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祺:基督教為什麼能在中國農村發展起來?

2021-01-21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姚祺】

近日,新冠疫情在河北省境內復燃。河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李琦指出,此次疫情在石家莊地區主要分部在農村地區,以農民感染為主,佔所有感染者70.07%。與此同時,「此次疫情蔓延系天主教會活動導致」的傳言亦在網絡不盡而走。

為此,河北省天主教愛國會與天主教石家莊教區特別公開發言澄清疫情與教會活動無關,感染者僅有1人為天主教友。此外網傳的石家莊市蒿城區公布治理地下天主教會的通知亦發生在疫情之前。

顯然,基督宗教與此次疫情傳播並無直接關係。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督宗教在中國農村確實存在一定影響。為什麼擁有本土信仰傳統的中國農村,會成為基督宗教的發展土壤呢?

基督宗教紮根農村早已有之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對國內基督宗教的第一印象似乎是坐落在各大城市內漂亮的大教堂。但其實,中國基督宗教——無論是基督新教還是天主教——信仰人口的主力還在農村。2010年公布的《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基督徒總數的80%分部在農村。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中國社會綜合調查」的統計,基督宗教信眾中擁有農村戶口的比例分別為64.3%。若加上曾經擁有農村戶口的人數,則比例更高。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農村一直是基督宗教傳播的重要方向。天主教會明末即正式傳入中國,此間經歷康乾時期因為「禮儀之爭」有所中斷,後著《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的籤訂後重新開放。

當時傳教士即發現相比城市,農村才是中國社會之主體,遂有不少傳教士進入農村,不僅興建教堂,更購置田產後以低價租給佃戶種植,以吸引更多農民信教,逐漸形成教友村落。這也導致了中國各地都存在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村,有些至今仍然存在。

進入20世紀,教會從庚子之亂後快速復興,信眾人數從1900年的74萬快速增加到1920年的256萬人,其中大多數依舊來自農村。

新教進入中國較晚,要到鴉片戰爭以後才有傳教士正式進入中國大陸。而農村傳教則是20世紀以後方才興起。1907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園藝學專業的傳教士高魯甫(George Groff)來華進行農業傳教。到1930年代,根據當時金陵神學院鄉村教會專家畢範宇的說法,當時全國15000多間教會堂點中三分之二在鄉村地區。此時新教已經成為當時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持續到1950年方才停止。

民國時期的農村基督新教傳教士與信眾(資料圖)

當代基督宗教在中國農村的發展根源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實,基督宗教在中國也迎來了復興。農村教會在新時期再次成為了教會發展的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建國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城鄉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明顯。農村人口收入普遍不高,社會保障水平低下,導致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機會和患病後獲得足夠的醫療資源的機會都偏低。不少關於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教會的研究都指出,中國農村教會信徒構成有「三多一少」的特點,即老人多、婦女多、病人多、受過教育的人少。這些人群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都極易陷入匱乏狀態,而教會某種程度上則能緩解這種匱乏,因而迅速發展壯大。

不少教會能夠對農村孤寡老人和病人提供一定的經濟救濟,生活上的照料,提供了一個與人群接觸免於孤獨的場所,自然也提供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有些教會還會特別強調「醫治」能力,因此吸引了一些身患重病無法治療的病患信徒。然而,這也導致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農村教會容易滋生狂熱、反智現象,甚至出現邪教。

此外,基督教得以在中國農村復興,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農村「信仰生態失衡」。在傳統中國,鄉村社會本是傳統信仰和價值體系的中心。無論是儒家宗族體系還是民間宗教的鬼神信仰體系,在農村都是延續的最為完整。然而清末開始的社會變革,使得農村士紳宗族結構鬆動。建國後的劇烈政治運動,也對這些傳統信仰體系的根基產生動搖。改革開放後,重新獲得合法活動資格的基督宗教得以迅速填補這種「信仰真空」,在農村信仰生態系統中茁壯成長。

1990年代的農村天主教聚會(資料圖)

第三,天主教教友村得以長期保存,得益於近百年來天主教尤為注意信仰的本土化。儘管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對中國傳統禮俗採用了寬容策略,康乾時期的「禮儀之爭」導火索,就是當時耶穌會以外的傳教修會堅持中國信徒不得參與傳統的祭祖和祭孔禮俗,並要求羅馬教廷正式頒布了禁令,激起了清廷與民間的一致反感。

有鑑於此,清末重回中國的天主教會重拾靈活方式,允許中國信徒參與傳統禮俗。1939年,教廷傳信部頒布《中國禮儀敕令》(Plane compertumest),正式規定允許中國信徒以敬禮方式參與祭孔和祭祖的典禮。

在擺脫了這一限制後,天主教會發現自身的尊卑有序、強調大家族觀念等等價值,與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宗族結構尤為匹配,宗族中的家長耆老能夠在教會中扮演相應角色。這也是中國的天主教村落得以經歷百多年而存留的重要原因。

最後,農村行政資源的稀缺,客觀上導致了體制外基督宗教的蔓延。1950年代,我國就建立起了一套以黨的統戰部和國家宗教管理部門聯合宗教內部的愛國宗教團體共同實施的宗教管理體系。這套體系在政治運動中一度停擺,在改革開放後很快又恢復運作。

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人員和財力的匱乏,專職的宗教管理部門即使存在,人手相較於廣大的農村信教群體而言也遠遠不夠,導致基層未納入管理體系的宗教團體層出不窮。雖然有些地方會不定期開展專項整治。但隨著行動結束,人員解散,很快這些團體又會重新出現。基督新教三自愛國體系外的所謂「五大傳教團隊」,即來自方城、唐河、穎上、利辛,以及溫州的跨省傳教團隊,均來自農村地區;天主教會內未建立愛國會的地下團體在浙江、福建、河北等地一度大規模存在,都是這一原因下產生的後果。

積極引導,依法管理

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保護的一項公民權利,農村的教會和發展也是適應當代農村社會現實的一種客觀現象。要解決農村教會所引發的一系列亂象,歸根到底應當做好積極引導和依法管理的工作。

其一,應當允許甚至鼓勵具有積極意義的中國農村傳統信仰價值的復興。通過重新發掘整理傳統中國農村文化中敬老、愛幼、守序等價值,允許農村以祭祖、社戲、拜神等形式表達這些價值,使得基督宗教在正常的「信仰生態環境」中於本土信仰體系有序競爭,從而反過來「倒逼」基督宗教主動放棄一些有違農村傳統價值的行為和現象。筆者在走訪浙江和福建等地農村時發現,隨著農村宗廟祠堂與一些地方傳統宮廟的重建,回到傳統信仰的農民信眾不在少數,相應基督宗教的信眾人數有所下降。

其二,深化農村宗教管理工作。隨著新的《宗教事務條例》和《宗教團體管理辦法》在2017年和2020年相繼頒布,新的宗教管理體系正式建立,網格化的管理模式正在全國各地鋪開。在廣大農村地區,宗教管理網格化將以「鄉、村、組」三級形式開展,改變過去單一的管理主體形式,形成統戰委員、統戰幹事、村級民宗幹部和宗教場所負責人共同參與的宗教管理團隊。

有的地區還組織其他鄉村幹部,共同組成鄉村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和宗教場所突發事件領導小組,各村設置民族宗教聯絡員、民族宗教場所安全檢察員和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員,極大發揮基層政權在宗教管理上的能動性,改變過去由於人員和資源不足導致的管理不足的困境。

河北省獻縣縣城東張莊村天主堂(資料圖)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最為歷史悠久的社會現象之一,在中國社會同樣具有悠久歷史。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宗教也將繼續存在於中國社會。確保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護合法宗教活動,引導宗教信仰中的積極因素與中華傳統優秀價值相適應,使廣大宗教信眾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積極貢獻者,應當成為我國所有宗教未來發展最大的願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地下基督教在南方農村的發展
    對於左村的大部分村民來說,他們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他們更不明白為什麼村莊中會有兩種地下基督教。至於這兩教是否真能治病,大部分村民都心存疑慮。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村民他們更習慣於燒香、敬齋飯,更熱衷於到神樹下拜村神,去神公壇燒香敬菩薩。  然而,即使村莊秩序如此良好、村莊的傳統信仰如此發達,左村也未能完全抵檔住地下基督教會的入侵。
  • 為什麼民國時期基督教在中國社會中傳播異常迅速?
    新教勢力在華發展極快,1881—1900年「差會總堂增加了將近三倍,平均每年增加十八處」。教會勢力的這種發展引起了中國人的強烈反彈,義和團運動發生的原因雖然複雜多樣,教會勢力的擴充是一重要原因當是不爭事實。
  • 【理論研究】農村合作金融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農村合作金融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馬雲的外灘演講一時間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作為這次輿論場的副產品,有關螞蟻金服等機構涉農商業金融產品是否真正惠農的話題,也被進行了廣泛討論。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
    我講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今天聽了這麼多關於柏格理的講話,我也談一點對柏格理的看法;第二,我再講一下,為什麼基督教進入中國以後,會碰到這麼大的衝突?甚至在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還興起了一場「非基運動」。我們知道,整個中國的近現代教育、醫療事業的興起,跟傳教士、跟這些信仰行動者密切相關。傳教士做了這麼多好事,但是,為什麼傳教士或者說基督教進入中國,卻持續不斷地遭遇巨大的衝突呢?利瑪竇入華以來400多年,因基督教引發的衝突事件不少,我在此只分析三次標誌性事件。第一次衝突事件是羅馬教廷和康熙的衝突,就是17-18世紀初葉的「禮儀之爭」。
  • 基督教在中國為什麼很難生存?兩百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證明了
    可以說,他們這無疑是在向中國皇帝承諾,基督教就是皇權的擁護者和支持者。 不過,即便傳教士們做好了一系列將基督教推廣到中國的準備,想要讓基督教獲得皇家的支持還是相當困難的。 康熙在剛登基時,還沒能主政。輔佐玄燁的是四大輔政大臣:鰲拜、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
  • 韓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為什麼現在會成為基督教國家?
    韓國是一個東亞國家,並且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位於儒家文化圈。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韓國的第一大宗教是基督教,為什麼基督教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宗教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韓國的宗教史。
  • 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
    寫在前面: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信徒數量是最少的,只有5.5億人,並且大多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地區。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達到了25億人,是佛教的四五倍。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獨立國協國家,最近幾十年,基督教在非洲和亞洲地區的發展也很迅速。
  • 他在基督教反異端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對基督教的發展很有貢獻
    公元2世紀到4世紀左右,羅馬教會的神學家往往集中於在理論上駁倒異端,使其與正統派區別開來,不得不說,這種論戰既為神學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貢獻,對於西方哲學的發展,也大有好處,缺點就在於,這不是普通人可以輕易弄得懂的,甚至還會造成思維上的混亂。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觀點二:基督教能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隨著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多神的信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而國家的日漸衰落,這時候的人們精神變得空虛難耐,思想也得不到應有填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了去乞求神諭,寧願放棄勞作也在所不惜,這就意味著,希臘羅馬的信仰,已經逐漸被社會淘汰了,可以用和平法傳播的基督教
  • 中共中央關於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
    全國天主教教士(依靠宗教為生的神父、修女、修士等)中,外國人幾佔半數(一萬二千人中佔五千五百人),基督教教士中外國人佔百分之十七(一萬人中佔一千七百人)。根據解放前的統計,中國天,主教徒約三百萬人,百分之八十左右在農村。基督教徒七十萬人,百分之七十左右在農村。農村中的教徒,絕大多數是貧苦農民。城市中的教徒,絕大多數是貧苦市民、工人、小販等。教徒中婦女幾及一半。其中很多人信教很深。如果不採取謹慎步驟,不但不能使廣大教徒從帝國主義影響下解放出來,而且還會使他們對我們發生極大反感和敵意,適中帝國主義之計。
  • 基督教牧者談招遠邪教信徒殺人案:望扶植正統宗教
    一般在有城市教會較好發展的地區,異端邪教往往難成氣候,而在廣袤的鄉村中,農村教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受過正規神學教育的負責人,信徒們也無法辨別其信仰和宣講是否為純正或異端。廣東的梁明牧師談到此事件時提到中國基督教目前的教制問題:在宗派分明的國家中,各個宗派有自己的教義與禮儀;「後宗派時期」的中國基督教會目前沒有統一的教義,各地教會獨自發展,但基督教兩會體制內的傳統教會有尚統一的神學教育。他還提到,五十年代之後,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至於中國基督教應當走怎樣的教制路線,基督教方面應當多一些探求。
  • 南非白人統治時期,不斷發展起來的民族解放事業增強了非洲人意識
    對大多數黑人城鎮定居者和多數農村居民而言,民族關係越來越模糊,不再是劃分其歸屬的重要的社會標準。由於大量不同民族群體進入勞動力市場,削弱了原有的民族紐帶和忠誠,非洲人漸漸地意識到他們歸屬於無產階級而不是民族的或血緣群體。在宗教信仰上,非洲人中很多人是基督教徒,至少名義上如此。
  • 基督教有著怎樣的社會發展?在早期的英國,基督教影響甚深
    我們且來看早期英國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隨著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它很少遵循直線路線: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發展出不同的信仰和教義。這一點在羅馬時代的英國和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時代最為明顯。在五個世紀裡,英國的宗教文化從一個異教徒的崇拜轉變為基督教世界的領袖。
  • 從張伯苓的歸信和社會活動看基督教青年會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基督教青年會是一個「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會服務團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至今已經有170 多年的歷史了,並且蓬勃發展於世界各地,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1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組織。基督教青年會英文全稱是「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為「Y.M.C.A.」。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我們所知道的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個地區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儘管這是一個基督教信仰時代,我們卻總能透過布滿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種很不精緻的封建制度和一種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歐洲興起:政治是分散割據的,社會幾無安全和秩序可言;通過採邑的層層分封騎士們結成了領主和附庸的關係,但基督教會卻宣稱它高於世俗權威,從而構成了教會對於世俗政府的限制;羅馬帝國的崩潰和蠻族的入侵使歐洲的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發展非常緩慢;常年的戰爭使得地方領主成為地方上的保護者和剝削者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韓國神父就職儀式至現在,哪怕是對宗教存在最抗拒的中國,基督教教堂也都修滿了大街小巷、村落小鎮。從地理格局來看,韓國處在東亞偏北,北邊是同宗的朝鮮和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西邊是對其有長遠影響力的華夏文明,而東邊是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的日本,怎麼看,韓國也不應該是一個基督新教教徒比例高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日本推動朝鮮的西化進程1873年前後,朝鮮半島上在針對是守舊還是革新一事上發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政變。
  •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蓬勃發展:古典晚期的基督教在希臘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之時,基督徒的數量佔羅馬帝國人口比例大約在10%,而且信徒主要是帝國東部各個希臘化城邦的居民。公元四世紀末,基督徒人口增長到40%,而到了五世紀末,基督教已經一躍成為社會的絕對主流宗教,信徒高達人口的90%。
  • 《中國金融》|農村合作金融的價值與發展
    作者|鄒一南「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2期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農村合作金融始終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走上了商業化道路
  • 印度和中國差不多同時起步,為什麼印度卻始終發展不起來?
    印度一直把中國當做假想敵,處處要與中國爭個高下,但我國卻好像並不在意。 印度與中國之間,向來有著不小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印度在人口、國土面積、歷史命運等方面都和中國比較接近,但為什麼會和中國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 為什麼作為經典儒教國家的韓國,到現代卻突然成一個基督教國家?
    如今的韓國,當紅的主流顯性文化並不是來自中國的孔孟之道,而是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據2005年之普查,韓國基督教徒已佔國民總數的30%以上。再考慮到此數據一向被認為保守,以及近些年皈依速度快速增長的情況,如今韓國的基督教徒,很有可能已逼近半數!也就是說,今日之韓國,完全可以視作一個基督教國家!這可能是許多國人難以想像的。畢竟韓國與基督教世界在歷史上毫無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