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不斷增加
土地資源日益稀缺
如果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
「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依然就會逐漸突出
急需解決這個問題
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
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
推進殯葬改革
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
事實上,在瑞典、美國、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日本:青睞「挖坑」樹葬
根據媒體報導,在東京都內的墓園買一塊墓地,一般需要約30萬元人民幣,即使在地方城市,也要約6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樹葬的價格就低廉多了。安放遺骨,大約在8000元-1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安放骨灰,只要2500元-3100元左右。「自然葬」包括為回歸自然而撒骨灰,以及為了保護環境而不在墓地構築人工建築物。
瑞典:建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後放在可降解的棺材裡;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後,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墓園中將種植各種植物,遺體留下的「顆粒」可以給這些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讓逝者在大自然中獲得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瑞士:「鑽石葬」
瑞士推出了「骨灰鑽石」技術,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製造出高品質「鑽石」,這種「鑽石」可佩戴在身上。此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既可最大限度地節省空間,也可與已故親人長相守。 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淨化後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下,經過3周到4周形成的一種類似鑽石的結晶體。因逝者生前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他們的骨灰最終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色。
美國:骨灰合成人工珊瑚
美國綠色墓葬的形式有很多。以海葬為例,美國人將骨灰與混凝土混合後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地。許多死者親屬認為,讓自己心愛的人棲息在大自然中更富有人情味。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創建了第一個綠色墓地,目前全美有32個州有綠色墓地。這些墓地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等人工建築,墓穴和周邊環境儘可能保持自然狀態,正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採用可降解材料。土葬者屍體不塗抹防腐劑,用毯子、白布包裹或採用未上過油漆的薄木板、紙板做棺材。
隨著科技的發展,起初只有航天專家或社會名流才能享受的太空葬禮在美國也漸為大眾接受。太空葬禮就是把死者的骨灰放入容器裡,通過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根據發送距離的不同,這種太空葬禮收費標準從數百至上萬美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