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2020-11-24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一生探源中華文明

來源:《人民日報》2019-2-25 楊雪梅


24日,清華大學發布官方消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零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的一位學者感嘆,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建立了甲骨文「兩系說」的分期理論、發展了「非王卜辭」研究的李學勤先生卻走了。

李學勤是當代學者中極少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作出了引領式的傑出貢獻。

對於學術之路他曾有過自述:1952年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做殷墟甲骨的整理。1953年底又轉到歷史研究所,擔當侯外廬先生的助手,參加《中國思想通史》的寫作。隨著馬王堆漢墓、銀雀山漢簡的發現又轉去整理簡牘帛書,回到考古和古文字學的行當。「幾經轉折,稱為『雜學』是最合宜的。」

其實這些領域雖然看起來雜多,卻也很單純,就是圍繞中國歷史上早期文明這一段。學術界曾流行一個說法,李學勤曾經說自己像一個「多波段收音機」,這麼一擰是中波,那麼一擰可以換到短波。這種博聞強記、隨意轉換的本領,一般人望塵莫及。

在多年的「雜學」涵泳中,李學勤逐漸形成了一個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於種種原因被低估了。他想通過客觀的論證、正確的評價,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闡揚,「因此,我在1981年提出要『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以期對國家的文化建設有益。」

從1952年參加編著《殷墟文字綴合》開始學術歷程算起,李學勤出版各類著作40餘部。在甲骨學研究中,李學勤建立了殷墟甲骨「兩系說」的分期理論,發展了「非王卜辭」的研究,並首先鑑定出西周的甲骨文。

相比甲骨學,戰國文字和簡帛學都是1949年後新發展起來的學科。在戰國文字研究中李學勤率先提出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五系說」,使這一學科分支得以成立。在簡帛研究方面,他參加或主持整理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睡虎地秦簡、清華簡等多種珍貴材料,並將簡帛學與學術史研究結合起來,成果斐然。

李學勤認為,中國文化有幾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也就是思想文化的高峰時期,比如周漢、兩宋、明清和晚清至民國之際。其中周漢之際還有其特殊意義,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從春秋末年到戰國,以至在一定意義上作為戰國之延續的西漢初年。「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完成奠基,並出現第一個高峰。後世傳流的經典,大都是於這個時期形成的。」

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的楚簡,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時期非常重要的經典的形成過程,因而也成為李學勤先生最後10年的學術生涯中傾注最多心血的領域。

2018年11月,清華簡第八輯的整理報告出版。李先生曾說:「每一篇簡都是一個難題,第四輯到現在還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幾個字認不出來。認不出就是認不出,也許最後我們會把這些認不出的字就這樣留下,但是我們會儘可能給大家提供一個說法,給研究者提供一個基礎材料。」

李先生認為,一個考古文物上的重大發現,不是在於發現了什麼金銀玉器,而是在於這個發現能夠改變我們對於一個歷史時期或者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的看法。「清華簡的意義,我想也在於此。」李學勤說。

李學勤還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1996年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以王世民等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為基礎,參以曆法研究,編制了「西周金文歷譜」,有利於更準確地通過金文研究當時的歷史。

編輯:李華山

相關焦點

  • 安大原校長黃德寬任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安大原校長黃德寬任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1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在圖書館老館會議室舉行黃德寬教授入職歡迎會。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辭世,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李學勤先生於2019年2月24日早晨逝世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去世 曾指中國古代文明被貶低
    李學勤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今天,記者從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處了解到,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於今晨去世。
  • 著名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去世了,追溯漢字源頭的道路還有人走下去
    這是李學勤為《字源》寫的序中的第一句話。2019年2月24日凌晨,這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的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去世了。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首次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新址召開。由於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與「學堂在線」合作,開啟了清華簡整理報告發布會全球直播,這也是出土文獻整理報告發布形式、傳播渠道的創新開拓之舉。
  •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
    文 ︳張國驥一,李學勤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著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去世,享年86歲。
  •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
    您說,報告收錄的6篇竹書有5篇均未見於傳世文獻,並且竹書的內容體現出古人對「德」與「民心」、「德」「義」「信」等概念的早期認識,皆為很有哲理的政治文獻,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資料。請您介紹一下。  李學勤:清華簡是一批戰國時代的竹簡,抄寫的時間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這些書以經史內容為主,特別是關於《尚書》、歷史的東西比較多。
  • 重估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李學勤先生與簡帛學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生對秦漢簡帛和戰國竹簡作過許多具有開創意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去世前的十餘年裡,先生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在清華簡的保護、整理和研究上。從2010年開始,他領導的團隊以每年推出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速度,及時向學術界通報最新整理和研究成果。可以說,簡帛學與先生一生的學術研究相始終,在他的學術體系中佔有甚為重要的地位。
  • 李學勤:追尋遠古文明的源頭(圖)
    (資料圖片)記者 袁春乾 齊樹華 陳穎    人物介紹  李學勤先生是我國研究遠古文明的著名科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相關歷史文化等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
  •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 11月9日,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學術研討會在熊知行樓舉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史志欽與中心發起人之一、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景軍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現掛靠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旨在成為一個集學術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大學基礎單元。該研究中心將致力於醫學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歷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海外人類學和跨文化研究七個領域優先發展。
  • 清華大學2020年十大新聞揭曉!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簡介
    林家翹先生與中心主任謝定裕和中心副主任章梅榮在一起。同時致力於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級基礎研究基地。中心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世界性的學術研究中心。 組織機構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為學校直屬機構。中心主任由校長從國內外知名學者中聘任,任期四年。
  • 清華大學成立統計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成立統計學研究中心清華新聞網6月30日電(記者 曲 田)6月27日,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電子工程館報告廳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統計系教授王永雄,美國工程院院士、喬治亞理工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院教授吳建福,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系教授特裡·斯皮德,臺灣「中研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運籌學與金融工程系教授範劍青,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教授劉小樂,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統計系教授劉軍,以及來自海內外的100餘位統計學家和各界嘉賓出席成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