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09:22 來源:吉林日報 作者:李信
字號內容摘要:孫曉野原名孫常敘,祖籍河北省樂亭縣, 1908年12月生於吉林市。著名漢語詞彙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孫曉野的父親自學成才,擅長漢碑書法、篆刻和山水畫,自號「先進野人」,並給孫常敘取號「小野」。
關鍵詞:古文字學家;孫曉;語文學;甲骨文;語言詞彙
作者簡介:
記者 李信
孫曉野原名孫常敘,祖籍河北省樂亭縣,1908年12月生於吉林市。著名漢語詞彙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孫曉野的父親自學成才,擅長漢碑書法、篆刻和山水畫,自號「先進野人」,並給孫常敘取號「小野」。對幼時家境貧寒的孫常敘而言,父親的言傳身教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藝術薰陶。
1923年3月,孫曉野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9年畢業,1931年肄業於吉林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在金文、詩詞、書畫、印章等方面均有較深的造詣。畢業後,孫曉野先後在吉林中學、吉林女子師範學校和長白師範學院任教。1947年起歷任吉林大學、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1948年,孫曉野編寫了《中國語言文字概要》,在古文字、古音韻研究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新中國成立後,孫曉野3次擔任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上世紀50年代前期,他寫成了《中國語言文字學提綱》(上、下冊)、《古代漢語文字》、《古代漢語語音》、《漢字流變圖譜》等。1956年出版了《漢語詞彙》,以馬克思主義語言學說為指導思想,以現代漢語實詞為主要研究對象,採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就「詞」「詞彙和基本詞彙」以及「詞彙音變」等方面,論述了漢語詞彙的一些主要問題和一般規律,是高等院校語言教學的重要參考書之一。1959年出版《耒耜的起源及其發展》,對中國最早的農具耒、耜的起源及發展演化進行了系統考證。
孫曉野還出版了《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概論》《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楚辭·九歌整體系解》等著作。《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概論》闡述了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和現代漢語的關係、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的語言性質,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的書寫形式、語音形式以及古漢語文學語言同音詞在書寫形式上的假借和通假等。《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收錄了孫曉野親自選定的論文20篇,為其多年來古文字學研究的代表成果。
孫曉野一生從事教育事業,謙虛謹慎,誨人不倦。著名作家梅娘回憶說,她在吉林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孫曉野講授楚辭,不僅讓學生欣賞楚辭優美、生動的詞句,還引領學生走進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精神世界中,對梅娘後來從事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東北師範大學的課堂上,不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多麼幼稚膚淺,孫曉野總是耐心傾聽,不厭其煩地「答疑」,從未端過教授的架子,同學們都暗自慶幸遇到了一位優秀的老師。在《耒耜的起源及其發展》一書中,孫曉野將1935年在長春市淨月石羊石虎山出土的鐵犁鏵定為漢魏時代的器物,學者段一平根據新出土的同樣的鐵犁鏵,認定為金代器物,寫成《石羊石虎山的漢魏鐵犁鏵質疑》一文,並當面向孫曉野求教。孫曉野認真看了文章後,真誠地說:「你的意見是正確的,糾正了我書中的錯誤。」他還推薦文章在《吉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三期上刊發,充分顯示了其認真做人做學問的良好品格。
孫曉野還精於書法、篆刻和國畫。書法功底非常深厚,以甲骨文、篆書、隸書書法成就最高,與於省吾、羅繼祖、丁盛文被譽為「長春四老」。甲骨文重刻辭風格,篆書以石鼓文、泰山刻石為主,摻以甲骨文、鐘鼎文,重筆法結構,樸實嚴謹。隸書則融《西嶽華山廟碑》和《張遷碑》為一體,別有意趣。篆刻以漢印為主,兼及古璽。國畫山水、人物兼擅,只是所作極少,並為書名所掩。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及在報刊發表,被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所著《龜甲獸骨文字集聯》,根據《甲骨文字集釋》《殷墟文字類編》等文獻,對部分甲骨文的字形、字義做了深入細緻的考證,對部分甲骨文字形做了「改舊從新」處理,用熟語、警句集聯的形式進行書法創作,既有很高的學術性,又有藝術欣賞價值。
孫曉野曾兼任過中國科學院吉林省分院學術委員、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學術委員、中國修辭學會顧問、吉林省語言學會理事長、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吉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務。1994年1月在長春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