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武漢引進冰葬技術,零下196度人體瞬間粉碎,老漢說:我不敢

2020-11-23 正史戲說

引言:《世說新語》中有一句話叫做「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01入土為安

人活一世,生、老、病、死。

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對死亡更是充滿了敬畏。

死後如何處理遺體,是我國的一大文化特色。

我們的孔聖人,最開始就是從喪葬文化起家的。

中華56個民族有多種多樣的喪葬文化。

比如西藏人推崇的天葬,臺灣一些少數民族推崇的水葬。

不過我們中原地區大部分都是推崇土葬。

因為中原自古就有蓋棺事定,入土為安的講究。

我們認為人死後,被埋入土裡才能夠安息。

而且土葬的方式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考古價值。

入土為安

02火葬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流傳了千年的土葬,開始暴露諸多的問題。

比如土葬的屍體不利於完全分解、佔用耕地面積等。

直到建國後,才開始全面頒布:只留骨灰,不保留遺體、不建墳墓。 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實行火葬。

其實火葬的歷史,從商朝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民間大部分平民都是火葬。

除非達官貴族才會土葬。

只是後來隨著孔子提倡的喪葬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的興起,土葬才再次流行起來。

火葬相對於土葬雖然有很大的優勢。

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產生的有害氣體汙染環境。

火葬

03冰葬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環境同樣也創造人。

現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

全世界每天都會有很多人離世,如果全部用火葬的方式,將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因此最近有一位瑞士的女生物學家蘇姍妮,她研究出了一種新的喪葬方式,叫做冰葬。

簡單點來說就是,將遺體在零下196度的液氮冷凍,然後利用超聲波粉碎,最後利用設備進行真空處理抽取殘留的水分,去除掉屍體中殘留的不可分解的雜質。

整個過程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冰葬

其實冰葬,最開始就是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喪葬習俗。

愛斯基摩人生長在北極圈內,潑水成冰是當地的自然現象。

當地的很多老人,在預感到自己即將離開之前,都會去自己選好的冰洞中,安靜的等待離世。

蘇姍妮提出的新型冰葬,在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冰葬理念之下,加入了現代科技技術。

這種冰葬比土葬節省時間,比火葬有利於環境保護,因此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

冰葬融入科技技術

今年1月份蘇珊妮宣布,西班牙將是全球第一個使用冰葬技術的國家。

隨後我國武漢也開始引進這種冰葬技術。

不過在做一些前期的採訪時,很多的武漢老大爺表示:

這哪是下葬啊,這不是粉身碎骨嗎?根本不敢!

老大爺街頭採訪

其實無論哪種喪葬方式,都是對死亡的敬畏。

而且人離世後的痛苦,只有是活著的人才能夠感受到,死者是無法感知的。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可耕種面積正在快速減少,空氣汙染正在急劇加速。

冰葬能夠讓骨灰快速的和土地融合,滋養大地,讓靈魂回歸自然的同時,減少對空氣環境的汙染。

如果拋去人文精神,從實質意義來講,冰葬確實更符合環境的需要。

很多國家現在都在觀察,如果西班牙實施的冰葬技術,真的發展不錯。

那麼冰葬極有可能成人,人類新的喪葬方式。

不過這種方式對於被傳統觀念束縛的老人來講,將會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如果冰葬真的可行的話,或許會被未來的年輕人所接受。

相關焦點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0度粉碎,已在武漢試行
    ,近幾年甚至引進了「冰葬」技術,讓人體在零下190度的溫度裡快速地粉碎,之前已經在武漢試行了。關於「冰葬」技術,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人終有一死,這是誰也逃脫不了的,但是因為死亡是人生的一個終結,所以對於死亡的態度,人們從來都是非常慎重的。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0度快速粉碎,已在武漢試行
    為時晚不晚,還尚未得知。我國在環保方面也是積極行動,一直都非常倡導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會積極參與國際上的環境保護的行動,近幾年甚至引進了「冰葬」技術,讓人體在零下190度的溫度裡快速地粉碎,之前已經在武漢試行了。那麼這個方法值得推廣嗎?關於「冰葬」技術,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我國引入「冰葬」技術,於零下190度迅速粉碎屍體,已在武漢試行
    於是,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人們終於發現培根說的「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所言非虛。各國開始有意識地更加重視環保的問題,我國也不例外,在加強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國通過引入「冰葬」技術,希望能夠嘗試減少土葬和火葬對於空氣和土壤的汙染。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在零下196度粉碎融化,已在湖北試運行
    先秦時期,人們敬重鬼神,雖然沒有完整的地府體系,但也有魂魄一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在古來的傳統習俗當中,人們認為人死後形體需要埋在地下,靈魂才能歸於天。
  • 「冰葬」將取代火葬,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第一試點在武漢?
    我國人口數量大,為了不佔用耕地面具,我國在尋找更為方便環保的安葬方式所以如今有人推出了「冰葬」這個新型殯葬方式,相信很多朋友們都十分好奇是什麼新奇玩意兒吧!
  • 「冰葬」技術被引進,零下190度低溫將屍體粉碎,卻遭老年人反對
    現今我國引進了一種先進的冰葬技術,這種技術解決了環境汙染的問題,但卻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冰葬的背景其實冰葬這種技術雖然比較先進,利用的科學技術手段較多,但是在部分國家一直就使用著類似的方法,就像我們國家一直用土葬和火葬的方式一樣,他們的傳統方式就是冰葬。
  • 冰葬將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中可迅速粉碎,武漢已在試行
    冰葬的由來與愛斯基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脫不開的關係,並且在逐漸的發展中,也都保留著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步驟。如今,這種冰葬文化的具體依據依然在被科研人員探索研究。冰葬的具體操作根據愛斯基摩人的冰葬改革,現代人在傳統的冰葬方式裡推陳出新,現代冰葬在各種方向和領域上都比愛斯基摩人的冰葬要複雜得多。冰葬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會有技術人員把人逝世後的屍體放在零下十八度的冰格裡,緊接著利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浸泡屍體,人的肉體在這樣的液體中將會變得非常脆弱。
  • 未來最先進的「冰葬」,身體在零下196度中粉碎,葬一次費用30萬
    以前,我國人民在人去世後會把其屍體進行土葬,但是現在土葬已經逐步被火葬代替。從以前的一個個墳堆到現在的一個個骨灰盒,不變的只有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過,一種新型的屍體處理方式出現了,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冰葬。瑞典科學家發明出冰葬的喪葬方式,就是將人的屍體放置在液態氮氣中處理。
  • 人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瞬間變粉末,可能是最環保的下葬形式!
    人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瞬間變成粉末,可能是最環保的下葬形式!人類在死亡之後,必經的一個過程就是下葬。在古代,君王們大多都相信,人在死亡之後其實是有靈魂存在的。因此他們大多都會在生前,就為自己建造一些陵墓,希望自己在去世之後,還可以延續生前的繁華。
  • 人們在零下196度結冰後是什麼樣子?冰葬會取代火葬嗎?
    人們在零下196度結冰後是什麼樣子?冰葬會取代火葬嗎?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死者為大」,聖人孔子提倡「厚葬」,因此我國的殯葬制度一直比較繁瑣,整個過程需要七八天的時間差不多。據筆者了解,之前許多國家科學家正在研究一些新的埋葬方式,「冰葬」就是其中之一。冥王星的發現者湯博死亡後,他的28克骨灰被裝在一個直徑5釐米的鋁罐中,並於攜帶新視野探測器前往冥王星。這種冰葬技術與一些影視作品的情節非常相似:人被機器加工成一坨易碎的冰雕,然後易碎的冰塊就會在振動下消失,回歸自然。
  • 「冰葬」已在武漢實行,沒有骨灰只有冰渣,你能接受嗎?
    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自古我國就對此非常重視,入土為安的觀念也深入人心,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土葬的缺點也來越明顯,因此在許多國家就推行了火葬,但燃燒的二氧化碳卻讓許多專家頭痛,於是一種名為冰葬的喪葬方式,逐漸在人群中得到了推崇,這種新的喪葬方式並不是將遺體冰凍。
  • 什麼是冰葬,為什麼有人說「冰葬」要取代火葬?
    所以隨著發展,不少的習俗已經在發生改變了,就算是葬禮的方式也在發生轉變,而隨著新一代技術的改革,葬禮的方式也在發生轉變,不少人又在熱議新一種葬禮方式,那就是「冰葬」,這種葬禮是現代社會提出來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我們就來詳細的說明下。什麼是冰葬?
  • 冰葬將代替火葬成為趨勢 武漢首先試運行,如果成功將被普及
    死亡是每一件事物都會經歷的一件事情,所有事物被創造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其死亡的結局,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人,任何行為都是改變不了的
  • 冰葬會被普及嗎?在-196℃低溫中變成碎末,減少環境汙染!
    冰葬會被普及嗎?在-196℃低溫中變成碎末,減少環境汙染!在前段時間網絡上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埋葬方式叫做冰葬,實現了真正的落葉歸根,並不是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是回歸到大自然,這個過程中也將會汙染降到最低,那麼冰葬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方式呢?
  • 不管你願不願意冰葬來了,看最後的冰與火之歌
    生老病死是人類必須經過的循環,雖然眼一閉什麼都可以不管了,但是畢竟還有一具軀殼留在了世上需要妥善處理,從傳統的土葬,到現在的火葬,最近據說武漢又開始試點「冰葬」。冰葬冰葬是將死者的遺體放置在液態氮氣中進行處理。氮氣要進入液體狀態需要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因此液氮環境就能夠製造出極低的溫度環境。在這樣的低溫下浸泡,有機組織很快就會脫水,再利用超聲波,遺體就會粉末化成為骨灰。超科幻的有木有,感覺基本就是被冰系法師放了一個大招就over了。
  • 聽說過冰葬嗎?屍體在零下200℃冷凍後被震成骨灰,網友:這就叫「粉身碎骨」
    冰凍遺體先將遺體置入零下-18℃的冰櫃中,再浸泡在-196℃的液氮中快速冷凍,由於超低溫處理,身體迅速脫水結晶化且變得異常脆弱。粉碎結晶後的遺體放入震動儀器中搖晃震動,使之碎裂成粒狀。冰葬的成本比傳統方式價格更高,因此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經濟上考慮,冰葬的推行肯定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 武漢已在試行新方式,多數中國人接受不了
    現在的中國,已經在武漢推行一種被稱作冰葬的喪葬方式,不過很多人卻表示難以接受。這種處理方式的步驟比較複雜,屍體會進入一個快速冷凍區域,全自動的機器將從四面八方噴射零下196度的液氮。在這一過程中,屍體會整個沉浸在這種低溫液態氮中。在這樣的低溫下,屍體會脫水後被凍成結晶,在重擊下就會十分脆弱。
  • 武漢已經在試行新方式,多數人看後:無法接受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講究「入土為安」的說法,並且會給逝者燒一些陪葬品,以便讓她在另一個世界好好生活。因為沒有科技手段,古人只能用神鬼來解釋一些事情。在後事這件事上,有些人對墓地位置、棺槨、陪葬品都比較講究,這一點從一些皇帝墓葬中就能夠看出來,像秦皇的陵墓猶如王國一般。
  • 把遺體放進液氮中,數分鐘碎成粉末,「冰葬」技術你能接受嗎
    而在古埃及,最高統治者法老的下葬方式則是將人做成木乃伊,這樣一來,人體就能保存幾千年也不會腐化,這也是為什麼考古學家發現的木乃伊都是完整的原因。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土葬仍然是時下最為主流的下葬方式,但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多,土地可利用面積的減少,土葬需要的費用也越來越高,於是乎,火葬也可開始普遍起來,而在藏族等地區,還流行著一種名為「天葬」的儀式。
  • 入土為安終歸成為過去,全新冰葬已在試點!
    新方法已在武漢試點,大多數人卻表示難以接受。究竟是什麼方法,我們可以來仔細看看。 一直以來土葬都是我國主要的墓葬方式,因為我國以前是小農經濟,所以田地甚多,去世的親人長輩當然以土葬方式處理。而且據說讓亡者安穩入土,能讓他下半輩子有一個更好的出生。土葬的方式也便於在世親人對過世親人的紀念,所以這種方式從未被質疑。然而隨著發展,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