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死大事是誰也無法避免的,在古代,人們對於葬禮非常看重,《荀子·禮論》中說到:「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中國人特別講究入土為安,以前大多是將屍體裝入棺材後埋入土中,即便是現在廣泛使用的火葬,也是要將骨灰埋入墓地立碑紀念。
雖然人死之後就已經不會再有任何感覺和意識,但是每當人們要改變喪葬方式的時候,依然十分不易,這一點從火葬的推行就可以看出。其實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學者開始對喪葬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不過當時討論的主題是厚葬和薄葬。

01
古人之所以要以土葬為主,主要是要講究人的身體齊全,不能有所破損。然而隨著人們意識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土地資源壓力以及環保問題,讓土葬基本已經消失。現在大多數國人已經接受了火葬,火葬相比土葬而言,在節約土地資源上有著更大的優勢,但是火葬也有著自身嚴重的缺點。
火葬造成最嚴重的危害就是大氣汙染,大家都知道,現在地球已經面臨嚴重的大氣汙染問題。火葬所造成的氣體排放也是嚴重汙染源之一,所以各個國家都在著手研究並推廣更為高效和清潔的喪葬方式。現在的中國,已經在武漢推行一種被稱作冰葬的喪葬方式,不過很多人卻表示難以接受。

所謂冰葬並不是指將人的屍體凍起來,而是指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來處理屍體的一種方式。這種處理方式的步驟比較複雜,屍體會進入一個快速冷凍區域,全自動的機器將從四面八方噴射零下196度的液氮。在這一過程中,屍體會整個沉浸在這種低溫液態氮中。在這樣的低溫下,屍體會脫水後被凍成結晶,在重擊下就會十分脆弱。
02
下一步則是有特定的機器按照一定的振動幅度,持續震蕩。這樣屍體就會被徹底粉碎成粉末狀,然後這些粉末會運輸到乾燥區,進行進一步的水分剔除,剩下的就是真正的骨灰。一個70公斤重的屍體被處理到這一步的時候還剩20公斤左右,此後這些骨灰還要再進行一遍金屬分離,如果死者之前有過醫療植入,那麼在這一步驟中所有的雜質都會被剔除。最後的骨灰,會全部放進可降解的環保棺木或者骨灰盒中。

這樣的棺木或者骨灰盒在下葬半年到一年半之內,就會徹底降解,回歸自然,當然也包括其中的骨灰。死者的親屬可以在埋放棺木或者骨灰盒的地方種上一棵樹表示紀念。最終,就如《聖經》中所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所以簡單來說,冰葬其實就是將人的屍體冰凍後碎成粉末,這是目前最為環保的了一種屍體處理方式,它既沒有產生會汙染大氣的氣體排放,也不會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但是想要將這種冰葬推行開,還有不小的難度。

03
首先這種徹底將屍體粉碎的方式,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粉身碎骨、挫骨揚灰」,很多人無法接受自己的親人會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與世界告別。這對於傳統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衝擊,中國人一向特別看重紅白喜事,雖然現在不提倡過分浪費的舉行葬禮,但是對每個家庭來說,葬禮依然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儀式。
目前與葬禮相關的行業已經成為一條龍服務,由此可見,大多數中國家庭對於葬禮的重視。在很多人看來,葬禮不但是對失去親人情感的表達,更是緩解自己悲傷的一種儀式。在推行火葬時,就已經與傳統的喪葬習俗產生了很大矛盾,這種新出的冰葬更是完全將人的屍體粉碎為灰,所以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

其次,冰葬雖然比火葬和土葬都更為環保,但是由於冰葬所需要的設備和液態氮都十分昂貴,所以這種喪葬方式的價格遠比火葬高得多。就單從這一點來看,如果冰葬不能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那麼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看,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
結語
其實拋開經濟上的問題來看,人死之後,是埋在土中慢慢腐爛,還是被火葬燒成一堆碎骨,或者以冰葬的方式粉碎成灰,都沒有什麼差別。與其計較這一堆沒有任何生命的無機物的形態,倒不如在人還活著的時候享受生命,陪伴家人。
參考資料:
《荀子·禮論》
《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