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精英說:中國人喜歡土葬,是沒文化的表現!

2020-12-05 讀史品生活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不管你是富商大賈,還是貧窮百姓,最終都要變成一抔黃土。

古人在對待死亡上極為慎重,喪禮也是古禮中相當重要的禮儀。有人可能會說,古人搞得太繁瑣,既費錢,又費力。

其實,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不長,所以特別看重死亡,喪禮之所以繁雜,說到底是為了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有迷信成分,但更多屬於風俗。

從方式上來說,佛教傳入後火葬也很流行,但整體上還是以土葬為主流。近代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輿論開始推崇火葬,並因此引發了一些爭論。

早在1874年,《申報》就報導了西方火葬,對西方所謂的火化,輿論認為與印度等地因為本地文化風俗原因採取的火化並無任何不同。

隨著西方社會方式在上海的逐步擴張,火葬乃一種進步之趨勢的觀念滲入時人腦海,報刊不斷報導西方各國的火葬進展:

「歐人火葬之法,近年行之者日見其多。全歐共有火葬室八十一所。一千九百零九年火葬之數共有萬三千五百萬人,與全世界國會議員之數相等。然各國之中,以德國為最進步。」

1922年,伍廷芳死,其子按照遺囑,師西法火葬之,在社會上引發不小的爭論。

當時,很多推崇西學的人士,將傳統土葬描述為迷信,把火葬與否看做文明與野蠻分野的標尺。如謂:

吾國迷信風水主顧,往往浮厝不葬。經年累月,破棺材骸露。此不獨有礙衛生,且先人死無歸宿,亦背慎終追遠之義。舉行火葬,則迷信自破,而保留餘燼,亦不背祭掃之原旨也。

時人觀感中帶著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往往將傳統王葬貶低為迷信,認為不能徹底改革的原因,在於民眾知識程度過低:

中國教育的不普及,受教育者人數的過少,這是不可諱言的事實,因為教育程度的低下,所以—般人不但缺乏新的知識,並且他們的頭腦裡,還是被過去的迷信觀念所支配,他們相信所謂神與鬼,確信天地間有所謂的地獄與天堂,喪葬中處處包含著迷信的色彩,所們就這樣相沿得維護著。

其實,古人表達的是「慎終追遠」,並不完全屬於迷信。

還有很多人從現代衛生理念出發,認為土葬容易引發一些疾病傳播。如謂:

所葬棺木,深不到數尺,一受風吹雨打,不久就棺木暴露!腐爛!還有不葬的,和常年暴露的;那裡再去談衛生呢?他如葬地較高,山地,高崗,雨水下流,居民取作飲料,用料,那更危險!此外,如傳染病死後,也是這樣暴露,淺埋:這危險那就更不言而知了。希望政府明定喪葬形式,積板促成公墓和火葬,在實際上得一點利益,在國際上爭一點榮光。

《申報》也刊文稱:

中國人土葬的習慣,佔用土地,棺木所費不菲,富家耗費資金甚多。而窮家,則隨意停屍,甚至拋屍野外。對於這種行為,不但不衛生,而且屬於迷信的一種。

火葬不但有利衛生,亦能一掃迷信,同時還能有利民生。這種通過國家的推動改變社會風俗,不但注意火葬的衛生意義,也考慮節省止地的實利的火葬敘事,是時人宣傳火葬的「典型模板」。

雖然民國時期火葬的推行遭遇種種阻力,但仍然悄悄流行起來,而很多名人的觀點和做法也起到示範效應。

最後,來看一則當時報紙上介紹火葬的一段話,看作者如何解除中國人關於如何取骨灰的疑惑:

在未見過火葬的人,初次聽到火葬時,必然要疑惑到屍身在火化後,怎樣能夠取出純淨的屍灰來……其實,如果你一去看現代的火葬所,那你就解決了你這種疑惑。火葬所中有一所方形的高房屋,叫做焚化庭。庭的一端是許多被銅口關著的匣。來的人可以打開這樣的一個匣子的口,如果所有的匣子都未用的時候,你可以看見匣子的那頭通著一個爐龕,而一個匣子即是一個爐內的烘室。屍身放在匣室中,銅門關上,各門口都關起來,於是火化便進行。屍身並不接觸火焰,如一般人所想像那樣。在煤氣爐內,空氣熱度可高到二千八百度,這樣熱空氣,除過骨頭外,別的柔軟物件都可被焚化掉。

人們之所以恐懼新事物,一是習慣了舊事物,不願改變,一是對新事物不了解,真正了解之後,也就不會再有恐懼。最難的,是邁出去了解這一步。

運營/影子

相關焦點

  • 土葬文化:火化以後,再去土葬,是資源的節省還是浪費?
    但是意外的是,很多偏遠地區,由於這種土葬文化的束縛,很多老人並不願意去火化,或者說,火化以後,把骨灰盒再放在棺材裡土葬了,那這究竟是節約了資源還是加大了成本? 土葬的來源 土葬,是古代埋葬先人的一種方式之一,除了土葬,還有火葬、水葬、天葬等,但是土葬在我國古代最為盛行,而在土葬文化裡,還有立墓碑一說,這是對先人最大的尊重。
  • 電競與民國風碰撞 和平精英上海省賽在激情中落下帷幕
    《和平精英》自上線運營以來便得到各位玩家的喜愛,註冊量和在線量更是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和平精英》的賽事也隨之而出,從頂級的PEL職業聯賽、PEC和國際賽,到各種區域大眾賽事、高校賽事,可以說《和平精英》已經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完整的賽事體系。
  • 民國社會精英們的「向下看」:以農村為試驗田,嘗試救濟農村
    在思潮激蕩的「五四」時期,社會精英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基層的普通勞動者,社會改造這個詞語在當時相當時髦。中國人遇到水、旱、兵、匪之類的災患時會在短時間內召開村民會議,討論應對方法,共同抵制。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傳統土葬 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我國土葬最早源於北京山頂洞人時期,他們把同伴的遺體用土覆蓋,並安放在居住洞口的最深處。 與傳統土葬相比,火葬不需要佔用大量的空間土地,人們可以用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逝者死後遺體被火焚燒,裝入骨灰盒中,不會像土葬那樣產生病菌汙染土地。火葬雖也需木材建造骨灰盒,但與土葬的棺材相比,骨灰盒製作耗費木材量大大減少。
  • 「打工皇帝」胡適,「一代文豪」魯迅,民國精英大腕為何愛租房?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置地買房的傳統,但在民國時期,許多精英大腕和政府高官卻愛租房住,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買過房子。 1917年,胡適從美國留學歸來,在北京大學任教,作為海歸派的代表,當時胡適的收入就很高。26歲的胡適一參加工作,就拿本科教授的二級工資260大洋,兩個月後就提到一級280大洋。
  • 李宗翰:撞臉馬景濤,被稱為民國第一小生,如今精英律師中打醬油
    該劇的演員陣容強大,可以說伴隨著新案子的出現,就會有幾位觀眾熟悉的明星登場。有人說這一段和《我不是藥神》的故事很像,不過即使是劇版也很出彩。羅檳這個案子處理得好,認罪但希望本著生命權和善良意願的前提予以諒解。這既沒有否定司法也沒有裹挾民意,又一切以人為本。特別是他在為陸飛做無罪辯護時說的那句「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之中」,卻是很有感染力。
  • 土葬與火葬,孰優孰劣呢?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土葬早就已經在城市當中被禁止,目前農村地區也在大力推行火葬。土葬與火葬這兩種形式,孰優孰劣呢?雖然在主流價值觀看來火葬顯然是要優於土葬,但是從文化的角度上來看,恐怕還是需要爭論一番。現代社會人們對土葬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說土葬侵佔土地,同時由於農村地區的陋習,人們在土葬的時候往往會大辦特辦,給這些逝去親人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所以土葬率先在城市地區被廢除,城市裡的人被強制使用火葬。火葬之後,人只剩下了骨灰。
  • 土葬火葬到底誰好?專家、教授不要爭論了,聽聽農村人是咋說的吧
    土葬一直都是老祖先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葬人方式,雖說它沒有什麼明顯的優點,但卻構成了農村文化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有部分現代專家提出,土葬會汙染環境、侵佔土地,於是乎,這一傳承上千年的農村文化就此打住,逐漸轉向到火葬形式。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北大教授稱火葬不科學,建議儘快廢除恢復土葬,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中國有著豐富的喪葬文化,喪葬是指辦理喪事以及埋葬死者。舉行喪事,讓死者有一個歸宿,同時讓生者有一個悼念的儀式。
  • 北大教授稱火葬不科學,建議儘快廢除恢復土葬,可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雨果 中國有著豐富的喪葬文化,喪葬是指辦理喪事以及埋葬死者。舉行喪事,讓死者有一個歸宿,同時讓生者有一個悼念的儀式。 喪葬祭祀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民間喪事的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等等。
  • 農村推崇火葬嚴禁土葬,專家說對農民好處多,老農卻不這麼認為
    但是現在的死人入葬與之前大不一樣了,現在大部分都是火葬,只有一些少數民族依舊使用土葬的形式,雖然現在火葬逐漸代替了傳統的土葬方式,但是這種傳統的土葬方式依舊讓很多人信奉。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說一下農村的土葬與火葬。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
    大家一說義和團就是義和拳,好像是些沒文化的底層暴徒,其實後來慢慢地清理義和團後面的組織者,才發現主要是鄉紳,說白了就是家族祠堂的組織者們跟基督教的衝突。拳民後面坐鎮指揮的,多是當地有名望的鄉紳。「禮儀之爭」,是在教皇和皇帝這個層面展開的,基督教跟中國鄉紳階層發生的衝突,義和團的衝突,主要是在社會層面。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永兒的爸爸對永兒說:「如果有客人來,先要問他尊姓。」明天,對門的徐先生來看永兒的爸爸,永兒說:「徐先生,請問尊姓?」這是1917年版《商務國語教科書》第117課《請問尊姓》的全文。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
  • 民國造型驚豔的「旗袍女王」氣場全開的都市精英「陳數」0309生快
    她是民國造型驚豔的「旗袍女王」,也是氣場全開的都市精英。從黃依依到白流蘇,從鐵梨花到斯黛拉,實力派演員陳數塑造了太多讓觀眾印象深刻的角色。而她十數年如一日地身體力行做公益,更是鼓勵了眾多粉絲和她一起投身公益事業。祝陳數0309生日快樂。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一、土葬文化的意義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摘自《論語》。由此可知,古人特別重視墓葬文化,甚至認為喪禮是對雙親孝道的進一步延續。  簡簡單單一個字便將墓葬文化的精髓凝聚起來,具有濃厚的文化與紀念意義。中國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種將人類的靈感與情懷聯結與延續的文化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逝去後,並不代表此人身上所有的現實社會關係都一併解除。
  • 民國精英的悲慘結局,令人扼腕!
    導讀1949年許多中華民族知識份子精英因為愛國,選擇留在了中國大陸,上世紀50年代,一些留學海外學有所成的知識份子,也因為同樣的愛國情懷回到了中國大陸。遺憾的是,他們這樣的拳拳之心,遭到無情踐踏,他們許多人被殘酷迫害至死,有的不堪忍受身心摧殘與人格凌辱而自殺。
  • 別人都在說英語,只有中國人在說口音
    中國人對同胞的英語口音要求無比苛刻,又有多少人能像雷軍一樣,把網友對他口音的群嘲一笑置之。國外明星說一兩句中文,評論也是一片讚揚,但每當國內明星開始說英語了,就會有人評論口音。如果說得不是特別標準的話,彈幕馬上一邊倒。
  • 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我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時常看到各種深入到骨髓裡的禮儀文化,在這些文化裡,尤以「吉兇軍賓嘉」無禮最為看重。而在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嘉兇」二禮,所謂嘉禮,就是婚宴喜慶典禮,而兇禮,則是喪葬弔唁等禮節。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入土為安即「土葬」,而且因為土葬,地下世界的說法便出現了,「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對喪事的一種看法,《周禮》中也是表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並且認為厚葬才是孝順。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