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2011年到2018年中國的死亡人口從960萬上升到993萬,死亡率在0.714上下波動,沒有特別顯著的變化。
但隨著消費人群的變遷,70後、80後成為支付主體,網際網路殯葬必將迎來大的爆發。
在中國,殯葬服務行業,拋去因為墓地地產經營的福成股份等公司,目前還沒有一家上市企業,沒有行業服務標準,產業鏈混亂的局面由來已久,無可避免迎來了網際網路的改造:
2010年3月31日,全國清明文化門戶網站——中國清明網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
2012年」讓每個家庭都能免受喪親之痛的困擾」的愛佑匯創建,打造殯葬行業的網際網路生態圈
2015年一站式購墓服務的91搜墓網成立;
這些平臺都瞄準了殯葬行業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痛點,試圖用網際網路打造信任,實現標準化服務。
在國內,網絡推廣是殯葬行業接觸終端用戶的舒適方式之一
在日本,殯葬行業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進入了日常生活——2008年上映,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殮師》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直面了死亡議題。
電影《入殮師》海報
日本的花藝店既可以接婚慶又可以接殯葬的活,地鐵站或車廂內可以看見室內墓(納骨塔)的販售廣告,在近兩千家永旺超市也可以見到「安心的葬禮」的廣告傳單,上面有24小時的電話專線,提供29.8萬日元到148萬日元(約2萬~10萬人民幣)六種不同價位的服務。
更有公司憑藉殯葬服務上市:鎌倉新書與日本郵政戰略合作,將殯葬服務送達日本全境46個縣的郵政站點,提供購墓、殯儀、佛壇等信息諮詢和產品購買服務,平臺化輕資產運作,目前每年收入達到23億日元。
政策在左,創新在右
對死亡的重新認知需要時間。政策卻不想再等了。
2018年4月,民政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火葬區殯儀館縣級行政區域全覆蓋並達到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遺體火化率逐年提高,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50%以上。作為衡量殯葬行業發展空間的重要指標,火化率高,殯葬行業的市場規模就大,反之市場規模就會難以突破。
《意見》一出,文明祭掃、節地生態成為殯葬行業的主旋律。
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是米北紙花市場的商家這兩年對外態度非常謹慎,雖然傳統文化帶來的燒紙類消費需求並未明顯減少,商家也在考慮如何轉型。
「再過十年,這個市場還有沒有都不知道。但是想轉型也不知道如何轉。」接受採訪的紙活商家從事這個行業十年有餘,直言這是一個低附加值的加工型產業,輔料加印刷加基礎的組裝就可以交貨,生意做到現在是口碑人脈的累積。
創新型商業模式從不會繞過利好的政策導向和混亂的市場。
網際網路平臺作為銷售和服務整合渠道的商業創新早已啟動,競爭激烈,基於消費者需求的紀念形式創新剛剛起步。
生命晶石
跟隨國家對於火葬的政策性倡導,2015年上海安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好好活下去"為核心理念作為國內第一家將逝者骨灰變成晶石的企業進入了市場。2016年與上海民政部合作,落地上海益善殯儀館、上海寶興殯儀館、上海華龍殯儀館。其意義是幫助「愛」延續,該項目已榮獲6項裝置設計的國際專利。 是上海安善集團由美國引進的將骨灰製作而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晶石。在2000度的高溫下對骨灰進行環保處置,形成穩定晶體,達到寶石硬度,體積縮小至原骨灰量的三分之一。這符合生態節地葬的趨勢。
相對於傳統殯葬方式,生命晶石存放多樣化,家屬可以選擇安葬於墓地,也可以製成飾品,隨身攜帶,有部分家屬也會選擇存放於家中。它是方便祭祀的隨行方式。生命晶石將突破傳統殯葬理念,讓親人花最少的錢,得到更多的安心。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與服務,也提供遠程祭祀,代祭掃等服務,讓親人更容易抒發情感,寄託思念。
骨灰鑽石
在國內,除了將骨灰做成晶石,還有企業能將骨灰做成鑽石,生命紀念鑽是用骨灰或頭髮合成的人工鑽石,其技術原理是基於鑽石是由碳元素組成的,而人體骨灰和頭髮中也含有碳元素,通過萃取骨灰/頭髮中的碳元素,然後在一種特製裝置中模擬地底下超高溫高壓的環境,使萃取出來的碳原子之間的化學鍵斷裂後再重新組成金剛石的結構,形成鑽石。生命紀念鑽早在2003年就已經在美國市場出現,近幾年已經成功推廣至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地區,人們可以選擇性地把逝者部分骨灰、全部骨灰或者少量頭髮製作成永恆的鑽石。
2011年念世情團隊率先將「骨灰鑽石」概念通過廣州地區帶入中國大陸,念世情是中國大陸生命紀念鑽自有品牌,也是中國大陸首家自主經營骨灰合成鑽石業務 (中外合作) 的公司。2013年辦事處拓展至北京、重慶、上海等地,2014年後陸續與石橋鋪殯儀館、中國生命集團江南殯儀館、昆明長松園、晉寧殯儀館、仙居山殯儀館、珠海天堂紀念網、北京大興殯儀館、安徽殯儀館等展開合作。
不管是將骨灰做成生命晶石或者是做成骨灰鑽石,不僅為了將親人更好的留在身邊,也避免了土地資源的浪費。確切的說,這兩種方式都是「綠色生態葬」的繁衍。
將骨灰做成飾品的很大一部分業務來自海葬。把親人即將撒向大海的骨灰捧出一部分就可以製作一個隨身攜帶的骨灰紀念品,在中國一線城市、二線城市花幾千元就可以將親人的骨灰做成紀念品隨身攜帶相對於高昂的墓地購買和維護費用不算誇張,市場接受度慢慢打開。
新的產品也面臨新的挑戰,在傳統觀念裡,死亡是沉重的、灰色的。大家還沒有辦法輕鬆面對死亡。目前可以接受生命晶石和骨灰鑽石理念的消費者,一般是有海外生活經歷的、思想比較前衛的人。他們中,多數為老師、軍人、醫務工作者、高級白領、商人等。生命晶石和骨灰鑽石在傳統思維的衝擊下,剛開始銷量並不客觀,從1到100、1000甚至更多,是這些年通過百度、微博、微信等網絡推廣、殯儀館合作和熟人介紹實現了逐步增長。
對於中國人來說,要完全接受將骨灰做成飾品,用飾品代替墓地,在現階段大家還需要時間適應,也許在5年或者10年之後,關於生命晶石或是骨灰鑽石的業務才會在中國迎來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