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一副上好的壽木價格還不菲,一般都是有錢人家才用得起。土葬已經在農村沿襲了很多年,在廣大農民心中也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不過土葬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死人和活人搶土地,確實有些說不過去,也因此不少地區都提出了火葬的觀念,號召進行綠色殯葬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綠色殯葬改革勢在必行。推行火葬政策將有助於節約農村土地資源,也是未來大勢所趨。但是要想在農村大範圍推行火葬也是比較困難的,相較於土葬來說,很多農民認為火葬不符合傳統,不能讓死者好好安息,同時火葬的各項費用也比較高,讓不少農民承擔不起。既然國家要大力推行火葬,讓廣大民眾接受火葬,肯定要採取一定的經濟鼓勵措施,即對自願將土葬改為火葬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重點補貼農村這三類人。
一、列入試點補貼區域的農民
國家要推行火葬補貼,一開始不會在大範圍內普遍推廣,會選擇一些地區作為喪葬改革試點地區。對於試點區域內的農民,村幹部會挨家挨戶宣傳火葬的相關政策,並且為了鼓勵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火葬,對自願火葬的農民進行一定額度的補貼,具體的補貼標準由當地民政部門決定,一般都會有幾千元,大大節省了農民火葬的相關費用。
二、農村五保戶
之所以將農村五保戶列入火葬補貼的對象,主要是因為農村的五保戶沒有子孫後代為其養老送終,平時他們的主要生活都是靠政府接濟,沒有領取一定的五保戶補貼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在他們去世之後,辦事身後事成為了最大難題。為此政府會對他們給予關愛,為他們解決安葬等難題,並且對自願籤署火葬的五保戶採取一定的補貼,一般都有1000元以上,這些補貼就用於他們後事的辦理。
三、農村職工安葬補貼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少農民走進工廠打工成為了正式職工,工廠為為其購買各種保險。對於從正式工作單位退休的職工,在去世的時候單位會發放一筆喪葬補貼,補貼的計算跟職工工作的年限,工資水平等有關。職工的安葬補貼標準要比一般的農民高很多,最高可領取2萬元的喪葬補貼費。這筆錢除了用於安葬之外,還有剩餘的。
為保護土地資源,國家實行綠色殯葬勢在必行,也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現階段因為各地風土人情的原因執行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國家也適時出臺了一些鼓勵農民火葬的措施。相信今後隨著火葬的大力推廣,農村殯葬業也將迎來綠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