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基督教在中國社會中傳播異常迅速?

2021-01-13 花辰月夕102171

新教勢力在華發展極快,1881—1900年「差會總堂增加了將近三倍,平均每年增加十八處」。教會勢力的這種發展引起了中國人的強烈反彈,義和團運動發生的原因雖然複雜多樣,教會勢力的擴充是一重要原因當是不爭事實。義和團運動被鎮壓後,基督教界認為教會力量之所以不夠強大是因為差會間合作不夠,各自為戰的結果只能削弱基督教傳教力量。於是,教會之間的聯合運動開始發展起來,這種聯合進一步促進推動了基督教力量的擴張。義和團運動後20年間,「傳教事業在地理方面擴大甚快。把天主教徒和耶穌教徒合在一起計算,平均每二百人中有基督徒一人。全國面積中有3/4被基督教會認為責任地,七省全部為責任地……全國五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除十八個城市外,均有基督教宣教事業」。中國信徒人數也大為增加,1920年與1907年相比,信徒人數增加了105%,醫院裡中國副手增加了492%,約為外國醫生人數增長的9倍。

民國時期傳教士

截至20世紀20年代,來華新教差會已達到100多個,分屬英、美、法、德、加拿大、瑞典、挪威、丹麥等十多個國家,「這些新教差會在我國建立了一系列傳教機構,吸收了數十萬中國教徒,推動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廣泛傳播」。民國初年,傳教士還「深入到中國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到1919年,中國本土和滿洲的1704個縣,除106個外,都報導了新教徒的某種傳教活動」。

有數據表明,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裡面,農民基督徒的絕對數字是很大的。 最初來華的傳教士被限制在五口通商口岸,但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結束後,在不平等條約保護下,傳教士從各開放口岸迅速走到了內陸主要城市,隨後向鄉村滲透。 1877—1879年山西大饑荒給了傳教士深入農村的機會。李提摩太在賑災的過程中,獲得了山西人民的敬重。由於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因此中國基督教會的數量,鄉村遠多於城市。截至20世紀30年代,全國有15000家教會、堂會及聚會所,其中約有三分之二或更多是在農村。

傳教士在農村

但是,雖然農民在基督徒中佔了較大比例,但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傳教士並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村傳教的重要意義。當時傳教士建立教會的基本辦法是,「大多差會選擇一重要的城市,以此為中心點,購買城畝,建造房屋,設立講道所,教堂,以及學校或醫院等」。然後再以城市為中心點,「推廣及各鄉村,有傳道者旅行至四周附近的鄉村,為人民講道,有信從者就為他們結合了一個團體」。

信徒

也就是說,傳教士傳教的中心點是城市,然後由城市向鄉村輻射。之所以此時沒有認識到鄉村的重要作用,劉家峰先生認為有兩點:一是城市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比偏僻鄉村利於傳教,而且城市可以輻射農村;二是傳教方法有局限,傳教士多不願意改善鄉村貧困生活而迷戀於強調直接布道的重要意義。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八冊)》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
    我講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今天聽了這麼多關於柏格理的講話,我也談一點對柏格理的看法;第二,我再講一下,為什麼基督教進入中國以後,會碰到這麼大的衝突?甚至在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還興起了一場「非基運動」。鴉片戰爭清廷被打敗後,當時的滿清王權已經對基督教進入中國傳教採取了退讓和保護的姿態,但沒想到在民間興起了屠殺教民、攻擊教會、屠殺傳教士的行動。傳教士做了這麼多好事,為什麼義和團還要去燒教堂、燒學校?為什麼要把在教會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給殺了呢?原因就是:鄉紳的權力,是圍繞著家族祠堂的祭祖和祠堂私塾的組織展開的,基督教的發展,正好衝擊了祭祖和讀書考官的鄉紳社會權力結構。
  • 民國軍閥時期"宗教兵"大行其道:馮玉祥信基督教
    民國軍閥時期"宗教兵"大行其道:馮玉祥信基督教 甚至到了民國時代,還有一些軍閥選擇宗教這種形式作為維繫集團的外殼。  馮玉祥的「基督軍」  馮玉祥受洗成為基督徒後,認為基督教教義是軍隊中精神教育的極好材料,基督教教義可以「正人心」,因此積極鼓勵士兵信仰基督教。  馮玉祥在軍中積極傳教,設教堂、聘請隨軍牧師,有時還親自登臺布道。
  • 「書摘」亦鏡|《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與陳獨秀先生...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唐曉峰、王帥 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6。博愛、犧牲、自然是基督教教義中至可寶貴的成分;但是在現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侵略之下,我們應該為什麼人犧牲?應該愛什麼人?都要有點限制才對,盲目的博愛犧牲,反來要造罪孽。」
  • 韓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為什麼現在會成為基督教國家?
    韓國是一個東亞國家,並且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位於儒家文化圈。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韓國的第一大宗教是基督教,為什麼基督教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宗教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韓國的宗教史。
  • 如果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會怎樣?
    (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二十五期)眾所周知,自從佛教傳入我國後,便開始迅速的傳播發展,不久就成為了能夠影響這個國家的大教,崛起速度讓人稱奇,它不僅一躍成為了我國的主流宗教之一,更將其地位穩定的保障到了今天,可以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 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
    寫在前面: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信徒數量是最少的,只有5.5億人,並且大多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地區。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達到了25億人,是佛教的四五倍。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獨立國協國家,最近幾十年,基督教在非洲和亞洲地區的發展也很迅速。
  • 姚祺:基督教為什麼能在中國農村發展起來?
    顯然,基督宗教與此次疫情傳播並無直接關係。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督宗教在中國農村確實存在一定影響。為什麼擁有本土信仰傳統的中國農村,會成為基督宗教的發展土壤呢?但其實,中國基督宗教——無論是基督新教還是天主教——信仰人口的主力還在農村。2010年公布的《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基督徒總數的80%分部在農村。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中國社會綜合調查」的統計,基督宗教信眾中擁有農村戶口的比例分別為64.3%。若加上曾經擁有農村戶口的人數,則比例更高。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農村一直是基督宗教傳播的重要方向。
  • 韓國為何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國家的政治體制也同時在仿效中國,不過朝鮮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日本逐步蠶食,西方勢力也破門而入,封建勢力力不從心,朝鮮社會的精神支柱儒教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另外,由於枯燥無味的儒學已經脫離民眾,成為了各派勾心鬥角的工具,對普通百姓沒有任何吸引力,根本不能在民族危亡時期鼓舞士氣,團結人民面對挑戰。至於佛教和巫教,更是疲軟無力。
  • 基督教有著怎樣的社會發展?在早期的英國,基督教影響甚深
    我們且來看早期英國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隨著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它很少遵循直線路線: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發展出不同的信仰和教義。這一點在羅馬時代的英國和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時代最為明顯。在五個世紀裡,英國的宗教文化從一個異教徒的崇拜轉變為基督教世界的領袖。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羅馬的神,會被後來的基督教給取代了呢?觀點二:基督教能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隨著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多神的信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而國家的日漸衰落,這時候的人們精神變得空虛難耐,思想也得不到應有填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了去乞求神諭,寧願放棄勞作也在所不惜,這就意味著,希臘羅馬的信仰,已經逐漸被社會淘汰了,可以用和平法傳播的基督教
  • 基督教在中國為什麼很難生存?兩百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證明了
    說起康熙時期基督教的傳播,往往繞不開一個關鍵人物——利瑪竇。 利瑪竇來到中國以後,發現這個國家的國民有十分濃厚的「祖先信仰」及「儒學信仰」,前者導致中國人養成了獨特的祭祖習慣,後者則主導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中世紀」。
  • 為什麼清朝禁止基督教傳播?教皇要求中國人放棄孔子和祖宗
    (明清時期傳教士已經進入中國並開始傳教活動)其實這是個傳教的問題,也是一個要上帝還是要祖宗的問題。咱們知道基督教作為非本土宗教也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湯若望和滿清高層建立了親密的關係,這為清朝時的傳教奠定了基礎)等到江山易主,傳教士們又迅速和清廷建立了親密關係,著名的傳教士湯若望就因為醫術高明成為了孝莊太后的義父,順治皇帝還稱呼他為瑪法(就是滿語爺爺的意思)。與此同時傳教士們為滿清的社會穩定和天文曆法等做出了重要貢獻,傳教士們為清廷觀測天象並演算節氣曆法。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自其被羅馬帝國接納之後,其就一直以著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不斷徵服人類的精神世界,到了18世紀後期時,無論是人煙罕至的非洲大草原、還是閉關鎖國的清朝、日本,幾乎可以不帶猶豫的說,只要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基督教傳播的痕跡。
  • 民國時期的哲學,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民國時期的哲學,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民國時期的哲學,與晚清哲學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但又有其特色。它是在廣泛輸入和消化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由西方哲學的輸入和消化,到逐步建構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過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民國建立後,西方哲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到五四時期便形成一個高潮。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康德、尼採、杜威、羅素和柏格森等近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都得以輸入、介紹。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 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國劇登上螢屏,他們獨特且復古的裝扮,讓廣大觀眾感受到無比強烈的新鮮感。加上部分民國劇主角炸裂的演技,使得民國劇很受歡迎。隨著越來越多的民國劇的出現,人們對民國那段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漸漸的,人們開始研究民國的經濟文化,並且從中發現很多新鮮的話題。
  • 2018民國時期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研討會專家報告(一)
    難民問題是抗戰時期中國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而饒家駒在上海建立的難民區,以及他推動南京國際安全區的建立、籌劃漢口難民區,不僅保護了數十萬中國難民,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種戰時保護平民的模式,並催生了1940年《日內瓦第四公約》,即今天的國際人道法的前身,可見其所做的貢獻,是人道主義的光輝典範。
  • 民國時期國人遊記中的新疆邊疆危機
    民國時期國人遊記中的新疆邊疆危機李 潔(蘭州大學 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20)[摘 要] 民國時期的新疆孤懸塞外,又處於英俄覬覦之下,其「神秘」與危機激發了國人遊歷、考察之興趣,並於行走中記錄了彼時新疆風土人情、社會狀況。
  • 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塊「袁大頭」銀圓,在民國時期能買多少東西
    我們現代社會的通用貨幣是人民幣,在古代人們的通用貨幣則是金子、銀子、銅錢等,而在短暫的民國時期,通用的則是銀元,俗稱大洋、袁大頭。1912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結束。袁世凱閃亮登場,出任北洋政府大總統。
  • 長沙電影往事:民國時期,為了做電影演員,他廳長都不當了
    一生共出演電影七十多部,以演中國大偵探陳查禮系列最為出名。電影《粉紅色的炸彈》劇照,最右為我外曾外祖父徐莘園、胡蝶在影片《永遠的微笑》中飾演程照和盧玉華世界上有兩個大偵探最有名。一個是柯南道爾寫的福爾摩斯,一個是阿加莎•克裡斯蒂寫的波洛。但如果從小說銷量、影視劇改編的情況看,陳查理的火爆程度不亞於他倆。
  • 民國時期的行政機關及人員編制
    實際上,抗戰勝利之後的1945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特別行政區只有海南、西藏地方和外蒙古(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五日,國民政府承認其獨立,但疆界並沒有詳細勘定)。第三,民國時期的直轄市。1921年7月北京北洋政府頒布的《市自治制》中曾規定京都市由內務部直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