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零下196度結冰後是什麼樣子?冰葬會取代火葬嗎?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死者為大」,聖人孔子提倡「厚葬」,因此我國的殯葬制度一直比較繁瑣,整個過程需要七八天的時間差不多。傳統的土葬不僅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因此近年來,我國開始實行火葬制度,殯葬從簡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畢竟我國現在是一個擁有13.95億人口的大國,如果他們都埋在地下,再過左右,我們的子孫後代可能會建在墓地上。火葬系統雖然耗時、勞動密集、汙染環境,但減少了土地資源的浪費。據筆者了解,之前許多國家科學家正在研究一些新的埋葬方式,「冰葬」就是其中之一。
冥王星的發現者湯博死亡後,他的28克骨灰被裝在一個直徑5釐米的鋁罐中,並於攜帶新視野探測器前往冥王星。
這種冰葬技術與一些影視作品的情節非常相似:人被機器加工成一坨易碎的冰雕,然後易碎的冰塊就會在振動下消失,回歸自然。實際上,這不是新鮮技術,他是由瑞典生物學家Susannewiigh-Msak發起的,早在2001時,她就在2001創辦了一家PromessaOrganic的殯葬公司,並對冰葬過程展開了詳細的概念演示,稱該技術將更環保。
這種新的埋葬方式需要按照幾個過程來處理,首先,將死者屍體置於-18首都的環境中進行冷凍處理,經過12天的冷凍,屍體被放在特殊的機械設備上,屍體「結晶化」用零下196度的液氮處理,最後,屍體被超聲波粉碎成粉末。
與火葬相比,冰葬具有環保的優勢,火葬每年釋放680萬噸二氧化碳,牙科填充物中的汞齊在火化過程中會蒸發,造成汞汙染,火化後的二惡英和呋喃的排放量也佔全球總排放量的0.2%。冰葬比土葬的優點在於節約土地,如果全世界70多億人實施安葬,他們將來甚至可能不得不掏空錢買墓地。冰葬最大的缺點在於價格昂貴,一套生產液氮的設備需要投資100萬元,之前技術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