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社會精英們的「向下看」:以農村為試驗田,嘗試救濟農村

2020-12-07 騰訊網

全文共3182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最核心的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20世紀初,中國的國門進一步打開,傳統農業大國舊有的經濟結構無法經受西方資本主義和工業化浪潮的衝擊。鴉片戰爭以來,農業和農村加速衰敗的命運仍未改變。在政治混亂、人心不定的大背景中,當時的社會精英們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鄉村危機深有反思,他們以農村為試驗田,開展了種種救濟農村的嘗試。這也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讓我們去看待百年前的社會現實與思潮湧動。

鴉片戰爭

1

開端

早在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這三次早期現代化嘗試中,一些洋務派官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就曾嘗試對傳統農業文明進行現代化變革。他們主張把引進和推廣西學放在首位,強調革除陳規陋習,發展近代新型農業。此外,包括孫中山在內的一批革命家也非常重視農民和農業現代化的作用,提出了「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

辛亥革命以後,很多滿心期待著嶄新局面即將到來的知識分子卻失望地發現,政治依然混亂,國家依舊貧弱。政客議員「搗亂行私,不成事體」,他們「賤視道德,私慾迷心」「除黨爭和縱慾外,一無所知」。十年前很多革命黨人對清廷腐敗義正詞嚴的指控,現在卻反過來落在了民國政客們的頭上。

現實讓一些滿腦子憲政藍圖、熱衷組建政黨的知識分子清醒過來。他們開始懷疑上層政治改革的有效性,並意識到僅僅更換統治階層似乎並不足以改變全局,如果不從基層組織的改變做起,不管多少次革命,中國的現狀也難以改變。

辛亥革命浮雕

類似的反思不在少數。實際上,這些批評的聲音不僅針對民國政府本身,而且也關乎擺脫清朝統治後,中國建立現代國家的道路選擇是否正確的關鍵問題。

就在人們還心懷不安和疑懼時,一戰爆發了,歐洲打得血流成河,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階級矛盾和社會動蕩。目睹了這一切的中國思想家們感到心中的理想幻滅了。一批早期的社會活動家開始把眼光投向底層社會,尋求建立基層組織的可能性。

2

農村的現狀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農業向來被視為國之命脈,農業為「本」,工商為「末」,「重本抑末」是貫穿中國古代經濟的不變主線,因重農而生的「鄉村情結」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思潮激蕩的「五四」時期,社會精英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基層的普通勞動者,社會改造這個詞語在當時相當時髦。

五四運動

當時很多人對農村有種田園牧歌式的想像,他們舉例說:中國人遇到水、旱、兵、匪之類的災患時會在短時間內召開村民會議,討論應對方法,共同抵制。農民在農忙時會互相幫助,互用勞力、農具與牲畜,有時候還會出現數村聯合扶助、防禦與集會的情況。這些都說明中國人自古就有「自治」傳統,脫離官府也能過得很好。

這種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盤散沙式的基層結構,說好聽些是自由放任,實際上是古代中央權力無法觸及底層所導致的,即所謂「皇權不下縣」。

而鄉村建設派進行鄉村教育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培養有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團結力的現代公民。他們把培養農民的現代化素質作為建設現代國家的重要前提,從而構築社會改造的基礎。

而2O世紀前半葉的中國農村是什麼樣的呢?農業生產手段落後,生產水平低下,農民生活不能溫飽,無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醫療保障,身體病弱,文化落後。尤為嚴重的是,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遭遇了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國家政治動蕩,軍閥戰亂頻繁,匪患遍地,廣大農村不斷成為內戰的戰場和土匪侵擾的對象。同時,水旱災害頻發,受災面積廣闊,受災人口眾多。雪上加霜的是,二十年代末的世界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於弱者地位的中國,由於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以出口農產品和工業原料、進口工業成品為特點,這讓本來就不堪一擊的小農經濟面臨深淵。

農村「破產」是朝野上下、社會各界的共同結論。這種破產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大量農業人口因戰亂和災荒而損失或流離失所;二是農產品滯銷、土地價格猛跌;三是農村金融枯竭,農民購買力下降,其負債比例和幅度大幅上升;三是農民離村率上升,土地拋荒現象嚴重。與經濟落後相伴而生的是文盲充斥、科學落後、衛生不良、陋習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現象。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救濟農村、改造農村逐漸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

3

風雲激蕩的實驗時期

1927年的國民革命中農會的動員能力讓人們認識到,農民這個階層一旦被發動和團結起來,有了真正代表自己的組織,其凝聚力的強大。事實證明,農民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承擔起改造自身社會環境的歷史重任。3O年代鄉村建設運動在各地逐漸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形形色色的鄉建團體不斷湧現。

他們的出發點各不相同:有的從掃盲出發,如晏陽初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有人有感於中國傳統文化存在於鄉村的道德自近代以來遭受重創,因此欲以鄉村為出發點創造新文化,如梁漱溟領導的鄒平鄉村建設運動;有人從推廣工商職業教育起始,如黃炎培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有的以政府的力量推動鄉村自治,以完成國民黨訓政時期的政治目標,如江寧自治實驗縣;有人身感土匪禍亂的切膚之痛,因此以農民自衛為出發點,如彭禹廷領導的鎮平自治等。

晏陽初

雖然他們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實踐路徑也顯然有別,然其重建鄉村社會的基本訴求卻大體相同,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廣、衛生保健、組織合作社、移風易俗、自衛保安等內容。當時常概括為「政、教、富、衛」四個方面,即眾多的鄉建流派最終匯合成有相同內涵的鄉建運動。

以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為例,在身體力行的同時,他也很注重經驗和理論的探索,形成中國式平民教育理論體系。他認為中國農村社會的病症是愚、窮、弱、私四大問題,並據此提出了文字、生計、公民、健康「四大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三大方式」等一系列理論。在民國鄉村建設運動中,以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定縣鄉村建設實驗,成績卓著,成為全國鄉建工作的榜樣。

陶行知將改造社會的視線由城市轉到了農村,在南京郊區設立了曉莊師範學校,以十餘年從事平教、鄉建工作的經驗為依據,創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為中心的生活教育論。

陶行知

而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儒家」的梁漱溟,則從中國傳統文化著手。他認為中國問題的癥結是文化的衰弱,西化道路不可能解決中國的農村和農民問題。所以要振興儒家文化,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其主要的方案是建立鄉農學校作為政教合一的機關,對農民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同時組織鄉村自衛團體維護治安,並在經濟上組織農村合作社,謀求鄉村的發達。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構想是一個政治原則、倫理原則的混合體,充滿了儒家的理想色彩。

4

理想與現實

雖然民國時期的社會精英們提出了種種設想,做出了種種嘗試,但最終他們遺憾地發現,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最核心的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即便在當時,對鄉村建設運動的評價也是截然不同的:贊同者認為它找到了改革農村的方案,代表了中國發展的希望和方向;批評者卻認為鄉村建設運動以溫和的手段從事枝節的社會改造,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

歷史已經證明了孰是孰非,七八十年後的今天,中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精準扶貧」的一系列措施悄無聲息地改造著這個國家的基層社會。回首往昔,鄉村建設運動在當時看似不切實際,但它也有積極意義。這些社會精英們看到了現代國家在進行基層制度建設時出現的各種弊端和問題,並構想了一系列的舉措加以彌補,他們把眼光投向農村社會,試圖構造新的基層組織,實現社會革命,這恰恰與那些紙醉金迷、不關心民生疾苦的上層人士們截然相反。雖然結果並未如其所願,但也為今日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多借鑑。

參考文獻: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轉向及其原因探析,王先明,《史學月刊》,2016年第1期

民國鄉村建設思想勃興之社會、文化因素探源,王欣瑞,《天府新論》,2009年第1期

民國時期鄉村建設的派分與聯合,曹天忠,《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2期

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的農村改造模式,虞和平,《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運動,徐秀麗,《安微史學》,2006年第4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北區域的災害與農村社會變動
    內容提要:本文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北區域的災害與農村社會變動的關係角度切入,從一個側面討論民國時期華北農村的社會實態。筆者以為,災害直接造成農民外流、田地荒蕪、地價暴跌和農業生產恢復能力欠缺等嚴重的經濟後果,也是華北農村社會貧困性文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 農村老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什麼意義?
    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含義,它對於現在人們的生活是否有足夠的啟示和道理呢?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最實際也是使用最久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前的說法就是自家的肥料一定要吃在自己的田裡,面不能夠丟到別人的田地裡面。
  • 她們在農村,為自己留住夢想
    在科迪華田間顧問的指導下,她嘗試使用佰靚瓏®殺蟲劑進行防治。在當年的豐收季,施仲梅和農戶們一起對比效果:唯獨自己的田裡沒有出現飛蝨。個人種植200多畝馬鈴薯的李淑芳,也在主動找方法對付莊稼病害。她所在的河北承德市圍場縣壩下,歷來是富饒的馬鈴薯產區。但2015年一場來勢迅猛的晚疫病,讓當地的種植大戶措手不及。
  • 姚祺:基督教為什麼能在中國農村發展起來?
    河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李琦指出,此次疫情在石家莊地區主要分部在農村地區,以農民感染為主,佔所有感染者70.07%。與此同時,「此次疫情蔓延系天主教會活動導致」的傳言亦在網絡不盡而走。 為此,河北省天主教愛國會與天主教石家莊教區特別公開發言澄清疫情與教會活動無關,感染者僅有1人為天主教友。此外網傳的石家莊市蒿城區公布治理地下天主教會的通知亦發生在疫情之前。
  • 12本社會學名著推薦 | 中國式的社會學紮根於中國的土壤之上
    他試驗過多少次,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然而理論一天一天的完成,工作一天一天的具體,整個實現,整個成功的時機大約也快了。——楊開道作者從北宋呂氏鄉約開始,詳細分析了明清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組織的基本形式。楊開道先生撰寫此書之際,正值民國時期自治運動高潮,但作者並未沉溺於對自治和民主精神的迷戀,而是立足鄉土社會,指出自治組織必須自動發起、自行組織,否則難免淪為舊時保甲等行政機構。
  • 在農村,很多農戶為爭奪田邊地角發生糾紛打架,他們意圖什麼?
    在農村,很多農戶為爭奪田邊地角發生糾紛打架,他們意圖什麼?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不過是過去。現在這樣的情況很少,因為大片的糧田都荒廢了,誰還會爭田邊地角?要說他們意圖什麼?不難理解。一、自古以來,農民就是搞農業的,依靠土地為生。
  • 農村一種草藥俗稱「降龍草」,長在田邊像雜草,看到記得挖回家
    農村一種草藥俗稱「降龍草」,長在田邊像雜草,看到記得挖回家對於農村的一草一木,相信很多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都不陌生,畢竟人們生活的周圍就有各種植物,所以看久了就很熟悉了。像農村很多植物,一般人看著是野草,但農村人就知道它是一種草藥。
  • 在農村,「土地歸併、一戶一田」是咋回事?有哪些好處?解答來了
    在農村,隨著人口不斷向外流失,土地也出現了閒置、種草種樹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現在農村勞動力缺失,無人種地後導致耕地閒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農村就業機會少,種地不賺錢等原因,一些村民為了方便管理,只能在耕地上種樹樹木,自己也可以放心外出務工。
  • 在農村奇怪現象:「有田種樹,有房不住」,這是怎麼回事呢?
    作為一個農村人,對於「有田種樹,有房不住」這樣的現象並不覺得奇怪。出現這樣的情況跟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沿海經濟發展吸走了農村大量勞動力記得小的時候,村裡以種植和養殖為主要的經濟來源,豐收的時候賣玉米,春節的時候賣幾頭豬,收入2000~3000元,可就是一筆不匪的收益。
  • 農村老人說明年是「甲田四分,兩人分餅,草籽十分」,是啥意思?
    聽農村的老人說,2021年是「甲田四分,兩人分餅,草籽十分」,這是什麼意思呢?明年的收成會如何呢?農村老人所說的「甲田四分,兩人分餅、草籽十分」是從《灶馬頭》這本書中而來。在古代人們用幹支紀日法來記錄日期,甲田中的甲對應的是甲日,兩人分餅中的餅對應的是丙日,草籽十分中的籽對應的是子日。
  • 現在農村30歲上下的「光棍」很多,已成社會現象,你怎麼看?
    題:農村30歲上下的「光棍」很多,已成社會現象,這也不能一偏蓋全說是社會現象,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30歲上下的未婚「光棍」背後都有其個人原因,因為任何一個有眼光的女人決不會看上家風不好,生活習慣糜爛,好吃懶做,無上進心、負能量爆棚的男人,作為一個資深的農村三農觀察員,一直在農村生活,憑藉我們村及村周圍的實際情況給大家說下我的看法
  • 社會網絡保障農村留守老人情感健康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湧向城市,造成了農村留守老年人問題。根據2019年有關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7.9%。按照國際衡量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國早在1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 農村題材文藝作品,農民豈能僅當「綠葉」
    受益於脫貧攻堅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宣傳的大環境,今明兩年,農村題材作品將在螢屏中佔有重要位置。  雖然農村題材電視劇數量大大增加,但仔細一看,很多作品的主角並非農民。以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為例,有的講述退役軍人回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有的謳歌扶貧幹部紮根基層一心為民,還有的反映大學生村官在偏遠山村的傾情奉獻,本應是農村劇主角的農民朋友反而成了襯託「紅花」的「綠葉」。
  • 李中清康文林:中國農村傳統社會的延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的時代,是人類歷史上最熱切地致力於社會和經濟平等的時代之一。通過1950年代的土地革命,1960年代後期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其他各種運動,1949年以前的社會經濟體制似乎已經被清除甚至向相反方向發展。在新社會中,1949年以前主導社會的精英階層的權勢被剝奪了,通過確定成分和其他一系列甄別措施,他們被轉變成為一個新的下層階級。
  • 農村人說的「窮單身富寡婦,寡婦有田無人耕」是什麼意思?
    俗語作為農村一種獨特的文化,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蘊含著很深的道理。農村的俗語是農村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經驗的總結。農村人把一些生活經驗總結出一句句的俗語流傳下來。農村俗語包含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經驗的,當然也有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 老人們為什麼說:「肥水不流外人田」?長輩們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文/玉濁清老人們為什麼說:「肥水不流外人田」?長輩們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我們在農村生活的過程當中,最常聽到的一些話語就是話俗裡不俗的民間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有些迷信,但是仔細分析後,卻不乏有著深刻的道理!
  • 感受農村廣闊天地,學生們鏡頭裡的...
    日前,松江一中的學生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了跨學科社會實踐課程《走向希望的田野》。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學習了些什麼吧~通過田野調查,學生們發現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和特色;通過體驗傳統技藝「搓草繩」,學生們在收穫快樂的同時增進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了解;走在田間地頭,學生以中英文分別朗誦「在希望的田野上」,品讀社會之變遷,思索當下與未來。
  • 重點高校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對農村人是壞消息嗎?恰恰相反
    最近教育的問題又被不少人拿出來說了,網友說自己是清華某班的,班裡就自己一個農村生源,某重點大學的教授也說,自己帶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而關於教育最集中的問題是,家長抱怨要輔導,孩子抱怨作業多,老師抱怨不敢管,社會抱怨不公平。
  • 滄桑巨變,南京農村走向富強美
    本報記者 馮芃攝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旺,農民富則國強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舊中國廣大農民過著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糧的生活。王文雲介紹,解放初期,經過農村土地改革,章村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大部分人過上勉強能吃飽的日子。1958年,當地成立人民公社,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政府發肥料、組織生產、進行技術指導,糧食產量顯著提升,農民不僅能吃飽,還有一定收入。「但是直到改革開放前,章村農民還沒有徹底擺脫貧困。」王文雲說。
  • 為什麼民國時期基督教在中國社會中傳播異常迅速?
    全國面積中有3/4被基督教會認為責任地,七省全部為責任地……全國五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除十八個城市外,均有基督教宣教事業」。中國信徒人數也大為增加,1920年與1907年相比,信徒人數增加了105%,醫院裡中國副手增加了492%,約為外國醫生人數增長的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