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曾作《蘭亭集序》,其中有言:「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死亡和出生一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入土為安」才是「死得其所」,後來隨著國民思想水平的提高,火葬也在很大範圍內被接受了,可還是有部分區域並沒有完全接受。可誰能想到如今又有新的安葬措施已經在武漢試行,火葬很有可能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境地。
01
從古至今,我國人民對於身後事都十分看重,尤其是就漢族而言,親人去世後一定會竭盡全力讓自己的親屬走得風光體面一點,其中最體面的方式就是如王侯將相、達官貴人一樣,埋葬在豪華的陵墓之中,甚至還會陪葬一些價值連城的寶物。但不論其形式如何,上至天子的風光大葬,下到貧民的草蓆裹屍也都屬於土葬。

隨著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一方面土地的價值變得越來越高,許多發達地區的土地可謂是寸土寸金,用句誇張的話來說,就是連活人都沒有容身之地,更別說用於土葬了;另一方面人類也意識到了土葬帶來的弊端——因為屍體的分解需要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並且還會受到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所以火葬就漸漸開始流行起來。

02
事實上,火葬作為土葬的代替方式之一,出現的時間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晚,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墨家著作《墨子》節葬篇,就已經有過相關的記錄:「秦之西義渠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不過一直到兩千多年後,新中國成立之初官方才開始倡導火葬,如今我國的火葬比例大約在53%左右。

就常理而言,火葬比土葬更節約土地、時間和金錢,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傳染病和環境汙染。此外,許多個人之所以選擇火葬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後人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讓自己浪漫地隨著海流去到世界的每個地方。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即使火葬相較於土葬而言優勢眾多,它也有著自己的缺陷和弊端,比如屍體在火化之時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人類一直沒有放棄探索新的主流的安葬方式,因而火葬可能會面臨被取消的境地,而且武漢已在試行新措施,而對於新的安葬方式,網友看後表示:是我孤陋寡聞了。
03
新的安葬方式叫做「冰葬」,是一位瑞典的科學家研究發明的。所謂「冰葬」者,顧名思義就是將人的屍體凍成冰再做安葬處理。其來源於北美愛斯基摩人的葬俗,當地的老人為了不給家人增添麻煩,會在自己患病或者年老體衰之時對兒子說自己想睡覺了,然後兒子就會準備一個冰洞讓老人躺進去,用冰塊封住洞口。最後兒子還會在冰洞的上方挖出一個小孔,讓親人的靈魂藉此升入天堂。

與愛斯基摩人傳統的冰葬不同,現代的冰葬技術會先由工作人員把屍體放在零下18℃的冰格內冷凍,再將屍體放入零下196℃的液體氮中讓其變得乾脆,隨後用超聲波使這塊乾脆的冰塊被震碎成粉末,最後用金屬分離器將粉末中的手術用的螺絲、補牙用的水銀等有汙染的物質分離。

從結果上來看,冰葬雖然和火葬的形式不一樣,但是能夠達到的效果是相似的,更重要的是並不會造成環境汙染,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安葬方式。在此前,我國的新冠疫情期間,我國就引入了冰葬這種方式來處理遇難者的屍體,對避免疫情的二次擴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過也有許多人坦言並不能夠接受這樣「粉身碎骨」的安葬方式,表示不願意被當成一塊材料來處理。
結語
《說苑》一書是西漢史學家劉向所編撰的一部古代雜史小說集,其中的雜言篇有云:「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表明事態會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時代就會因為事態變化而出現進步,當初火葬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接受是因為它比土葬更能夠滿足當時人們的需求,而既然被使用了幾千年的土葬都能夠被火葬代替,那麼隨著火葬越來越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之後,遲早也會被更好的安葬方式代替,比如冰葬。
參考資料:
《蘭亭集序》 《墨子·節葬》 《說苑·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