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2020-12-08 騰訊網

墓地

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人們信仰鬼神,那個時候的禮儀用來向鬼神祈福所用,禮儀的起源與鬼神信仰密不可分。我國從封建社會發展至今,雖捨棄了一些繁雜瑣碎的傳統禮儀,但傳統葬禮喪事仍與古代做法一致,只是將土葬改為火葬。

人們很快接受了這個下葬制度的改變,但近期一位北大教授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國家規定將土葬改為火葬,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人逝世後將遺體火化,與火化垃圾無異!那麼這位教授所言是否在理,我國又為什麼要改變這一喪葬制度呢?

傳統土葬

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我國土葬最早源於北京山頂洞人時期,他們把同伴的遺體用土覆蓋,並安放在居住洞口的最深處。

土葬

最早土葬只是為了防止逝者逝世後遺體被野獸吞食,人們往往用樹皮或草堆包裹屍體,埋入黃土。為了以後紀念追悼逝者,人們起初在埋好的黃土上面插上木板,做以記號,後來漸漸衍生出了墓碑。人們會在墓碑上刻上逝者出生和死亡時間,死者的姓名,生平經歷。

由於信仰鬼神,人們也認為有陰間,閻王爺的存在,進而演化出許多鬼神小說。

封建迷信的人們希望死者死後在陰間有個安適的住所,他們給死者沐浴更衣後,買來棺材挖掘墓地,並隨葬大量的物品,如錢財衣物食物等,這些都是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的更好的情感寄託。

我國祖輩世代耕田,是這些土地養育了後代。古人認為人離世後是有靈魂的,要讓這些靈魂得到撫慰,就把他們安葬在熟悉親切的土地中,那麼他們也就不會出來作亂了。所謂入土為安,便是如此。

土葬

土葬也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繁盛。越是富貴的人家,墓地越大,陪葬品越多,封建貴族們往往在年輕時候就找好風水寶地,開始掘墓,土葬能夠長久保存並體現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

土葬改為火葬

近現代我國發展速度變快,為了解決工業汙染和人口增長問題,國家需要更多的土地建立林木和房子,以創建更美好的家園。

土葬一則耗費人力二則佔用空間,山坡上面的墳頭導致農民耕地越來越少,能播種的土地面積變小,人民溫飽問題就無法解決。

土葬葬禮繁瑣冗長,人們往往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為逝者辦葬禮,時間長,禮節多。而這樣一場葬禮需要注意的細節也很多,如果沒有處理得當,封建迷信的人們會認為自己驚擾到了逝者安息,往往一場葬禮下來弄得人們心神不安。

土葬

我國科學進步的同時,對環境保護也就越來越重視,他們研究了土葬附近的泥土後得出結論:土葬後屍體被泥土中的菌類分解,屍體本身帶有的病毒和病菌會汙染旁邊的土地,導致泥土中微生物死亡,土地變為廢土,無法再供人們種植利用。

土葬還需為死者打造棺材,我國工業發展速度變快,環境汙染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種植更多的樹木,增加城市綠化面積。而棺材所需木料往往需要很多木材,大量砍伐樹木,與保護環境相悖。

很顯然,土葬制度與現今社會完全不貼切,於是人們將這一制度改為了火葬。

與傳統土葬相比,火葬不需要佔用大量的空間土地,人們可以用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逝者死後遺體被火焚燒,裝入骨灰盒中,不會像土葬那樣產生病菌汙染土地。火葬雖也需木材建造骨灰盒,但與土葬的棺材相比,骨灰盒製作耗費木材量大大減少。

火葬

基於對保護環境的考慮,國家頒布了由土葬變更為火葬的喪葬制度,並加大力度推行,但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反對火葬的理由

某些地區人民仍舊保留傳統思想認為火化遺體是對死者的極大不尊重,死者在死後得不到安息。《周記》中寫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可見中國人對黃土有著濃厚的感情,人民崇尚黃色為富貴之色,歷代皇帝所用器具所穿衣物也均以黃金製作,而土是黃色的,逝者土葬,便是祈求逝者來世富貴平安之意。

而火葬又真的節約土地嗎?其實不然,火葬場的佔地面積往往很大,才能修建墓地,放置骨灰盒。

對於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如果實行火葬,就需要把死者遺體運到火葬場,在交通運輸不便的情況下,要耗費人力和時間,昂貴的火葬費用也讓這些偏遠地區的人們承擔不起。

而在國家大力推行火葬之時,火葬行業也漸漸浮現。一些黑心商家增加了許多葬禮儀式,費用也就跟著增加了,在這樣的暴利壟斷之下,火葬費用逐漸上升。且火葬過程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菸灰,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北大教授認為,火葬失去了土葬的文化禮儀傳承,火葬儀式簡化,守孝時間短,人們對逝者的追念不夠深切。他還認為殯葬制度的簡化,是一種拋棄傳統文化的體現,而喪葬文化應當代代流傳,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

結語

火葬與土葬制度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都各有利弊。但火葬並不意味著我們對逝者的追思不夠深切,人逝世之後最怕被世人遺忘,記得逝者的音容笑貌,比任何禮節都重要,這些禮節,並不能真正意義上讓世人牢記逝者。

火葬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凝聚力,使國人緊密相連,為之自豪。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根據時代背景來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繼續傳承某種文化,並不意味著人們就要把它遺忘,而是它不貼合時代的進步發展。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作「垃圾」焚燒
    對於到底是火葬還是土葬好,有專家認為火葬好,自然也就有尊重傳統土葬的學者,比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他就曾說過,土葬與火葬相比,他更偏向於土葬。土葬有完整的禮儀,表示著對已逝之人的尊重。而火葬將人當成"垃圾"火化,違背我國重視禮儀的觀念。對此吳飛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 土葬與火葬,孰優孰劣呢?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只需要用一個小小的骨灰盒裝起來即可,在墓園當中,佔地面積也才不過區區一個平方米,佔地面積小,方便打理,還方便統一管理,可以說火葬對於政府來說再方便不過了。火葬是方便了政府管理,但是火葬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是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心理與文化上的問題。有一位北大教授就對火葬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是誰呢?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北大教授稱火葬不科學,建議儘快廢除恢復土葬,可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中國人一直有入土為安的思想,所以很多老人都無法接受火葬,至今為止,只有個別地區,依舊實行土葬。 土葬被取消的原因很簡單,太過耗費土地資源,相比較而言,火葬的優勢則很大,近幾年,還有人提出了冰葬,這種葬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
  • 北大教授稱火葬不科學,建議儘快廢除恢復土葬,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喪葬祭祀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民間喪事的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等等。在不同的地區,喪葬禮儀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有些地方甚至相鄰的兩個村子,喪葬規矩都有所不同,當然大體上還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首先是觀念上不能認可,無法邁出這一步,尤其一些農村老人他們害怕火葬,擔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都會事先告知子女千萬不要把自己火葬,大家看到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吧,其中裡面就講訴土葬與火葬的矛盾。 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土葬該被廢除麼
    ,但是前段時間,北大的吳飛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要知道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國人花了近半個世紀才接受火葬,如今又建議改回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土葬起源於原始社會,距今數千年的半坡文明,夏朝以及商殷都是採用的土葬,而漢族的土葬更是有幾千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少數民族也存在著「天葬」和「水葬」等形式,但是土葬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1911年辛亥革命在我國興起,為了改變國人的封建思想,革命黨人在各個領域都發起革新,其中就包括喪葬形式,他們認為土葬很大程度上汙染了土壤資源,而且容易滋生神鬼思想,應當被摒棄,但是卻遭到了民眾的抵抗,因為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喪葬勢改革,土葬被取代?北大專家: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按照專家的說法,火葬取代土葬是勢在必行,且具備如下幾點優勢: 與土葬相比,火葬不佔用耕地,不破壞與浪費資源; 與土葬相比,火葬不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不阻撓農業經濟騰飛; 與土葬相比,火葬環保、綠色,且省時省力。
  • 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我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時常看到各種深入到骨髓裡的禮儀文化,在這些文化裡,尤以「吉兇軍賓嘉」無禮最為看重。而在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嘉兇」二禮,所謂嘉禮,就是婚宴喜慶典禮,而兇禮,則是喪葬弔唁等禮節。
  • 土葬火葬到底誰好?專家、教授不要爭論了,聽聽農村人是咋說的吧
    土葬一直都是老祖先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葬人方式,雖說它沒有什麼明顯的優點,但卻構成了農村文化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有部分現代專家提出,土葬會汙染環境、侵佔土地,於是乎,這一傳承上千年的農村文化就此打住,逐漸轉向到火葬形式。
  • 「人去世以後,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大家怎麼看?
    看到一則新聞,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那麼到底是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呢?有句俗話入土為安,如果可以自然是土葬比較好,但是目前正在改革,以後勢必會實行火葬,這個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我們個人無法去改變,只能夠遵從相關制度來走。目前我國城市都在推行火葬,他們必須要走火葬的道路,這個也是硬性要求,那麼火葬真的比土葬好環保嗎?
  • 土葬文化:火化以後,再去土葬,是資源的節省還是浪費?
    ,這是傳承了幾百年的習俗。 實質上,我國的土葬文化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比如半坡文明。這種土葬文化傳承了幾千年之久。意思就是在古人看來,人死後的身體要埋在地下,靈魂才可以歸天。可見古代人對這種葬禮文化的重視。從秦朝到唐朝,這種土葬文化不僅在百姓之間,在皇宮貴族也是極為盛行。 從諸多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出,那麼掃墓賊挖開墓地以後,看到好多的陪葬品,如果不是土葬,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寶物,而且古代那些皇宮貴族的人,棺槨都是選擇石棺。可見其奢華程度。
  • 農村到底該不該廢除土葬?而全面實行火葬?
    喪葬方式改革,由土葬改為火葬,是基於人口發展速度加快,土地資源有限,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嚴重而考慮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土葬和火葬相比,究竟誰更好,無論現實中,還是網絡上,都一直爭論不休。從節約土地上講:——土葬看起來在三五十年內佔用土地面積較多,但年久之後自然就變成平地了;——土葬一般都葬在山坡上或樹林中,對土地資源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現實中人們上墳,無非是上三代五代,百年以上的墳頭,很少能夠見到。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農村土葬改火葬節約土地?農民反駁提出疑問,讓專家無言以對
    正所謂"入土為安"這就是緬懷親人的一種方式,自古以來,大家都會採用埋葬的方式讓這些亡去的人一路走好。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葬法上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變,再加上國家這些年大力提倡火葬,這就導致"火葬"一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起,這一方式剛開始推行的時候並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尤其是在城市裡因為人口比較密集並且土地資源也很少,所以用火葬大家都很能理解。
  • 民間——土葬與火葬守靈
    守靈階段就是過世之人,男丁守靈,如子孫眾多(一般古代沒有計劃生育,人比較多)長子守靈嫡孫陪靈,次子待客,老三會和知客(風水先生)去墓地,堪輿吉穴。計劃下葬出殯等後續事宜。民間有人過世,只要人性不太臭,那左鄰右舍都會幫忙,過世之人穿戴壽衣置於堂屋,一床新被褥,口含金錢,(遇人說人話,遇鬼吐金花)要是當官的,文官握筆武官握劍。黃布一蓋,等弔唁賓客,瞻仰遺容。案頭五穀,長明燈,燈不能滅,滅必起靈下葬,各種鏡子皆用白布蒙住,或者轉身。
  • 民國精英說:中國人喜歡土葬,是沒文化的表現!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不管你是富商大賈,還是貧窮百姓,最終都要變成一抔黃土。古人在對待死亡上極為慎重,喪禮也是古禮中相當重要的禮儀。有人可能會說,古人搞得太繁瑣,既費錢,又費力。從方式上來說,佛教傳入後火葬也很流行,但整體上還是以土葬為主流。近代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輿論開始推崇火葬,並因此引發了一些爭論。早在1874年,《申報》就報導了西方火葬,對西方所謂的火化,輿論認為與印度等地因為本地文化風俗原因採取的火化並無任何不同。
  • 國家倡導火葬,為什麼農村人還要土葬,這4個原因你看對嗎?
    千年傳統一朝難改,這4個原因,讓農村人寧願罰款也要土葬!土葬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在農村,人們始終遵循著「入土為安」的傳統,假如家裡有人去世,生者都會選擇將其土葬。為了改變這個現象,國家在1997年頒布相關文件,開始全面實施火葬。如今在城市裡火葬已經很普遍了。不過在農村,依舊有很多老人不願意接受火葬,於是有的人不吹鑼打鼓免得驚動幹部,甚至還會趁著入夜偷偷下葬。如此大費周章,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老人一定要選擇土葬呢?第一,在很多老人的眼裡,人在去世後一定要留個「全屍」,如果火葬可能會因為各種外界因素導致骨灰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