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又是一年冬至日。在今年寄託哀思的群體中,有一部分人的選擇「與眾不同」,他們將逝者的骨灰製成如寶石般的晶石。王蓉,上海市寶興殯儀館安善延愛生命晶石項目的接待員,她的接待窗口堪稱「人性實驗室」。工作三年來,她目睹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經歷了不少一地雞毛的「事故」。讓我們通過她的講述,走近這些「生命晶石」背後的人間悲歡。
我選擇這樣去懷念親人
生命晶石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21日報導:王蓉至今還記得,2017年10月份,她接到了一通諮詢電話。來電者自稱是林先生,2017年杭州某高檔小區「保姆縱火案」中的遇難者家屬。他在電話那頭說,聽說有關生命晶石的新聞報導後,想將妻子與三位子女的遺體製作成晶石,隨身攜帶。王蓉心裡咯噔一下,這不就是前些天在新聞中看到的那位父親嗎?
追悼會那天,王蓉趕大早來到杭州,那天的天空很灰,還飄著淅淅瀝瀝的雨點。當王蓉站在林爸爸面前自我介紹時,發現他整個人游離恍惚,完全聽不見自己在說什麼。隨著家屬來到火化間等候現場取灰,當天氣溫有18℃左右,可現場所有人的心都透著悲涼。
以往,都是一個爐子燒好骨灰推出來,但這次,四個火化爐先後依次推出了逝者的骨灰,一個爐子剛取好,另一個爐子也燒好了,一二三四連著取了四個……這種視覺衝擊讓人顫慄。一般家屬在旁邊等,手裡捧著逝者的照片,而林爸爸站在旁邊,手裡捧著的是全家福。哪怕天天接觸這些事的王蓉,也覺得此時此刻無比悲傷,無法言說。
林爸爸雖然一言不發,但本該工作人員操作的取灰流程,他卻在家人的攙扶下接過鑷子一定要自己親手取灰。林爸爸要燒制的是精緻晶石,莫氏硬度7,類似石英,精緻版晶石比普通晶石質感更順滑,形狀更圓潤且光感度高。
燒制好的四顆精緻晶石被製作成一條項鍊,外部由愛心包圍,妻子的晶石體積最小被置於當中,三個寶貝呈四葉幸運草狀圍繞著媽媽。王蓉回憶說,她急匆匆趕去把做好的晶石飾品交到林爸爸手裡,林爸爸接過晶石項鍊,緩緩放入手掌心,另一隻手掌輕柔地蓋上,不斷觸摸著,還把飾品貼著額頭,久久沒有放下。
那天,杭州下了2018年的第一場雪。
我終於可以再一次觸碰女兒了
生命晶石製成的配飾
上海市民政部門、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於2016年3月率先全國推出「生命晶石」項目,逝者的骨灰經高溫加工後製成像寶石一樣的晶石,既可居家安放也可安葬。相比較傳統的殯葬形式,「生命晶石」比原來骨灰的容積減少了三分之二,達到了骨灰減量的效果,也為逝者骨灰提供了更長久的保存方案,更方便家屬進行祭奠。不少逝者親屬還選擇將晶石製作成配飾,隨身攜帶。
上海市寶興殯儀館安善延愛生命晶石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推廣至今,已經累計有兩萬餘戶家庭選擇在上海將逝者骨灰部分或全部製作成生命晶石。
老王女兒去世已經5年,他和妻子依然走不出來。尤其是妻子,一提到女兒眼淚就唰唰掉。因為不想把女兒孤單地放在墓地,骨灰一直都沒有安葬。他們把骨灰盒放在床頭,每天睡前和睜開眼都能看到。今年年初獲悉上海在推廣生命晶石,老王決定從內蒙古來上海,這或許是把「女兒」留在身邊的好辦法。骨灰放久了會生蟲發黴,一旦燒製成晶石,可延長骨灰保存的時間。
生命晶石
在休息室內,老王夫婦隔著玻璃,看著工作人員把骨灰送進了不鏽鋼外殼的立體形箱子中,這是生命晶石專用的製作設備。記者了解到,生命晶石的形成需要1800~2000攝氏度的高溫燃燒,讓骨灰呈現熔融狀態。然後放進事先做好的模具裡,一點點變小,自然而然凝結為晶狀的球體。一具骨灰需要約6個模具,燃燒後約形成數百粒晶石,每個晶石約有一角硬幣大小。
30分鐘後骨灰燒制好了,幾百顆深灰白的小球體,表面光滑圓潤。據悉,每個人的生命晶石燒制出來色澤、花紋都不一樣,老王女兒因為生病長期服用中藥,骨灰燒出來顏色很深。妻子用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我一點都不害怕,我終於可以再一次觸碰到我女兒了。」
墓地大小與對親人的思念無關
但是,依然有不少老一輩人無法接受生命晶石。王蓉告訴東方網記者,她就經歷過母女二人在現場因為要不要將骨灰製作成生命晶石而起爭執。
家屬來取生命晶石
張阿姨母女前來諮詢時,一直眉頭緊鎖。聽到女兒同意製作生命晶石,70歲的她情緒馬上激動起來,大喊「不行,你爸爸一定要土葬」。張阿姨暫時接受不了老伴的離開,更接受不了老伴變成晶石的樣子。在張阿姨看來,人去世后土葬的墓葬習俗沿襲了幾千年,怎麼到了她這一輩,就不行了?
在這對母女之間,「舶來」的創新殯葬手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強烈碰撞。王蓉說,那位女兒也哭了,父親去世前治病的開銷,已經掏空了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無法再承擔昂貴的墓地。「我們已經沒辦法拿出一大筆錢來買墓地了,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您,管不了去世的爸爸了。」
張阿姨的女兒給母親算了筆帳,以上海濱海古園為例,0.7平方米以下的普通雙穴價格為20萬元左右,而隨著製作成本降低,將整具遺體骨灰製作成「生命晶石」的成本,目前約在1.4萬元左右。「墓地大小、安葬形式和對親人的思念是否真切無關,生命晶石環保又經濟,挺適合的。」最終,女兒說服了母親。
與項目初期公眾的遲疑不同,如今隨著了解的深入,生命晶石的殯葬方式開始逐漸被公眾接受。雖然每個人選擇的理由不同,有崇尚厚養薄葬自願選擇的,也有因為經濟困難權衡後無奈決定的,但不管理由如何,越來越多的逝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延續著與家人的陪伴。
生命晶石
近年來,隨著上海市民的殯葬觀念不斷轉變,對選擇節地生態葬的響應度越來越高了,考慮到消費成本投入,開始理性對待購墓行為。據上海市殯葬服務行業協會透露,上海正面臨土地和生態承載力的極限,上海44座經營性公墓的用地總量為7000畝,迄今已經使用了5000多畝,如果以傳統墓葬每年的土地消耗量計算,數年內80%以上的公墓將面臨無地可葬的尷尬局面。
自1991年首次舉辦骨灰撒海活動,上海開始葬式創新,除海葬外,環保生態葬、節地植樹葬、小型節地墓葬等也越來越為上海市民接納。近年來,上海加快推進節地生態葬,並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以「生命晶石」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生態殯葬形式,將在兼顧傳統殯葬文化的前提下,實現生態、環保與文化的有機統一。
「通過生命晶石,親屬就可以在家中悼念逝者,清明、冬至高峰期間也就無須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專程前往墓園進行祭祀。」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殯儀部經理劉鳳鳴此前接受採訪時說,這也是響應緩解祭掃高峰出行壓力、倡導錯時祭掃的一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