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入土為安即「土葬」,而且因為土葬,地下世界的說法便出現了,「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對喪事的一種看法,《周禮》中也是表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並且認為厚葬才是孝順。
因為厚葬的緣故,發展至今,古墓的發掘工作是重要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中,火種是非常重要的,掌管火種的人往往在群體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若是從這方面去考量,在遠古時期,能夠享受火葬的人物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物。
另外在《墨子·節葬下》中記載道:「秦之西有義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而焚之,燻上謂登遐,然後成為孝子。」
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並且蓬勃發展,佛教之中,高僧圓寂實施的就是火葬,發展至宋朝年間,火葬這一葬法的盛行到達了一個高度,並且使得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來,率多火葬,甚愆典禮,自今宜禁之。」不過火葬仍是十分流行。
後來理學興盛,又經過元朝一朝,火葬逐漸衰落,元朝甚至規定漢人去世後要土葬,《大清律》更是規定:「若私自火葬或水葬父母,按殺人罪論死刑。」
也就是火葬與土葬是齊驅並行的,但因為當局者對喪事的幹涉,反對火葬,因此眾人皆知土葬在古時盛行,少有人知火葬也曾流行過。
吳飛於河北肅寧出生在1973年,23歲時獲得了北大社會學學士,3年後獲得北大哲學碩士,2005年拿到了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師從凱博文教授,學成歸國後進入母校北大教學,現為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督教思想、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
基督教偏向於土葬,對火葬比較反對,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死者的身體是接受聖物的工具,是莊嚴神聖的,並且覺得進行火葬等於否定了身體的復活。
近年來,吳飛教授也是呼籲恢復土葬,表示「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事實上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火葬,也不曾認為火葬是把屍體當垃圾燒。
在這個世界上,生與死都是平常的事情,但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對於死亡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人追求長生,有人重視人格、精神……並且自古以來葬式也不止土葬和火葬兩種,還有海葬、水葬、天葬。
筆者認為人終有一生,火葬是現下最好的一種葬式,既不會佔用土地資源,也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要知道防腐液裡的汞、砷和甲醛都會汙染地下水,靈柩本身也是一種已知汙染來源等,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