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上海首家生命晶石工作室在益善殯儀館掛牌服務。
將親人的骨灰通過高溫加工,製作成礦石一樣的晶體。日前,全國首家生命晶石工作室在上海益善殯儀館掛牌服務。
澎湃新聞記者4月4日從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了解到,4月3日上海第一例家庭嘗試了這一項目,為62歲的父親製作了生命晶石,而目前服務中心接到的預約已有十幾例,其中還包括母親想為8個月夭折的孩子製作生命晶石。
市民孫先生的父親62歲,去年年底因突發疾病住院,經過100多天的搶救,最終還在3月18日離世。
父親的遺體在寶山楊行殯儀館火化後,孫先生本來也想過按照傳統的墓葬方式安葬父親,但在看到生命晶石的報導後,他改變了想法。
4月3日下午,孫先生一家把父親的骨灰盒帶到了上海益善殯儀館。在休息室內,親友們隔著玻璃,看著工作人員把老先生的骨灰送進了不鏽鋼外殼的立體形箱子中,而這就是生命晶石專用的製作設備。
「設備內部的溫度有1600多攝氏度,將骨灰細化至粉末狀,在超高溫下,骨灰熔融高壓緻密後,冷卻凝結為晶石狀的圓珠。一具骨灰可形成百餘粒晶石。 」上海殯葬服務中心殯儀部經理劉鳳鳴介紹。
一個多小時後,製作完成的生命晶石被送了出來,放在桌上的盤子裡。孫老先生的晶石一共129顆,色澤灰白,泛著點點螢光,每顆只有指甲蓋大小,呈扁圓形狀。親手觸摸父親的晶石後,孫先生說:「我一點都不害怕。」
「骨灰就是我們寄託先人的一個載體,只不過生命晶石這個載體,用另外一種形式展現給你,可以實打實地看見他。」孫先生表示,他會把父親的晶石帶回家,可以隨時隨地祭拜,「可能他會跟著我,去走南闖北,如果思念的話,我就可以看看它,撫摸一下。」
劉鳳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益善殯儀館此前曾做了試點,製作出的晶石有灰色的,有偏灰綠色的,有個別像玉石一樣很透的綠色,還曾有一例呈現偏黃的顏色,而這位逝者生前曾服了五年中藥。「晶石的顏色,主要根據每個人生前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劉鳳鳴說。
隨著上海推出全國首個生命晶石製作服務,工作室已經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目前已有十幾個家庭確定要把親人的骨灰製作成生命晶石,並預約了時間,其中有來自北京的家庭。劉鳳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有一個家庭,8個月大的嬰兒不幸夭折,母親希望把孩子的骨灰製作成晶石,放在飾物上隨時攜帶,讓孩子永遠陪伴著自己。
在劉鳳鳴看來,如果生命晶石得到推廣,也可以無形中緩減墓葬土地壓力和清明祭掃的交通壓力等問題。由於現在製作生命晶石的設備依靠進口,費用還比較高,定價為17900元,試運營期間提供20%優惠。不過相對購買墓地的價格,仍然十分經濟。隨著上海老齡化發展,去年上海死亡人口數量已超12萬,且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劉鳳鳴認為,製作生命晶石這樣的喪葬方式,既能夠減輕市民的喪葬負擔,也能夠保障「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
據介紹,生命晶石與骨灰相比,容積只有原來的10%至15%,清潔、美觀,多種方式安置成為可能,可以選擇居家安放、居家祭祀、居家懷念;也可以製成項鍊、耳環等飾品隨身攜帶,隨時與親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