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世說新語》中有一句話叫做「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01入土為安
人活一世,生、老、病、死。
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對死亡更是充滿了敬畏。
死後如何處理遺體,是我國的一大文化特色。
我們的孔聖人,最開始就是從喪葬文化起家的。
中華56個民族有多種多樣的喪葬文化。
比如西藏人推崇的天葬,臺灣一些少數民族推崇的水葬。
不過我們中原地區大部分都是推崇土葬。
因為中原自古就有蓋棺事定,入土為安的講究。
我們認為人死後,被埋入土裡才能夠安息。
而且土葬的方式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考古價值。
02火葬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流傳了千年的土葬,開始暴露諸多的問題。
比如土葬的屍體不利於完全分解、佔用耕地面積等。
直到建國後,才開始全面頒布:只留骨灰,不保留遺體、不建墳墓。 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實行火葬。
其實火葬的歷史,從商朝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民間大部分平民都是火葬。
除非達官貴族才會土葬。
只是後來隨著孔子提倡的喪葬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的興起,土葬才再次流行起來。
火葬相對於土葬雖然有很大的優勢。
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產生的有害氣體汙染環境。
03冰葬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環境同樣也創造人。
現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
全世界每天都會有很多人離世,如果全部用火葬的方式,將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因此最近有一位瑞士的女生物學家蘇姍妮,她研究出了一種新的喪葬方式,叫做冰葬。
簡單點來說就是,將遺體在零下196度的液氮冷凍,然後利用超聲波粉碎,最後利用設備進行真空處理抽取殘留的水分,去除掉屍體中殘留的不可分解的雜質。
整個過程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其實冰葬,最開始就是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喪葬習俗。
愛斯基摩人生長在北極圈內,潑水成冰是當地的自然現象。
當地的很多老人,在預感到自己即將離開之前,都會去自己選好的冰洞中,安靜的等待離世。
蘇姍妮提出的新型冰葬,在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冰葬理念之下,加入了現代科技技術。
這種冰葬比土葬節省時間,比火葬有利於環境保護,因此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
今年1月份蘇珊妮宣布,西班牙將是全球第一個使用冰葬技術的國家。
隨後我國武漢也開始引進這種冰葬技術。
不過在做一些前期的採訪時,很多的武漢老大爺表示:
這哪是下葬啊,這不是粉身碎骨嗎?根本不敢!
其實無論哪種喪葬方式,都是對死亡的敬畏。
而且人離世後的痛苦,只有是活著的人才能夠感受到,死者是無法感知的。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可耕種面積正在快速減少,空氣汙染正在急劇加速。
冰葬能夠讓骨灰快速的和土地融合,滋養大地,讓靈魂回歸自然的同時,減少對空氣環境的汙染。
如果拋去人文精神,從實質意義來講,冰葬確實更符合環境的需要。
很多國家現在都在觀察,如果西班牙實施的冰葬技術,真的發展不錯。
那麼冰葬極有可能成人,人類新的喪葬方式。
不過這種方式對於被傳統觀念束縛的老人來講,將會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如果冰葬真的可行的話,或許會被未來的年輕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