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8-03-30 19:26: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杭州錢江陵園「靜怡苑」節地生態示範區開園暨第五屆節地生態安葬儀式現場。 王題題 攝

  中新網杭州3月30日電 (王題題)在浙江杭州的錢江陵園內,瀰漫著淡淡的憂傷,十餘位民眾齊聚於此,他們跟隨著禮儀師,分別前往壁葬區和花壇葬區,送別至親最後一程。未曾想,這竟是節地生態安葬儀式現場中的一幕。3月30日,杭州錢江陵園「靜怡苑」節地生態示範區開園暨第五屆節地生態安葬儀式在此舉行,該活動旨在以節地生態示區為基點,大力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守護共有綠色家園。

  據悉,此次開園的「靜怡苑」,總佔地170㎡,包含了樹葬、壁葬、花壇葬等多種節地生態葬式。同時,對生命晶石、可降解骨灰罈等新型安葬形式都有針對性的安葬服務。其中,壁葬形式的生命晶石安葬,其佔地僅為傳統單穴壁葬的四分之一。而花壇葬區,總佔地僅6㎡,可安放20個可降解骨灰罈。

逝者家屬送親人最後一程的場景。 王題題 攝

  儀式上,有1位逝者將生命晶石採用了壁葬的形式安放在錢江陵園內,還有7位逝者於此選擇可降解骨灰罈的節地生態葬式回歸自然懷抱。

  談及生命晶石這新型的安葬形式,杭州錢江陵園副總經理李雄華侃侃而談。他表示,生命晶石項目起源美國,是通過壓力高溫升華等尖端技術,以故人的骨灰為材質製作的晶石。在歐美國家,不少家庭會將生命晶石或晶石飾品隨身攜帶。杭州首例參與生命晶石體驗的先行者,選擇將生命晶石安葬在錢江陵園內。

  近年來,隨著節地生態安葬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種新的安葬形式。

  此次活動中,談及為母親王秀英選擇節地生態葬的原因,謝川哽咽了。他表示,他的父母五十多年前響應國家援疆的號召,離開了故鄉。三年前回到家鄉時,母親已是重病纏身。由於母親覺得自己沒有為故鄉做貢獻,心中對家鄉有愧。所以不想佔用家鄉的資源,希望將她安葬於故鄉,讓她與故鄉山水融為一體。「根據我母親的遺願,我和父親決定節地生態葬這樣的安葬儀式。」

  生態文明安葬的先行者無疑是值得敬佩的。對於杭州錢江陵園為響應浙江省殯葬協會等單位聯合發起「響應節地生態安葬,做生態文明先行者」的倡議的舉動,浙江省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景蓮有所期待。她希望,錢江陵園繼續深入貫徹民政部等16個部門的《指導意見》精神,積極推動生態殯葬的創新與實踐,引領民眾積極參與生態安葬的積極性與獲得感,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完)

相關焦點

  • 「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走進昆明
    日前,昆明晉龍如意園舉行2020年冬至文化月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此次冬至文化月活動安排,並宣布在雲南推出首家「生命晶石」服務,助推殯葬改革工作,倡導節地、綠色、生態和環保的生態安葬。據介紹,「生命晶石」服務是採用高分子合成技術,將骨灰離心加壓、無氧轉換凝結,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穩定純淨結晶體,具有美觀精緻、恆久永存等特點,是目前正被全球認可的骨灰安葬方式,具有居家祭祀、生命紀念的嶄新理念。截至目前,「生命晶石」已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廣東、廣西、寧夏等省份的部分市、縣落地,已經為15萬戶家庭提供了服務。
  • 骨灰做成「生命晶石」 新型生態葬走進昆明
    11日,記者在昆明晉龍如意園「傳遞人文情懷.綻放生命華彩」冬至文化月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看到了這種用骨灰製成的「生命晶石」。據悉,昆明晉龍如意園在我省首家推出「生命晶石」服務,這也是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節地、綠色、生態和環保的生態安葬又一重要舉措。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然而,無論是宇宙本體論,還是人本主義世界觀,均屬於人與自然關係的「主奴式」建構。當今生態哲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仍然沒有走出這一窠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提出,代表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克服生態危機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選擇,表達了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根本看法。
  • 親人的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隨身佩戴,你怎麼看?
    親人的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隨身佩戴,你怎麼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馬劍  2017年清明節前夕,浙江推出一種全新的骨灰處理方式——生命晶石,甚至可做成首飾佩戴上身。在網友中間,這種「舶來」的創新殯葬手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強烈碰撞。  逝而為石,你能接受嗎?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生命晶石、骨灰鑽石、骨灰飾品——生態葬是否有春天?
    在國內,網絡推廣是殯葬行業接觸終端用戶的舒適方式之一在日本,殯葬行業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進入了日常生活——2008年上映,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殮師》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直面了死亡議題。生命晶石跟隨國家對於火葬的政策性倡導,2015年上海安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好好活下去"為核心理念作為國內第一家將逝者骨灰變成晶石的企業進入了市場。2016年與上海民政部合作,落地上海益善殯儀館、上海寶興殯儀館、上海華龍殯儀館。其意義是幫助「愛」延續,該項目已榮獲6項裝置設計的國際專利。 是上海安善集團由美國引進的將骨灰製作而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晶石。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2萬份生命晶石訂單背後的人間悲歡:有淚目有無奈
    在今年寄託哀思的群體中,有一部分人的選擇「與眾不同」,他們將逝者的骨灰製成如寶石般的晶石。王蓉,上海市寶興殯儀館安善延愛生命晶石項目的接待員,她的接待窗口堪稱「人性實驗室」。工作三年來,她目睹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經歷了不少一地雞毛的「事故」。讓我們通過她的講述,走近這些「生命晶石」背後的人間悲歡。我選擇這樣去懷念親人
  • 兩萬餘份生命晶石「訂單」背後的人間悲歡:有淚目有無奈
    在今年寄託哀思的群體中,有一部分人的選擇「與眾不同」,他們將逝者的骨灰製成如寶石般的晶石。王蓉,上海市寶興殯儀館安善延愛生命晶石項目的接待員,她的接待窗口堪稱「人性實驗室」。工作三年來,她目睹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經歷了不少一地雞毛的「事故」。讓我們通過她的講述,走近這些「生命晶石」背後的人間悲歡。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從根本宗旨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能在生態空間安全邊界、生態系統功能、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解決損害群眾現實利益的突出問題,就不能真正增進民生福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從治理方法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從系統、全局視角解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問題。
  • 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合肥一陵園將逝者骨灰製成生命晶石 一成年人骨灰可做成三四百顆
    而願意選擇該服務的客戶,包括「送黑髮人的白髮人」和在外地不便回老家祭奠的子女。而對於這種新型殯葬方式,也引發了網友爭議。有專家表示,「生命晶石在短期內,乃至幾十年內未必會成為主流。但它作為一種新興的、個性化的殯葬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多選擇。」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