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2021-01-13 網易

  引言: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念裡,人死後只是肉體腐爛,而精神卻永不覆滅。為了逝者能夠庇佑後世子孫,古人便有意識地創造可供死者居住的墓穴,將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或是喜愛的物品擱置在墓穴裡,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墓葬文化。

  

  墓葬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根據逝者生前的意願或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做出選擇。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然火葬費用高昂,許多偏遠地區的家庭承受不起,紛紛倡導恢復土葬。與此同時,北大哲學系吳飛教授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沒有任何人文符號。」此觀點是否有道理呢?

  

  一、土葬文化的意義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摘自《論語》。由此可知,古人特別重視墓葬文化,甚至認為喪禮是對雙親孝道的進一步延續。因此,古人向來看重墓地的選擇,通常會結合風水、五行等因素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安葬死者。

  「墳墓」即人死後被埋葬的地方,在地表築土為墳,往地底挖穴為墓。在吳飛教授看來,「墳」這個字設計得特別有意義,左邊是個「土」字,象徵著墓地上堆砌成的小土包;右邊是個「文」字,表示墳頭墓碑上雕刻著的死者的基本信息與生平。

  簡簡單單一個字便將墓葬文化的精髓凝聚起來,具有濃厚的文化與紀念意義。中國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種將人類的靈感與情懷聯結與延續的文化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逝去後,並不代表此人身上所有的現實社會關係都一併解除。

  

  死者的至親及朋友仍舊希望通過另一個種方式與形態與死者進行永恆的交流與感應,彌補因為肉體的別離而帶來的遺憾。同時,生者也希望迅速從失去至親的傷痛中解脫出來,展開新的生活。基於這種主觀的希望與期盼,墓葬文化應運而生。

  祀奉先人的行為常常與風水制度相結合,生者的初衷在於讓先人之靈「入土為安」,願先人不因後人的不思進取或是貧窮困苦而受到百般折磨,更不會受到其他惡靈的欺侮與傷害。

  此外,生者亦希望先人的遺骨能與土地形成良好的感應,助後人在仕途、生活上愈加順暢、安樂,也可告慰先人在天之靈。對於中國人來說,先人與子孫後代的生命是一脈相承的,風水習慣更是為二者的發展共謀利益。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先人主動在生前購置墓地,希望將自己的屍身埋葬在風水好且利於後人的地方。在先人看來,倘若子孫後代因此興旺發達,則自己也能從中獲益,贏來身前身後名。而在古代社會,如若後人獲得功名利祿,則可以給祖先追封誥命等。

  總的來說,墓葬文化是一種虔誠的信仰,對逝者與生者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其在中華文化裡也佔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因此,在吳飛教授的觀念裡,「墳墓」是聯結先人與後人心靈的橋梁,而土葬更是不可缺少的儀式感,如若摒棄土葬,而一味推崇火葬,總有一天,人們將徹底忘記傳統文化。

  二、火葬更消耗資源

  在傳統的思想觀念裡,土葬是最好的喪葬方式,不僅死者能得到安息,生者亦覺心安。然而,越來越多專家指出:「土葬存在諸多弊端,它不但會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

  

  此外,人們在將棺材掩埋之前會特地在其表面塗上防腐液,然而這種液體恰恰會汙染土地與水源。」對此,國內專家紛紛建議徹底廢除土葬,倡導全國範圍內實行火葬。然而,土葬在農村屢禁不止,沒有接受先進教育的農民對火葬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

  為了全面推廣火葬,專家四處宣傳火葬的好處,國家更是為貧困戶提供1000元火葬的補助,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不過,在吳飛教授看來,相比於火葬,土葬更加耗費財力與土地資源。因為火葬採用大理石墓,而大理石的風化速度特別慢,對環境會造成一定的損害。

  且大理石墳並不會像土墳一般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平掉,反而會加重土地問題。此外,火葬特別浪費人力、財力與物力。其中,焚燒屍體的柴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每火化一個人,就得消耗十至十五公斤的柴油,並耗費25度左右的電能。

  

  且從事殯儀服務業的人員數量龐大,國家支付給從業人員的工資更是一筆巨款。再加上農村地區的老人對土葬還是保留著一股執念,儘管他們妥協了將死者的屍體火化,但他們還是會為死者的骨灰尋找一片墓地,將骨灰盒放置棺材裡,完成土葬流程。

  三、火葬缺乏人文關懷

  這樣一來,「火葬後再土葬」不但增加喪葬成本,還造成了資源浪費。吳飛教授還提出了一種較為新穎形象的觀點:「殯葬機構就像一個大型的屍體處理站,每天走程序一般處理死人,將死者當垃圾一般處理掉。從前還叫殯儀館,現在活脫脫一個火葬場。」

  現代社會盛行一種普遍現象,即對生者重視而對死者不重視。而許多社會學專家也只注重研究對生者的人文關懷,卻忽視了死者也需要人文關懷。目前,諸多殯葬禮儀與過程中都缺乏了對逝者的尊重以及人性關懷。

  

  尤其是遭遇意外災難而死的受害者常常集中在殯儀館火葬,受害者家屬往往見不到親人最後一面。這種強行且匆忙的火化有悖人情,既是對死者的不尊重與不負責,也是對受害者家屬人格與尊嚴的侵害。常言道:"死生亦大矣"。

  不論是自然死亡或是非自然死亡,我們都應該對已逝去的生命懷有敬畏之心,體諒死者家屬的悲痛與無奈。應支持土葬還是火葬,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吳飛教授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畢竟土葬確實暴露了諸多弊端,並不適合未來長期使用。

  然而,吳飛教授的想法是基於對逝者與生者的人文關懷以及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出發的,值得我們肯定。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對喪葬文化頗有研究,他認為:「殯葬禮儀並不是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而是表達生者與死者的精神聯繫,使逝者的精神永垂不朽,使生者的心靈有所皈依。」

  

  結語:

  因此,在喪葬禮儀上貫徹人文關懷與文化認同是必然的,而推進喪葬改革也是一種趨勢。倘若能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既尊重逝者與生者,又能節約資源、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喪葬禮儀體系,那當真是國家之大幸,也是萬民之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土葬該被廢除麼
    ,但是前段時間,北大的吳飛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要知道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國人花了近半個世紀才接受火葬,如今又建議改回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土葬起源於原始社會,距今數千年的半坡文明,夏朝以及商殷都是採用的土葬,而漢族的土葬更是有幾千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少數民族也存在著「天葬」和「水葬」等形式,但是土葬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1911年辛亥革命在我國興起,為了改變國人的封建思想,革命黨人在各個領域都發起革新,其中就包括喪葬形式,他們認為土葬很大程度上汙染了土壤資源,而且容易滋生神鬼思想,應當被摒棄,但是卻遭到了民眾的抵抗,因為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作「垃圾」焚燒
    對於到底是火葬還是土葬好,有專家認為火葬好,自然也就有尊重傳統土葬的學者,比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他就曾說過,土葬與火葬相比,他更偏向於土葬。土葬有完整的禮儀,表示著對已逝之人的尊重。而火葬將人當成"垃圾"火化,違背我國重視禮儀的觀念。對此吳飛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土葬與火葬,孰優孰劣呢?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一、從土葬到火葬土葬就是在人死之後將人的屍體埋入地下,如果追溯到遠古時期,這樣一種行為的動機,應當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我們的先祖之所以能夠在大自然當中存活並且不斷發展,靠的正是團結。數千年的發展,土葬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處理屍體的方式。中國的土葬一直到現在依然存在,人們現在不會再將有價值的物品埋入地下,誰都不願意自己的親人在死後受到別人的打擾。火葬其實在中國古代時期也有,不過很少有人使用,古代使用火葬的人多為佛教僧侶,這與他們的信仰有關,塵歸塵土歸土,人死之後還要立什麼碑,一把大火便從此了解塵緣。
  • 喪葬勢改革,土葬被取代?北大專家: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按照專家的說法,火葬取代土葬是勢在必行,且具備如下幾點優勢: 與土葬相比,火葬不佔用耕地,不破壞與浪費資源; 與土葬相比,火葬不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不阻撓農業經濟騰飛; 與土葬相比,火葬環保、綠色,且省時省力。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我國從封建社會發展至今,雖捨棄了一些繁雜瑣碎的傳統禮儀,但傳統葬禮喪事仍與古代做法一致,只是將土葬改為火葬。 人們很快接受了這個下葬制度的改變,但近期一位北大教授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國家規定將土葬改為火葬,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人逝世後將遺體火化,與火化垃圾無異!那麼這位教授所言是否在理,我國又為什麼要改變這一喪葬制度呢?
  • 北大教授稱火葬不科學,建議儘快廢除恢復土葬,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土葬被取消的原因很簡單,太過耗費土地資源,相比較而言,火葬的優勢則很大,近幾年,還有人提出了冰葬,這種葬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人口不斷的增加,火葬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墓地的價格也是越來越高,為此還有人直接買了房子專門放骨灰。北大的教授吳飛便站出來,呼籲儘快恢復土葬,那麼他為什麼會建議恢復土葬呢?
  • 北大教授稱火葬不科學,建議儘快廢除恢復土葬,可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中國人一直有入土為安的思想,所以很多老人都無法接受火葬,至今為止,只有個別地區,依舊實行土葬。 土葬被取消的原因很簡單,太過耗費土地資源,相比較而言,火葬的優勢則很大,近幾年,還有人提出了冰葬,這種葬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首先是觀念上不能認可,無法邁出這一步,尤其一些農村老人他們害怕火葬,擔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都會事先告知子女千萬不要把自己火葬,大家看到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吧,其中裡面就講訴土葬與火葬的矛盾。 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 「人去世以後,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大家怎麼看?
    看到一則新聞,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那麼到底是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呢?有句俗話入土為安,如果可以自然是土葬比較好,但是目前正在改革,以後勢必會實行火葬,這個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我們個人無法去改變,只能夠遵從相關制度來走。目前我國城市都在推行火葬,他們必須要走火葬的道路,這個也是硬性要求,那麼火葬真的比土葬好環保嗎?
  • 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而且在傳統的喪葬禮儀中,最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如何選陰宅,如何進行土葬了。雖然現在不少地方已經提倡火葬,但還是有很多持傳統意見的人對火葬並不看好,甚至引起了紛爭。第二點,老年人都比較抵制火葬,是深受傳統思維影響。而土葬至今仍在不少地區時常見到,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因此,這種火葬方式並沒幾個人同意,相反,還會有不少人私自反抗。即使上面強制執行命令,他們也會在私底下偷偷進行土葬,甚至會在夜間沒人注意的時候進行挖坑掩埋,誓將土葬進行到底。因此,目前來說,施行火葬根本無法做到讓全民認同,而且有違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推行起來可謂難度非常大。
  • 土葬火葬到底誰好?專家、教授不要爭論了,聽聽農村人是咋說的吧
    火葬真的是最好的葬人方式嗎?對此問題社會上其實一直都有爭議,前段時間更有北大一名教授站出來,倡議恢復土葬形式,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和響應,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了部分反對的聲音,輿論上呈現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兩級現象。那麼土葬和火葬,究竟誰更好呢?我認為還是先聽聽農村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吧!
  • 農村到底該不該廢除土葬?而全面實行火葬?
    喪葬方式改革,由土葬改為火葬,是基於人口發展速度加快,土地資源有限,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嚴重而考慮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土葬和火葬相比,究竟誰更好,無論現實中,還是網絡上,都一直爭論不休。——土葬幾千年了對現在的人類也沒什麼影響,火葬短短幾十年到處可見永久性墓地,浪費土地資源。
  • 農村土葬改火葬節約土地?農民反駁提出疑問,讓專家無言以對
    正所謂"入土為安"這就是緬懷親人的一種方式,自古以來,大家都會採用埋葬的方式讓這些亡去的人一路走好。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葬法上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變,再加上國家這些年大力提倡火葬,這就導致"火葬"一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起,這一方式剛開始推行的時候並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尤其是在城市裡因為人口比較密集並且土地資源也很少,所以用火葬大家都很能理解。
  •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農村如果沒有土葬自然是最好,而火葬是最為有效解決土葬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需要大力倡導,循序漸進推動農村殯葬,一刀切廢除土葬,全部施行火葬不可另外,還需要避免火化土葬的問題。
  • 民間——土葬與火葬守靈
    守靈階段就是過世之人,男丁守靈,如子孫眾多(一般古代沒有計劃生育,人比較多)長子守靈嫡孫陪靈,次子待客,老三會和知客(風水先生)去墓地,堪輿吉穴。計劃下葬出殯等後續事宜。民間有人過世,只要人性不太臭,那左鄰右舍都會幫忙,過世之人穿戴壽衣置於堂屋,一床新被褥,口含金錢,(遇人說人話,遇鬼吐金花)要是當官的,文官握筆武官握劍。黃布一蓋,等弔唁賓客,瞻仰遺容。案頭五穀,長明燈,燈不能滅,滅必起靈下葬,各種鏡子皆用白布蒙住,或者轉身。
  • 農村到底該不該廢除土葬,全部實行火葬?
    就目前來說,不論是從推行火葬的目的來說,還是從農村喪葬傳統及風俗來講,現階段在農村全部實行火葬都不太現實。土葬是人類喪葬方式的一種,在我國農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土葬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原始社會,中原地區的土葬已有數千年歷史。
  • 繼火葬與土葬之爭後,農村喪葬3大「惡習」興起,專家:荒唐至極
    土葬是古人的一種喪葬方式,一直流傳至今,到現在火葬興起,依然也有部分地區保留這種喪葬方式。而土葬與火葬曾經還展開一場爭辯,一些人認為土葬能流傳至今,一定有存在的道理,火葬是從西方傳入的,中國人認為這是對人的一種不尊重,最初的時候對這種方式並不支持,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世界趨向同化,中國人也逐漸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喪葬制度也因此改為了火葬。
  • 農村推崇火葬嚴禁土葬,專家說對農民好處多,老農卻不這麼認為
    但是現在的死人入葬與之前大不一樣了,現在大部分都是火葬,只有一些少數民族依舊使用土葬的形式,雖然現在火葬逐漸代替了傳統的土葬方式,但是這種傳統的土葬方式依舊讓很多人信奉。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說一下農村的土葬與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