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去世 曾指中國古代文明被貶低

2020-12-08 騰訊網

李學勤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今天,記者從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處了解到,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於今晨去世。

在甲骨學、青銅器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是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李學勤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他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作為歷史學家,李學勤一直強調,歷史學者有責任糾正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過去因為西方國家的種種偏見,被貶低了。更好地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說明出來,對那些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加以糾正,這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

儘管是大家,李學勤主張寫作學術文章簡短精練。

「我的寫作說不上好,也沒有什麼心得,但近幾年凡是有這樣的機會,我都很願意說這樣幾句話。學術文章要讓人看得懂,要簡短精練。」李學勤在2017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他強調,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文章越寫越長。我們講國學,事實上中國傳統學問很重視的一點是寫短文章,像《夢溪筆談》《日知錄》,哪一則都不過幾百字最多千字。這要讓今天的人寫,就得寫成一本大厚書了!哪有工夫看那麼多材料,專業的東西根本看不了。這種做法對學術起到很嚴重的阻礙作用。學術文章應當是簡明易懂的,引用必要的材料,而不是引用長篇大論。

晚年致力保護「極為罕見」的清華簡

晚年的李學勤,一項大工作就是研究「清華簡」。

2008年7月15日下午,近2500枚珍貴竹簡抵達清華園,後來被人們稱為「清華簡」。簡的年代,據AMS碳14年代測定,為公元前305±30年,相當於戰國中晚期之際。中國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先生用「極為罕見」評價清華簡。

此後,李學勤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這2500多枚珍貴的國寶中。他說整理工作並不容易,大概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有時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需要反覆琢磨思考,需要無數次討論研究。

李學勤曾表示:當一個社會的物質條件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會愈發渴求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將怎樣走向何處。從這個意義來說,歷史就像是若干碎片,發現得越多,復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戴軒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辭世,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李學勤先生於2019年2月24日早晨逝世
  • 著名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去世了,追溯漢字源頭的道路還有人走下去
    這是李學勤為《字源》寫的序中的第一句話。2019年2月24日凌晨,這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的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去世了。
  •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
    「聆聽大家」系列訪談——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 您一生致力於中國古文明的研究,在您看來,重估中國古代文明、探索中國古代文化有何重大意義?  李學勤:文明起源問題對我們研究人類的發展史非常重要。認識中國古代文明,需要放到世界範圍來看。古代文明有很多,各個文明的起源時間也相差很大。然而很多的文明實際上是在其他古代文明影響之下產生的。
  •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
    文 ︳張國驥一,李學勤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著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去世,享年86歲。
  • 重估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李學勤先生與簡帛學
    在去世前的十餘年裡,先生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在清華簡的保護、整理和研究上。從2010年開始,他領導的團隊以每年推出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速度,及時向學術界通報最新整理和研究成果。可以說,簡帛學與先生一生的學術研究相始終,在他的學術體系中佔有甚為重要的地位。先生的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重寫學術史等重要學術主張的形成和提出,與他的簡帛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一生探源中華文明來源:《人民日報》2019-2-25 楊雪梅24日,清華大學發布官方消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零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
  • 李學勤:追尋遠古文明的源頭(圖)
    (資料圖片)記者 袁春乾 齊樹華 陳穎    人物介紹  李學勤先生是我國研究遠古文明的著名科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相關歷史文化等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
  • 詞彙古文字學家孫曉野
    詞彙古文字學家孫曉野 2016年11月30日 09:22 來源:吉林日報 作者:李信 字號 內容摘要:孫曉野原名孫常敘,祖籍河北省樂亭縣, 1908年12月生於吉林市。著名漢語詞彙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文明、絲綢之路、宗教文物、藝術考古、古代建築等。作者葛承雍「立足大時代,關注大命題,具有大關懷」「研究胡漢互動,發現人性的共識與不同族裔的差異,才能更好理解今天不同語言、民族分布的歷史淵源,才能看清當下中國族群身份認同的問題實質,才能夠在國家、民族文化大事議題上掌控話語權。」
  • 《陝西古代青銅器》正式出版
    日前,《陝西古代青銅器》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精選了陝西境內出土的100件(組)青銅器,主要圍繞青銅器的發現、發掘、流傳、收藏和研究過程,以及器物的特點特徵、歷史地位、文化內涵及重要意義,重點講述了青銅器背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學習了解陝西歷史、研究青銅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
  •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曾三次訪問中國
    人民網訊 著名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家人14日宣布,霍金當天去世,終年76歲。 霍金的子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摯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我們非常悲傷」「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和傑出的人物,他取得的成就和留下的遺產將長存」。
  • 你不了解的古代文明史:古代埃及有沒有國王?
    從人類發展的軌跡看,在原始社會之後的最初的階級社會中,文明古國是人類最早的初始文明的源頭,它們分別是尼羅河畔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西亞古國、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古中國、古希臘、古羅馬。這時候,人類社會進入了早期文明的繁榮時代。
  • 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
    西方人曾有一種偏見:中國古人只懂陸地農耕,不知海洋貿易。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一艘800年前的遠洋巨輪被打撈出水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種偏見。船上有琳琅滿目的黃金飾品、高貴典雅的陶瓷器皿、精美罕見的宋代漆器......這就是被譽為「海上敦煌」的南海一號。南海一號的出現為我們揭開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頁。據文字記載推斷:中華先民在春秋戰國之前已與海外世界有了接觸。
  • 是在貶低中國嗎?
    但愛因斯坦曾言:中國先哲們沒有產生科學是必然的,不必感到任何的驚訝!愛因斯坦為什麼這樣評價中國呢?是在貶低中國嗎?而在他看來,中國的賢哲並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但是中國古代領先的科技則是在實踐經驗上總結出來的。科學講究的是實證精神,你除了說出這個表達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要證明這個表達式是對的。算得再多,也不如一個數學證明來得實在。這其實就是一個科學的基本範式。之前有一個非常火的黎曼猜想,實際上計算機已經驗證到了上萬億位,可是它還不算是被證明的定理,其實道理就在這裡。
  •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官網 2016-06-23 10:12 來源:
  • 美國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是中國著名神童
    12月1日,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意外去世。據其家人稱張首晟是因為抑鬱症導致跳樓自殺。對於世界來說,這位物理學家的死亡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死亡。據了解,張首晟曾經是中國非常著名的神童。所以說張首晟的去世對於中國很多科技領域的企業都是一種損失。本來張首晟可以為中國科技企業在「AI+區域鏈」的發展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終究沒有敵過抑鬱症。張首晟此生獲獎無數,幾乎包攬了物理界所有的重量級獎項。尤其是在2015年獲得的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這絕對是非常具有含金量的獎項,獲得此獎項的名人有居裡夫人、霍金、愛迪生等等。
  • 火星男孩曾提起的利莫裡亞文明,疑似被發現,或是首個文明!
    火星男孩曾提起的利莫裡亞文明,疑似被發現,或是首個文明!在歷史上存在不少未解之謎,引起不少歷史學家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這些歷史學家對這些古文明的探索從未間歇過,很多誕生幾十萬年的古文明大陸幾乎無人知曉,然而俄羅斯卻發生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有一位自稱來自火星的男孩,說出很多令人捉摸不透的話,他表示自己來自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