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葬禮的方式可以說有很多種,在我們生活之中聽得最多的就是水葬、火葬、土葬和鳥葬。除此之外還有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等等,而不同的葬禮方式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習俗來進行定義的。
所以這裡沒有辦法去判定,什麼葬禮的方式最多,什麼葬禮方式最少。而如今我們見到最多的可能就是「火葬」,並且普遍存在於城市之中,農村可能土葬較多,但是也在逐步被同化。
所以隨著發展,不少的習俗已經在發生改變了,就算是葬禮的方式也在發生轉變,而隨著新一代技術的改革,葬禮的方式也在發生轉變,不少人又在熱議新一種葬禮方式,那就是「冰葬」,這種葬禮是現代社會提出來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我們就來詳細的說明下。
什麼是冰葬?
冰葬是一種新的葬禮方式,是來自韓國殯葬業引進的一種新型技術,原使用者為愛斯基摩人,這種葬禮方式是將人存儲在零下196℃的低溫下,同時利用液態氮氣儲存死者遺體。這種方式能夠快速地將人的遺體進行改變。根據科學研究表明,當將死者的遺體放置在液態氮氣中進行處理的時候。氮氣要進入液體狀態需要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這個時候的液氮環境就能夠製造出極低的溫度環境。
同時在這種極端性的低溫之下,將人的遺體浸泡其中,身體的有機組織很快就會脫水,再利用超聲波,遺體就會粉末化成為骨灰。從而實現「冰葬」,這看上去其實與「火葬」的方式有點類似,都是將遺體轉變為粉末狀態,並且同樣如此,這種葬禮方式也不會與我們傳統的土葬,水葬等葬禮方式帶來一些汙染問題,所以看上去與這種新葬禮方式還是可行的。
冰葬的實現難度大不大?
從實現的角度來講,其實冰葬的實現難度還是挺大,並沒有「火葬」這麼簡單,首先是冰葬的工作人員會在死後12天內,將屍體冷藏在零下18℃冰櫃中,然後在近些低溫升級的改變,在-196℃的液體氮中使屍體變脆,這個時候當屍體完全失去水分之後,再開啟振動模式將其轉為粉末,這個時候再次進行屍粉真空處理使水分蒸發,接下來就是過濾屍粉去除雜質。
最終將一些剩餘的「屍粉」進收集安裝,在6至12個月,塵歸塵,土歸土,回歸到大自然之中,所以過程其實還是比較複雜,這種方法比傳統火葬的效率看上去要高出許多倍,而且不會產生環境汙染問題。但是過程和步驟也非常的長。所以是優缺點共存的一個問題,而唯一較為明顯的優點就是這種條件下產生的骨灰粉末很容易在自然條件下分解,回歸自然界的生態輪迴,也因此實現亡者落葉歸根的願望。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冰葬單從步驟上來講,雖然少了一個明顯的汙染問題,但是步驟繁瑣很多,難度也大了不少,同時與傳統的火葬相比價格略貴了一些,要想推廣出來困難程度還是比較大。
未來「冰葬」能取代火葬嗎?
從現階段來看,難度挺大的「冰葬」能取代火葬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大優勢。而「冰葬」技術最先是由瑞典科學家研究發明的,韓國是亞洲最先引進該技術的國家,同時在韓國引進之後。
雖然在我國進行了交流說明,但是並沒有公開的說明一定會使用,同時如今也沒有更多的說明關於冰葬的消息,只是隨著未來的發展,如果能夠將冰葬的各種條件更加濃縮一下,還是有取代火葬的可能性。
但是如今來說,還不成熟,同時更加別說在更加廣泛的地區進行推廣,如今我們大力推行火葬,其實在很多農村地區的「風俗葬禮」也並沒有消除,所以很難達到更大面積的推行,只可能在未來的時候,城市率先實現起來的可能性才較大,這個至少還得等待幾十年吧。
當然站在不同地區的人來說,其實遵從自己意願下的葬禮方式才是最好的,這是每個人都希望的。
但是如今既然在推行新的葬禮方式,可能緩慢的也會被接受,不然如果強制性禁止某種葬禮方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對於有人說未來「冰葬」或將取代火葬,這個情況應該還早,短時間是很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