將親人的骨灰通過特殊方式變成「寶石」,再做成飾品,之後就可以隨身攜帶了...據安徽商報融媒體報導,2019年5月,安慶市殯葬管理所就引入了這項服務,引用生命晶石製作技術,製作生命晶石的價格為599元。而在國內,江蘇蘇州、山東濟南、寧夏銀川等地的殯葬機構也都先後推出了生命晶石服務。
  • 親人的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隨身佩戴,你怎麼看?
    親人的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隨身佩戴,你怎麼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馬劍  2017年清明節前夕,浙江推出一種全新的骨灰處理方式——生命晶石,甚至可做成首飾佩戴上身。在網友中間,這種「舶來」的創新殯葬手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強烈碰撞。  逝而為石,你能接受嗎?
  • 不留骨灰的家庭合葬墓碑,講究「入土為安」的江西人能接受嗎?
    2016年國家公布了《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推行樹葬、花壇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其中還有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今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又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鼓勵不佔或少佔土地、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進一步地鼓勵了生態安葬方式的發展。
  • 國外生態殯葬鬧哪樣:美國骨灰珊瑚、瑞典液態氮殯儀館、瑞士鑽石葬...
    原標題:國外殯葬咋做到「節地生態」 【盤點國外「節地生態」殯葬:美國骨灰珊瑚、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民政部等九部門24日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培育現代喪葬文化。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新華社駐外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
  • 把親人骨灰做成項鍊、戒指!
    除了倡導花葬、樹葬、草坪葬等綠色殯葬方式外,今年還新增一項生態安葬方式:生命晶石。據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這種新型葬法已被引入。 據了解,製作一份生命晶石價格不足2萬元, 相比墓地,能大幅降低市民喪葬負擔。 生命晶石的出現,提供了另一種殯葬選擇,可以永遠保存,大家就可以在家中紀念,不用清明節湧向墓園祭掃,有些長居外地或者國外的子女,可以將生命晶石隨身攜帶,感覺逝去的親人就在身邊。
  • 廣西首次推介將逝者骨灰製成「生命晶石」,可做飾品隨身攜帶!
    花葬、海葬、草坪葬,骨灰還可以製作成生命晶石。3月14日,記者從自治區民政廳了解到,3月29日~4月5日,廣西將開展綠色清明主題宣傳周活動,提倡公益殯葬。此外,今年將首次推介將骨灰製作成晶石。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將邀請來自全國的殯葬企業推廣生態殯葬模式,其中包括新型葬法「生命晶石」。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這種新型葬法已被引入。生命晶石即骨灰晶石。邵倩波介紹,骨灰經過高溫晶石化後,會形成像雨花石般的石頭,體積約佔原骨灰的10%。此外,可以將其製作成項鍊、戒指等飾品攜帶在身邊。
  • 生命晶石、骨灰鑽石、骨灰飾品——生態葬是否有春天?
    在中國,殯葬服務行業,拋去因為墓地地產經營的福成股份等公司,目前還沒有一家上市企業,沒有行業服務標準,產業鏈混亂的局面由來已久,無可避免迎來了網際網路的改造:2010年3月31日,全國清明文化門戶網站——中國清明網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2012年」讓每個家庭都能免受喪親之痛的困擾」的愛佑匯創建,打造殯葬行業的網際網路生態圈2015年一站式購墓服務的91
  • 風水理論對中國傳統殯儀館骨灰存放架殯葬文化的影響
    祖宗崇拜是中國宗教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把死人安排得跟活人一樣,是中 國埋葬制度的主要用心。古人具有「靈魂不死、祖宗崇拜」等信仰觀念,因 此對陵墓選址一直是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重頭戲。風水理論的數千年沉澱對中 國甚至東南亞及海外華人社區的殯葬觀念有著很深的影響。風水理論對理想 墓地一般要求具有兩個特徵:一是統一和諧。
  • 生命晶石—殯葬文化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領導人聯合籤名,聯合署名倡導火葬,這對中國殯葬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自此火葬已成為中華大地推行的主要葬式。
  • 骨灰做成「生命晶石」 新型生態葬走進昆明
    11日,記者在昆明晉龍如意園「傳遞人文情懷.綻放生命華彩」冬至文化月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看到了這種用骨灰製成的「生命晶石」。據悉,昆明晉龍如意園在我省首家推出「生命晶石」服務,這也是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節地、綠色、生態和環保的生態安葬又一重要舉措。
  • 帶你了解各國殯葬新方式!
    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推進殯葬改革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事實上,在瑞典、美國、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 生前契約,念世情骨灰鑽石將成殯葬新寵
    序 中國殯葬未來在哪裡,明天如何前行,作為殯葬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月初在福壽園集團下屬重慶新橋鳳鳴山安樂堂的大廳內,有這麼一群為了探索這個疑惑聚集在一起的人,作了一個初次探討。
  • 一樣的清明,不一樣的思念親人模式.最刻骨銘心的是做成鑽石骨灰!
    比如說中國的土葬,就是最為傳統的一種喪葬制度,但是現在又出了一種新的喪葬制度,叫做骨灰鑽石,也就是所謂的鑽石葬,但是目前鑽石葬只在極少數的人群中使用過,因為這種葬制很少人能夠接受,並且價格非常的昂貴,下面帶大家認識一下骨灰鑽石的知識。把骨灰經過二次高溫燃燒後,通過高壓緻密縮減三分之二的體積,自然凝結為直徑一角硬幣大小的球體,形成了生命晶石。
  • 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王題題 攝   中新網杭州3月30日電 (王題題)在浙江杭州的錢江陵園內,瀰漫著淡淡的憂傷,十餘位民眾齊聚於此,他們跟隨著禮儀師,分別前往壁葬區和花壇葬區,送別至親最後一程。未曾想,這竟是節地生態安葬儀式現場中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