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們的祖先,無論漂泊在異地他鄉,還是守著土地耕耘,都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而入土為安主要體現在死後進行土葬,而土葬這個習俗又源於靈魂信仰,是農耕民族崇土意識的一種表現,是對土地的熱愛。
剛上小學的時候,書本上對祖國的介紹就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那時真是深深引以為豪。但長大後才真正了解,作為多山地形的我國,遠稱不上「物博」兩字。國家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全國性地推廣火葬,目的就是為了不讓死人與活人爭地。
而我國從全面推行火葬,到現如今許多農村地區又因環保問題使火葬名存實亡,一共經過了四個歷程。
01 1956年,國家領導人聯合籤名火葬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領導人看到了土葬對耕地的侵佔,出於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的目的,國家決定推行火葬制度。但考慮到人民不可能一下子接受火葬儀式,在1956年4月27日,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為首的國家領導人及高級官員共151人,以個人名義聯合籤名倡導火葬。
02 1985年,部分地區試推行火葬
自1956年,國家領導人以個人名義籤訂火化協議之後,國家高、中級領導逝世後基本都實行火葬,為火葬在全國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
當國家具備一定條件之後,於1985年2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而這些地區都是經濟相對發達,人們文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為下一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03 1997年,全國強制推行
時間過去了12年,國務院於1997年7月21日頒布了《殯葬管理條例》,這次是在全國範圍內強制實行火葬。而這次推行在城市中起到了良好效果,除了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能夠接受火葬之外,與城市居民沒有土地,也有很大關係。
而火葬在農村的強制推行卻頗多坎坷,習慣了死後埋入祖墳,受子孫祭拜的農民,打心底對火葬進行牴觸。筆者現在都記得,99年我的奶奶去世前對我的父親說:哪怕我死後不辦事,也不要燒了我。
在筆者的家鄉實行火葬之後,有的人接受不了就選擇偷偷掩埋,有的人家直接用錢打通村裡、鄉裡的關係進行土葬,還有的人在親人去世後先進行火化,再把骨灰盒放入棺材進行土葬。為此,鄉裡、村裡做出過強行挖墳的舉動,把死人挖出來後進行火化。
04 近幾年,農村不再火葬
時代的步伐一刻也不停止,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國家更是大力倡導保護環境。遍布在農村的火葬場,煙筒裡冒出的黑煙就成為了周邊人們大力舉報的對象。
由於沒錢更換新型環保設備,時間一長,在農村許多火葬場就處於半停用狀態,而相應的土葬又恢復正常。在近4、5年的時間裡,村裡鄉裡對這個現象也無可奈何,只好視而不見。至此,農村對火葬的抵制竟然因環保問題「迎刃而解」。
結語:
筆者對火葬、土葬其實都不牴觸,人死之後什麼也不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形式而已。但是在農村,無論火葬、土葬攀比之風塵囂日上,請人唱戲、吹打、流水席、上大禮,定製價格不菲的棺材,千辛萬苦掙來的錢,卻如流水一般花出去,一切都是為了面子而已。
與其死後風光大葬,不如生前盡孝,莫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自己身上上演。
不知道您對火葬、土葬有什麼看法,歡迎寫下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