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的掛墜上,一粒白色的晶體鑲嵌其中,如果不是特別提起,不會有人去質疑這種晶體的構成。11日,記者在昆明晉龍如意園「傳遞人文情懷.綻放生命華彩」冬至文化月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看到了這種用骨灰製成的「生命晶石」。據悉,昆明晉龍如意園在我省首家推出「生命晶石」服務,這也是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節地、綠色、生態和環保的生態安葬又一重要舉措。
據介紹,「生命晶石」採用高分子合成技術,將骨灰離心加壓、無氧轉換凝結,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穩定純淨結晶體,具有美觀精緻、恆久永存等特點,是目前正被全球認可的骨灰安葬方式,具有居家祭祀、生命紀念的嶄新理念。
「生命晶石的特點一是體積小、形態美,可長久保存;二是紀念與寄託功能,它給人們提供了與逝去親人『對話』的實體紐帶,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三是可以存放在家庭等多個地方,也可隨身攜帶,可改變人們的祭掃習慣,形成多種祭祀方式,改變清明、冬至到公墓集中祭掃的擁堵難題;四是為人們更重視先人的人生文化保存提供了新的契機。」昆明晉龍如意園總經理許文彪介紹,「生命晶石」的小、微形態,將更好的陪伴家人,不讓人畏懼以及過於傷感,呈現出的是新的敬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文化形式。
中國人傳統觀念認為逝者應「入土為安」,將骨灰做成晶石隨身攜帶,市民能否接受?對此,許文彪介紹,上海市於2016年3月率先全國推出「生命晶石」項目。相比較傳統的殯葬形式,「生命晶石」比原來骨灰的容積減少了三分之二,達到了骨灰減量的效果,也為逝者骨灰提供了更長久的保存方案,更方便家屬進行祭奠。不少逝者親屬還選擇將晶石製作成配飾,隨身攜帶。截至目前,「生命晶石」已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廣東、廣西、寧夏等省份的部分市、縣落地,已經為15萬戶家庭提供了服務。「市民有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許文彪說。
發布會上,許文彪介紹,今年的冬至文化月,晉龍園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其中,雲南首屆晉龍杯門球公開賽將於12月12日-13日在雲南省老年體育中心舉行,12月19日舉行晉龍園兩山紀念園奠基儀式,12月21日將舉行昆明晉龍如意園知青英名牆揭幕儀式。
市民採訪:關於「生命晶石」
贊成:
黃女士(50歲):我覺得這樣的形式很好。在一次車禍中,我失去了四位親人,如果當初有這樣的方式,他們的骨灰製作成晶石,可以放在家中,隨時可以祭奠,每年也不用跑到陵園去祭掃。
反對:
張先生(60歲):多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逝者要「入土為安」。把骨灰做成晶石當飾品,覺得對逝者不尊重;有的時候,逝者使用過的東西都要燒掉,有的人也會對逝者的東西比較忌諱。所以我是不太能接受把骨灰做成晶石飾品。
申女士(45歲):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沒有必要再以任何的形式留著。對生者來說睹物思人,對逝者來說也不得安生。所以我接受不了。
中立:
唐同學(25歲):像花葬、海葬這樣的方式現在都很流行,也非常浪漫。把骨灰做成晶石,雖然也很浪漫,但要看是誰的。至親的能接受,如果是其他人的,感覺有點怪怪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