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
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人們信仰鬼神,那個時候的禮儀用來向鬼神祈福所用,禮儀的起源與鬼神信仰密不可分。我國從封建社會發展至今,雖捨棄了一些繁雜瑣碎的傳統禮儀,但傳統葬禮喪事仍與古代做法一致,只是將土葬改為火葬。
人們很快接受了這個下葬制度的改變,但近期一位北大教授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國家規定將土葬改為火葬,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人逝世後將遺體火化,與火化垃圾無異!那麼這位教授所言是否在理,我國又為什麼要改變這一喪葬制度呢?
傳統土葬
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我國土葬最早源於北京山頂洞人時期,他們把同伴的遺體用土覆蓋,並安放在居住洞口的最深處。
土葬
最早土葬只是為了防止逝者逝世後遺體被野獸吞食,人們往往用樹皮或草堆包裹屍體,埋入黃土。為了以後紀念追悼逝者,人們起初在埋好的黃土上面插上木板,做以記號,後來漸漸衍生出了墓碑。人們會在墓碑上刻上逝者出生和死亡時間,死者的姓名,生平經歷。
由於信仰鬼神,人們也認為有陰間,閻王爺的存在,進而演化出許多鬼神小說。
封建迷信的人們希望死者死後在陰間有個安適的住所,他們給死者沐浴更衣後,買來棺材挖掘墓地,並隨葬大量的物品,如錢財衣物食物等,這些都是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的更好的情感寄託。
我國祖輩世代耕田,是這些土地養育了後代。古人認為人離世後是有靈魂的,要讓這些靈魂得到撫慰,就把他們安葬在熟悉親切的土地中,那麼他們也就不會出來作亂了。所謂入土為安,便是如此。
土葬
土葬也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繁盛。越是富貴的人家,墓地越大,陪葬品越多,封建貴族們往往在年輕時候就找好風水寶地,開始掘墓,土葬能夠長久保存並體現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
土葬改為火葬
近現代我國發展速度變快,為了解決工業汙染和人口增長問題,國家需要更多的土地建立林木和房子,以創建更美好的家園。
土葬一則耗費人力二則佔用空間,山坡上面的墳頭導致農民耕地越來越少,能播種的土地面積變小,人民溫飽問題就無法解決。
土葬葬禮繁瑣冗長,人們往往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為逝者辦葬禮,時間長,禮節多。而這樣一場葬禮需要注意的細節也很多,如果沒有處理得當,封建迷信的人們會認為自己驚擾到了逝者安息,往往一場葬禮下來弄得人們心神不安。
土葬
我國科學進步的同時,對環境保護也就越來越重視,他們研究了土葬附近的泥土後得出結論:土葬後屍體被泥土中的菌類分解,屍體本身帶有的病毒和病菌會汙染旁邊的土地,導致泥土中微生物死亡,土地變為廢土,無法再供人們種植利用。
土葬還需為死者打造棺材,我國工業發展速度變快,環境汙染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種植更多的樹木,增加城市綠化面積。而棺材所需木料往往需要很多木材,大量砍伐樹木,與保護環境相悖。
很顯然,土葬制度與現今社會完全不貼切,於是人們將這一制度改為了火葬。
與傳統土葬相比,火葬不需要佔用大量的空間土地,人們可以用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逝者死後遺體被火焚燒,裝入骨灰盒中,不會像土葬那樣產生病菌汙染土地。火葬雖也需木材建造骨灰盒,但與土葬的棺材相比,骨灰盒製作耗費木材量大大減少。
火葬
基於對保護環境的考慮,國家頒布了由土葬變更為火葬的喪葬制度,並加大力度推行,但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反對火葬的理由
某些地區人民仍舊保留傳統思想認為火化遺體是對死者的極大不尊重,死者在死後得不到安息。《周記》中寫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可見中國人對黃土有著濃厚的感情,人民崇尚黃色為富貴之色,歷代皇帝所用器具所穿衣物也均以黃金製作,而土是黃色的,逝者土葬,便是祈求逝者來世富貴平安之意。
而火葬又真的節約土地嗎?其實不然,火葬場的佔地面積往往很大,才能修建墓地,放置骨灰盒。
對於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如果實行火葬,就需要把死者遺體運到火葬場,在交通運輸不便的情況下,要耗費人力和時間,昂貴的火葬費用也讓這些偏遠地區的人們承擔不起。
而在國家大力推行火葬之時,火葬行業也漸漸浮現。一些黑心商家增加了許多葬禮儀式,費用也就跟著增加了,在這樣的暴利壟斷之下,火葬費用逐漸上升。且火葬過程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菸灰,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北大教授認為,火葬失去了土葬的文化禮儀傳承,火葬儀式簡化,守孝時間短,人們對逝者的追念不夠深切。他還認為殯葬制度的簡化,是一種拋棄傳統文化的體現,而喪葬文化應當代代流傳,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
結語
火葬與土葬制度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都各有利弊。但火葬並不意味著我們對逝者的追思不夠深切,人逝世之後最怕被世人遺忘,記得逝者的音容笑貌,比任何禮節都重要,這些禮節,並不能真正意義上讓世人牢記逝者。
火葬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凝聚力,使國人緊密相連,為之自豪。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根據時代背景來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繼續傳承某種文化,並不意味著人們就要把它遺忘,而是它不貼合時代的進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