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類必須經過的循環,雖然眼一閉什麼都可以不管了,但是畢竟還有一具軀殼留在了世上需要妥善處理,從傳統的土葬,到現在的火葬,最近據說武漢又開始試點「冰葬」。
冰葬
冰葬是將死者的遺體放置在液態氮氣中進行處理。氮氣要進入液體狀態需要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因此液氮環境就能夠製造出極低的溫度環境。在這樣的低溫下浸泡,有機組織很快就會脫水,再利用超聲波,遺體就會粉末化成為骨灰。超科幻的有木有,感覺基本就是被冰系法師放了一個大招就over了。
冰葬比傳統火葬的效率要高出許多倍,而且不會產生環境汙染問題。這種條件下產生的骨灰粉末很容易在自然條件下分解,回歸自然界的生態輪迴,也因此實現亡者落葉歸根的願望。
源自因紐特人的傳統
冰葬這是北美因紐特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後不願成為家庭的累贅,當他們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對兒子說,自己年老睏倦,想要睡覺,需要一張獸皮,兒女會意。即挖鑿一個很深的冰洞(太淺了不行,容易變成北極熊的零食),讓老人躺進去,用獸皮蓋好,然後用冰塊封住洞口,老人逝去五天以後,兒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認為這樣老人的靈魂便可離開冰洞,升入天堂。
相比因紐特人的冰葬,最新的超低溫冰葬方式,更加徹底。
根據新的「冰葬」技術,死者在死亡後,工作人員會先將屍體藏在零下18℃的冰格內,然後再將遺體放置在液態氮氣中處理。而氮氣要進入液體狀態,需要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所以第二步就是將遺體浸在溫度為零下196℃的液體氮中。在這樣的低溫下浸泡,有機組織很快便會脫水,屍身會變乾脆。
等屍身乾脆後,工作人員再將其放入震動儀器內慢慢搖晃,讓屍體碎裂成顆粒狀。之後再將碎粒送入特製的真空箱內處理。碎粒中的剩餘水分會被完全吸走並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有關剩餘物質就會被移入一個金屬分離器內。在金屬分離器的作用下,人體中包含的一些金屬就會被分離出來,如做手術時體內留下的鋼釘、螺絲,補牙時的水銀等。把這些雜質去除後,再將最終剩餘的大概20克骨粉放入由蜀黍粉或薯粉製成的有機骨灰盒中。家人把這種「環保骨灰盒」埋入地下,過半年或一年的時間,有骨灰盒溶解,屍粉也回歸大地,真正做到了「塵歸塵,土歸土。」
從宣傳看對比火葬,冰葬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倍,且不會造成環境汙染。但它新事物也有缺點,一個是最終剩餘骨灰太少,可能有些家屬接受不了,還有一個就是貴。整套處理設備結構複雜,造價高而且液氮無法重複利用。因此一般人暫時還沒機會使用這種方式。
其他葬俗
我國的殯葬方式除傳統土葬之外,其他葬式也很多,如火葬、天葬、水葬、樹葬、懸棺葬、沙葬等。
火葬系傳統葬式,即以火焚屍,將骨灰貯於盒內的殯葬方式。中國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戰國時的氐羌人,《後漢書》載「羌人死則燒其屍」。藏族只有活佛、上層喇嘛和貴族行火葬。河東地區各縣城居民和國家工作人員多實行火葬,其在數量上僅次於土葬。
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餵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有專門的天葬場,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分別餵食。
水葬是一種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的葬法。水葬之法在我國主要流行於西藏及其鄰近地區,漢族採用水葬主要是沿海漁民或海員水手中實行。
樹葬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裡。樹葬沒有墓穴,只作標記,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板,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樹葬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之一,所謂生態葬。
懸棺葬,人去世之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沙葬在新疆沙漠最為盛行。將死者用麻袋裝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進沙子裡。由於氣候關係,許多屍體進入沙子裡面就立即脫水,使得屍體不會腐爛,可以天然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著名的小河公主
梵觀點:我們身體裡的各種物質來源於這個宇宙,最終都將還給這個宇宙。
對於這種最新的處理方式,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