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民國史料的整理與研究
上海師範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蘇智良
一、從事民國史研究的3個史料故事
1、日軍「慰安婦」的檔案
據關東軍老兵菅原幸助回憶,當時在新京(長春)的少佐們從關東軍上級那裡得到命令,特別要將情報、731部隊資料、毒氣戰、化學戰和「慰安婦」等資料銷毀。所以,他推測,要尋找到與關東軍司令部相關的「慰安婦」檔案是很困難的。
2013年,中央批示日軍暴行應予以研究,從而成立專家組,作為專門研究「慰安婦」的專家,成為中央專家組成員之一,得以開啟「慰安婦」檔案寶庫,查閱到很多珍貴的「慰安婦」遺留檔案。
吉林省檔案館保存的日軍檔案文獻反映了日軍建立慰安所的普遍性。1938年2月,江南各地的日軍慰安所遍布南京、下關、鎮江、句容、金壇、常州、丹陽、蕪湖、寧國、上海等地。檔案文獻中還記錄了各地駐兵員數、「慰安婦」數、「慰安婦」一人應對士兵數等歷史鐵證。
據1938年2月28日日軍華中派遣憲兵隊司令官大木繁《關於南京憲兵隊轄區治安恢復狀況調查的報告(通牒)》記載,蕪湖「慰安婦」人數一旬內增加84人,共有109名「慰安婦」。報告共分12項內容,其中的第11項以表格的形式匯總了南京地區8個市縣軍隊慰安設施狀況。2月19日所報表格與其基本相同,可以看到其中中國人「慰安婦」有25人,朝鮮人「慰安婦」有36人,佔蕪湖「慰安婦」總數的近二分之一。丹陽二月中旬「慰安婦」一人所應對士兵數為267人,因「慰安婦」人數不夠,要在當地招募「慰安婦」。當時丹陽人口由南京大屠殺前的6萬銳減到5千,且為返鄉的難民,在這種情況下「招募『慰安婦』」,強徵的手段昭然若揭。
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所藏的《滿洲憲兵團高等警察期報》上有「未婚者因為有被徵用為護士和慰安婦的制度」,以及日軍用軍費建立慰安所的匯款,經過關東軍第四科批准的電話記錄等材料。
金華市檔案館藏《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薄》記載有武義縣武陽鎮慰安所人員名單。實地調查發現,該慰安所地址很可能在城頭巷和花園殿巷之間,當年有一家如意旅館,據知情者回憶,慰安所的婦女有日本本土的,也有從韓國、中國擄掠的;既有年少美貌者,也有中年色退者。
《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中可見金華地區各處慰安所名稱、地點、慰安所老闆、慰安婦人數以及細節備註等,如菊水樓慰安所、金泉館慰安所、雅堂街38號慰安所等,共計慰安所老闆為7人,管理人員5人,而「慰安婦」的人數竟高達130人。
2、中共中央特委會會議記錄
上海市檔案館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檔案資料《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全部是中共中央的會議記錄輯成,當時屬於非常珍稀,因此該書作為內部出版,據說只有省軍級證明才可購買。
據該書記載,為了組織和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中共中央專門成立特別委員會。1927年2月28日晚上7時,中共特委會在租界裡秘密開會,出席者有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瞿秋白、羅亦農、趙世炎、尹寬等。特委會委員、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一名何松林)報告了與杜月笙聯絡的結果。3月2日晚,中共中央特委會一連開了兩個會議,一是討論工會和軍事工作,二是研究群眾運動、宣傳和軍事。陳獨秀、羅亦農、趙世炎、周恩來、彭述之、王若飛等參加,汪壽華報告與杜月笙交談的新進展。杜月笙主動約法總巡捕於3月3日與汪壽華見面,並準備籌款5000大洋支助共產黨準備的武裝起義。
如果沒有這些白紙黑字的會議記錄,我們再有想像力也是想像不出歷史的細節的。
3、重建上海南市難民區的歷史
這是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由來於南市難區監察委員會製作的英文版《饒家駒的故事》。該書記載有1937年11月3日饒家駒寫給市長俞鴻鈞的信及1937年11月5日日本總領事岡本季正寫給饒家駒的信。難民問題是抗戰時期中國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而饒家駒在上海建立的難民區,以及他推動南京國際安全區的建立、籌劃漢口難民區,不僅保護了數十萬中國難民,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種戰時保護平民的模式,並催生了1940年《日內瓦第四公約》,即今天的國際人道法的前身,可見其所做的貢獻,是人道主義的光輝典範。
近年來我們申請中法友好年項目,主辦國際會議;倡議在南市難民區遺址建紀念碑;出版著作、製作紀念章、拍攝紀念片等等,以此紀念上海市難民區的歷史,並拜訪了原江蘇省委難民委員會主任、後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周克,還拜訪過「難民皇后」黃慕蘭等。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南市難民區救助難民30萬人,使得他們得以保全生命,避免了被屠殺的命運。
這些歷史的再現都得益於史料文獻的保護和收藏,可見史料對於歷史學的重要性。
二、如何推進民國史料的整理與研究
1、開放,與國際接軌
例如「文革」資料的搜集與研究應該持有開放的理念和態度,對於當代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應缺位,應與國際接軌,海外這部分資料相對較多,應開闊視野。
2、電子化,共享的理念
國內民國文獻的電子化進程已陸續展開,如國家圖書館《遠東軍事法庭庭審記錄》。2014年,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發布,4年來已從初期的2億字擴展至10億字,從單一的區域網版擴展到在線版和微信版。「中華經典古籍庫」的特點是基於古籍整理成果和規範的海量合法數據,可供徵引。2018年4月,國家級古籍整理出版資源平臺「籍合網」上線,這是一個基於古籍整理與數位化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由中華書局旗下的古聯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2013年起,第二檔案館檔案電子化,目標為5000萬頁。還有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數位化工程、國家檔案館系統抗戰史料數位化工程等等。曾建議促成了解放日報館所藏申報館簡報,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並逐步電子化。
3、合作共贏
民國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應該尋求包括檔案館、圖書館、學界在內多方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共贏。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 宋娜 記錄整理)
哥倫比亞大學所藏民國資料(檔案、特藏)的保存、使用、出版模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 程健
一、概況
哥倫比亞大學有21個圖書館,民國文獻資料主要收藏於其中5個圖書館內。
1、善本手稿圖書館
主要收藏民國時期口述史和有關中英文檔案文獻。主要包括:1)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工程。主要為國民黨潰敗臺灣後,民國重要人物的口述史16部;2)臺灣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工程。胡適在臺灣中研院主持的37份口述史,後來全部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保存;3)中國傳教士口述史。主要為Claremont研究院在1969年對50名中國傳教士的口述傳記,其中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辦公室整理了其中6名傳教士的口述傳記;4)張學良口述史。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關於張學良的兩次口述史記錄,一次是對張之丙、張之宇姊妹的採訪,一次1990年唐德剛所做口述史。
同時,善本手稿圖書館還存有70餘種中英文檔案文獻。主要包括民國人物檔案、美國醫療援華機構、國際鄉村重建組織檔案、尼巴•羅塞特的中國抗戰攝影、昆明的抗戰攝影檔案等。
2、Burke神學圖書館
主要收藏有60種民國時期中國教會相關人物檔案。首先是紐約地區長老會在中國傳教的檔案;其次是中國基督教徒傳記檔案以及中國教會有關出版物、照片、教師作品、學生會議紀錄、教會辦學、建醫院、救災紀錄等。
3、法學圖書館
主要收藏的民國文獻資料有美國軍事法庭在華二戰戰犯審判檔案和二戰東京戰犯審判檔案(1946-1948)。
4、建築與藝術圖書館
收藏有Arthur Rothstein教授1915-1985關於中國抗戰前後的攝影作品,主要為上海猶太人社區的攝影作品。
5、史帶東亞圖書館
以史帶先生命名,1986年由史帶基金會捐資300萬美元建立,收藏民國時期中文紙本印刷品7214種、民國時期中文縮微膠片3227種、民國時期的英文報紙172種。特色館藏有民國時期的紙馬、門神、年畫等,共收藏231幅;另外還有大量名人的私人圖章以及民國時期的私人檔案,如卡爾遜抗戰文獻、于鳳至檔案、貝祖貽檔案、徐大春檔案、郭秉文檔案、土地契約檔案、華美協進社檔案等。
二、保存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民國資料(檔案、特藏)採取特殊保存模式,特藏庫的溫度和溼度24小時監控。溫度一般在攝氏20度到22度之間,上下浮動5度,就會採取措施;溼度保持在50%,上下浮動5%的溼度,也會採取措施。
對於檔案實物,有專門人員提供專業的保護,主要是防酸、防蟲、防紫外線,使用檔案盒、箱、塑料封套等對檔案原件進行保護。
三、使用與出版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所藏民國資料對全世界所有學者開放,預約使用,沒有任何限制,對於私人檔案,如果家屬提出要求封檔則不開放。所藏民國資料的使用和出版有3種模式:1)對於對全世界開放的檔案,會在網上先開放檔案目錄的馬克數據,然後根據美國檔案局、檔案協會的要求做檔案編碼描述指南(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EAD),對每一個開放的檔案進行編碼,同時對檔案進行數位化,利用網絡平臺,提供數字資源服務;2)進行數位化保存,對檔案文件進行OCR處理,進行全文縮影,同時利用別的學術機構主持的網絡平臺提供數位化資源服務;3)平面紙本出版。
四、保存、使用與出版模式案例
1、民國門神紙馬收藏
上世紀3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一位教授購買了231幅門神紙馬。2005年,哥大對門神紙馬進行數位化加工,並首先提供馬克數據。2009年,完成全部門神紙馬數位化工作後,利用自建網絡平臺對全世界提供資源服務。2014年,與浙江大學圖書館CADAL項目達成交換協議,哥大提供高清數字檔案,浙大圖書館提供CADAL電子書免費使用權。2016年,浙大圖書館利用雙方圖書館的高清數位化檔案,製作仿真品,舉辦「兩館館藏民國門神畫像聯展」。2017年,哥大與中華書局籤約出版紙本門神紙馬藏品,即將出版。
2、「玲瓏」婦女雜誌共享平臺
玲瓏婦女雜誌2005年完成數位化項目,2016年開始使用非營利公開網絡數字檔案庫提供共享平臺。2009年起,哥大與德國海的堡大學合作,參與建設1904-1937年《女子世界》《婦女雜誌》《婦女時報》《玲瓏》四種中國女性雜誌全文檢索資料庫。2015年加入浙江大學圖書館民國文獻大全共享平臺,提供有限搜索功能。《玲瓏》雜誌也全部加入。
3、顧維鈞檔案
顧維鈞檔案是哥大圖書館收藏的最大的一部檔案,共284箱。2013年起,先後與上海圖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史所合作,目前已完成了20萬頁227箱檔案的數位化。在合作中,哥大負責數位化以及檔案編碼描述指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史所負責資金、元數據與資料庫建設、數位化檔案分享計劃。
4、卡爾遜檔案數位化出版項目
2015年至2017年,哥大與上海書店合作全文出版卡爾遜檔案,該檔案是羅斯福總統委託卡爾遜1937年11月到1938年8月兩次訪問敵後根據地時收集的79種抗戰文獻,包括《抗敵報》、布告、抗大課程表、作息表、勸募捐冊、組織條例等,多為油印甚至手寫資料,外加別的有關文件28種,共107種。哥大負責數位化,上海書店2017年出版仿真本。
5、史帶數字檔案特藏
(1)史帶基金會19幅老照片、檔案、報紙數位化出版項目(2013-2015)
哥大與史帶基金會達成協議,數位化了19幅史帶基金會的老照片檔案,並舉辦網上展覽,展示了史帶先生一生的成就和生活。
(2)《上海大美晚報》數位化出版項目
2014年2016年,哥大與超星公司合作數位化出版了《上海大美晚報》(1943-1946)。該報哥大擁有唯一的一份,但破損嚴重,目前已將其約2000頁全部數位化,並從2016年起使用開放性網絡平臺Internet Archive對全世界提供共享。超星公司把它做成具有搜索功能的電子版,並進行銷售。
五、今後的發展方向
首先,將繼續在實物與數字兩方面發展民國檔案與特藏資料收藏;其次,僱用中文檔案員對未處理的檔案數據實行新的「快速處理流程」,方便讀者使用;第三,從2018年開始制定哥大圖書館最新戰略發展方向,集中全力對歷年積累起來的5萬種媒體數據實施數位化保存計劃,包括民國口述史錄音磁帶等。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 穆衛國 記錄整理)
吉林省社科院滿鐵資料的保護、整理和研究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武向平
滿鐵從1906年成立到1945年解體,在近四十年時間裡,由幾千人發展成擁有五十萬員工的日本最大的海外殖民機構,其殖民地經營領域之廣泛和經營規模之龐大,都是當時罕見的,並且有為數眾多的調查機構,它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對中國近現代史和中日關係的歷史發展均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滿鐵遺留下來的大量調查報告和書刊文獻資料,對研究滿鐵和中日關係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委員會發布了整理滿鐵遺留檔案資料的通知,這個任務由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承接,謝學詩及蘇崇民先生挑頭,開始了從全國各地進行滿鐵資料的徵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這項工作在當時得到了全國的大力支持,諸多單位向吉林省社科院輸送大量的滿鐵資料。滿鐵資料館現存滿鐵資料三萬餘件,其中包括2611幅日本手繪的大幅圖表,以及500卷陸軍、海軍以及外務省的滿鐵膠片檔案資料。這批館藏資料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歷史、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地理、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主要以經濟資料為主,包含各國經濟、資源、人口、勞動、農業、工礦業、財政、金融、交通、郵電等各個門類。從資料種類來說,文書類資料和滿鐵期刊較多,特別是滿鐵等的調查資料佔有相當比重。有約佔四分之一的館藏資料是屬於滿鐵內部刊行物,系油印、打字、曬藍版的資料。滿鐵資料不光是研究侵華史,也是研究當時中國的社會史、地方史等非常重要的史料依據。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就逐步形成了一個滿鐵研究的團隊,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代,均致力於滿鐵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
2014年,謝學詩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提出建議,即希望國家重視整理和研究這批檔案資料。謝老師的報告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中央召開協調會議,中國社科院的領導、國家檔案館等單位都參加了此次會議。在中宣部進行的專題會議報告中,吉林省社科院前任院長及謝老師提出了成立滿鐵研究中心,然後將滿鐵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納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同時進行滿鐵資料數位化建設,辦理專門刊物。這四項工作得到了中央的支持。2015年,滿鐵資料中心由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聯合成立。2017年,揭牌儀式在吉林省社科院舉行。中心成立以後,首先啟動了數位化。滿鐵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被納入了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項目,由院長擔任項目主持人,第一前期資助啟動經費是240萬元。隨後又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出資協助,第一期投入是450萬元。滿鐵資料的數位化工程已經全面啟動。滿鐵資料大約是800萬頁左右,第一期計劃在2019年的12月31日之前完成300萬頁的掃描工作。目前掃描工作已經全面鋪開,且掃描的程序跟抗戰平臺的掃描程序是一致的,因為滿鐵資料也納入到抗戰數據平臺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這樣有利於學者的研究,且對於抗戰史研究及日本侵華史研究、中國東北地區乃至中國的近代史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做數位化建設工作的同時,出版工作也得到了重視。2018年年初,滿鐵資料中心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籤署了五年的出版協議,滿鐵資料將通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進行出版。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是目前為止全國唯一一個從50年代開始堅持到現在的專門從事滿鐵研究的機構,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滿鐵中心既有團隊又有資料,目前為止共有七名教授,副教授兩名,又新進三名博士。滿鐵中心能做出今天的成績,與前輩們的苦心經營也是分不開的。謝學詩先生一生著述很多,他寫了《評滿鐵調查部》《滿鐵與華北經濟(1935-1945)》《偽滿洲國史新編》等著作。其最有影響力的是以下三套資料:2011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15卷本《滿鐵檔案資料彙編》。這一彙編中,謝學詩先生將滿鐵資料譯成了中文,便於不懂日語的人利用這批資料。201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冊影印版《滿洲交通史稿》,囊括了日本對中國東北整個鐵路的分割蠶食情況及相關政策文件。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30卷的《滿鐵內密文書》。第二任所長郭洪茂出版專著《日本涉華密檔總目錄》,為陸軍省海軍省檔案資料,由線裝出版社出版。第三代的研究團隊工作方向向專題研究過度,預計出版九部專題研究專著。滿鐵在重視資料的整理和搜集的基礎上,專題研究是相當必要的。除此之外,資料的整合也是必要的工作之一。除東北的各個圖書館外,北京、上海等地的圖書館都藏有滿鐵資料,這些資料需要整合。比如滿鐵資料館有一套全套的《滿鐵調查月報》,其中僅缺失幾冊,這就需要聯合其他單位進行聯合補足,滿鐵資料需要完整性。
滿鐵研究領域的新人培養非常重要。隨著滿鐵研究影響力的逐日提高,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也開始對滿鐵產生興趣,繼而願意加入到滿鐵相關的研究工作中來。除此之外,還要走出去進行聯合調查。美國等國家可能也保存有滿鐵方面的資料,比如他們有一個獨立的研究體系是針對偽滿洲國的研究,所以與國際接軌,爭取自己的話語權也相當必要。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 朱葉 記錄整理)
從源信息與關聯信息關注紅色文獻的相關問題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 黃顯功
對於紅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上海市委宣傳部最近頒發了三年行動綱領,其中有一系列的文獻項目和規劃。在2011年建黨90周年時,上海圖書館首次把館藏的革命文獻完成了編目,對外公布的紅色文獻6800多種,15000冊。最近上圖開始對這些文獻進行第二期的開發和利用。
一、紅色文獻來源信息的思考
圖書在一定條件、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出版,有它的一個特殊環境,特別是民國時期紅色文獻的出版,其出版環境充滿艱辛故事和曲折。作為收藏單位的圖書館來說,需要花功夫研究館藏紅色文獻的來源。紅色文獻的概念界定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反映中共成長發展的相關出版物。實際上文獻產生的情況錯綜複雜,來源也錯綜複雜。紅色文獻在特定時代產生,通過某種途徑收集的難度非常大。源頭信息可能需要做一些相關的研究和考證,如國家圖書館也曾有一本《共產黨宣言》,因為無版權頁,長期放在普通書裡,據說在1975年請陳望道鑑定,鑑定結果肯定了該書是1920年的版本。最近,山東也發現一本《共產黨宣言》,這本書被埋在牆壁裡。上海圖書館紅色文獻也同樣存在來源非常複雜的問題。一個來源是顧廷龍老館長在合眾圖書館時期曾千方百計收集,後來相當數量被調撥到北京,分給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二個來源是上海圖書館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用各種途徑收集。由於紅色文獻來源比較複雜,因此各館在整理過程中,應儘可能地把來源信息著錄在目錄或者相關記錄裡,對來源信息進行揭示和反映。
還有就是對紅色文獻的界定。如何看待紅色文獻?早些年都稱為革命文獻,很少稱為紅色文獻。在建黨80、90年時,很多大館包括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都曾舉辦展覽或者編制目錄,當時都稱為革命文獻。革命文獻的概念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相關文獻都包羅進去。近年來,紅色文獻用的較多,但這一概念界定現在還不清晰,說法很多。從時間上來說,很多人認為從1921年一直可以到現在十八大、十九大,所有跟共產黨有關的內容都是紅色文獻;另一種說法界定到1949年底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還有一種說法,僅僅指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文獻。就整個概念而言還沒有明確,上海圖書館收藏的革命文獻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開始徵集管理,這批文獻很多早期在上海出版,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毛澤東等相關領導人的著作,其他很多早期馬克思主義宣傳的著作,如《大眾哲學》就沒有明確地放入革命文獻,左聯的很多文獻(特別在上海)都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左翼革命文化運動有過關係,而各館對左聯文獻的理解和管理又不一樣,所以從源頭加強對紅色文獻的界定和管理,是圖書館及圖書館人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紅色文獻流轉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值得思考
比如《大眾哲學》,單純從圖書館收集的角度,只不過一本書有多少個版本而已,如果關注《大眾哲學》閱讀歷史,就會看到一本書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現在提倡閱讀,為什麼要閱讀?閱讀產生的力量在什麼地方?效果在哪裡?回顧歷史,可以從閱讀史的角度,把關聯信息考慮進去。在《共產黨宣言》影印出版前言裡,我也提到《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出版後,很多人,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提到自己怎麼看了這本書及對他們的影響。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寫的《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記述了晚清以來很多當時的知識分子讀的西學書都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其中很多史料用到上海圖書館所收藏《汪康年師友書札》。前兩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又將《汪康年師友書札》重版,共四大本,裡面反映了很多當事人看什麼書、互相之間推薦什麼書,這些書對晚清知識分子思想的改造、接受西方先進的思想、投入到中國當代的歷史中很有作用。所以從閱讀史的角度,圖書館人在整理、收集資料和研究過程中應該關注革命文獻曾經產生過什麼影響。
三、對革命文獻的管理和開發問題
過去,由於政治環境影響到革命文獻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方式致使很多單位的革命文獻不公開不外用。革命文獻的收藏,各館有各自的一套制度,很多圖書館把紅色文獻或革命文獻稱為新善本,一旦作為新善本保存,很多就無法開放。在大家都關注紅色文獻這一大背景下,是不是還要延用五六十年代那種對紅色文獻管理的老方法?管理的視野是不是可以開闊一點?像前面所說的類似顧順章之類人士的書,雖不能列為紅色文獻,但可以納入一定範圍,分成不同的層級。對當年曾為共產黨做過工作,後來經過各種原因變化了的那些人,他們的書裡也有很多中共發展歷史的痕跡。有些已經開放,如鄭超齡,他是中共早期的黨員,晚年在上海。中共早期在上海的很多活動,都通過他的回憶印證了。比如當時開會在什麼地點,幾個重要的中共幾大開會會址的確認,他的回憶錄發揮了很大作用。作為一個託派,他後來等於被開除黨籍,打入另冊。在曾經特殊的時代,很多離開革命隊伍人士的著作被銷毀、沒收或處理,這種情況很多圖書館都發生過。幸好有些圖書館當時把這些書進行了封閉而不是銷毀,現在又重新開放,人們才得以看到。對在當時複雜情況下各種人所寫和中共歷史有關的書籍的管理,需要提出現在的標準,各館可以因地制宜考慮。
上海圖書館上個月開始啟動兩個項目,一個是上海圖書館館藏紅色文獻總目,和中華書局籤署協議,準備出版整個目錄和書影。上海圖書館的館藏紅色文獻圖錄,也計劃編成上下兩卷,明年將全部完成。館藏紅色文獻的全文掃描,下周也將全面啟動,爭取在明年3月份把整個館藏的紅色文獻開發結合掃描全部做出來。
還有就是對於紅色文獻的整理開發,政策性非常強,政治上考慮的因素較多。據了解,1949年前中共早期相關文獻的整理出版,要經過報批審核等環節。而現在各館對開發的熱情很高,如何和現在的一些管理政策對接,需要考慮。很多出版社向圖書館要紅色文獻,圖書館如何提供,如何把握好政策,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 劉曉霞 記錄整理)
美國研究圖書館與檔案館民國文獻收藏和利用概況
美國石溪大學全球圖書館計劃總監、健康科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黃柏樓
民國史料是研究、編篆民國歷史的基礎,目前,大量民國檔案文獻散失於美國、日本及歐洲各國。民國時期文獻在美國的主要收藏館有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哈佛燕京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杜克大學圖書館、美國地理學會圖書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報告主要介紹以下幾個圖書館及其特色館藏:
一、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
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主要負責中文、日文、韓文等非英語東亞文獻的採訪、編目、典藏、圖書館教學、閱覽與服務。館藏量約80萬冊件,其中紙本文獻約68萬冊件。
館藏民國時期圖書約2.8萬種,報刊約3600種,以政府文獻、統計報告和期刊為特色館藏。革命歷史文獻,例如: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勞工運動(1919-1927)、學生運動(1927-1937)、國共鬥爭等方面文獻亦有不少,其中的財務公報、政府公報、期刊報紙等是北美地區使用較多的文獻。
二、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
胡佛研究所現藏圖書160萬冊、縮微文獻6萬多冊件、檔案4300類(約4000萬件)、期刊2.5萬餘種。胡佛研究所的特色文獻有兩蔣日記、四大家族檔案、民國影像資料、陳誠早期與中共戰爭的資料、斯諾夫人檔案、孫中山法律顧問林百克個人文集、抗戰期間美國來華人士檔案、國民黨黨史檔案和東京審判檔案原件等。很多民國檔案是胡佛研究所珍藏孤本。
2004年4月,胡佛研究所對外公開所藏的宋子文檔案。由於宋子文是中國近代史頗具影響力家庭之一的宋氏家族長子,宋子文檔案每件資料都很有價值。胡佛研究所公開的宋子文檔案共計66盒,分為3部分: 第一部分是宋家在1970年代就捐給胡佛研究中心的文件,約3萬件,已陸續開放給學者閱覽;第二部分是與蔣介石和宋美齡相關的文件;第三部分是馮英祥於2004年3月捐出的2000多件重要文件。
2005年1月10日,蔣方智怡正式與胡佛研究所籤署合約,將蔣介石日記手稿暫存胡佛研究所,時間為50年,供讀者研究使用。現存蔣介石的日記實際起於1918年,止於1972年,長達54年。至此,四大家族檔案文獻和日記皆入胡佛研究所。胡佛研究所對此事定義為「1949年以來中國研究最大突破」的史料揭秘。不過,胡佛研究所並未取得兩蔣日記手稿的所有權,而是蔣家以「暫存」名義入藏。 兩蔣日記總共約50冊,胡佛圖書館將日記原件妥善保管,提供影印件供讀者研究使用,但只準查閱手抄,不準影印照相。其中,蔣介石日記可供查閱的是1917年至1945年底。從1946年至1975年的蔣介石日記,尚待逐步開放。
三、哈佛燕京圖書館
哈佛燕京圖書館的館藏約為140萬冊,其中包括中文文獻836523冊,日文文獻348873冊,韓文179169冊,越南文文獻23979冊,各種西方文獻53367冊,藏文文獻4265冊,滿洲文獻3455冊,蒙古文文獻494冊。
哈佛燕京圖書館館藏382種民國報紙及40326種民國圖書,包括記載長徵史實最早的文獻《紅軍長徵記》朱德籤名本,2500多件胡漢民往來信函和文稿,大量的手稿如《慈谿縣國稅冊稿》等,油印本如《北平私立燕京大學文學院課程一覽》等,以及海達∙莫裡森(Hedda Morrison)1933-1946年期間在中國拍攝的5千多張照片和1萬多張底片等;特色館藏有哈佛燕京圖書館名人手稿、國共兩黨早期檔案。
四、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總藏書量400萬冊,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和大約130種不同的亞洲語言。其中中文圖書120萬冊, 以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為主,以文集、民國書刊、醫書最為富。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文獻包括:1945年盟軍從滿鐵東京分社繳獲的滿鐵文獻6萬冊,地方志4000種,民國圖書5000冊;中國報刊,包括1870-1984年間中國出版的報紙1200種,1868-1975年間出版的期刊6400種以及一批1958年以前的中文館藏,大約15萬種。館藏民國時期出版的詞典100多部,語文教科書約30部,抗戰史料50多部,外交史料約百餘部,此外還有一些罕見文獻,如民國時期線裝書《續修大竹縣誌》、中國人民對美國致敬書等。
五、美國國家檔案館
美國國家檔案館是美國保管聯邦政府檔案文件的機構,1935年建立。計有約30億頁原件,14萬卷影片,500萬張照片,200萬幅地圖和圖表,20萬件建築和工程設計圖,11萬件錄音檔案,800萬張宇航照片。
美國國家檔案館民國時期文獻包括:「美軍中緬印戰區駐延安觀察組」檔案、麥卡錫事件相關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檔案、「東京審判」檔案、日本戰爭罪行審判、中美合作抗戰檔案、日本在華投降影像系列、1949年以前福克斯有聲電影公司有關中國的新聞片集、國共關係觀察報告等。
六、杜克大學收藏的5千多張中國老照片
杜克大學近日公布了5000多張西德尼·戴維·甘博(1890—1968)在 1917-1932年間在中國拍攝的歷史照片。甘博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社會學家,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業餘攝影師。從1917年至1932年期間,他曾多次來到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為中國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2006年,其長女將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贈給了美國杜克大學善本、手稿和特藏圖書館。
為方便人們的查找與瀏覽,杜克大學圖書館將這些底片轉換成了數碼相片,並按照美國國會圖書館主題詞標引的方式重新編排,同時加上了省份的名稱,文字描述也都進行了標準化。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 劉昕 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