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類型學家通過跨語言比較發現,不同語言詞彙系統對特定概念域的編碼模式、詞義之間的關聯模式以及演變路徑存在共性特徵和類型差異,通過類型學視野可以解釋人類語言詞彙變異的跨語言限制,揭示語言多樣性背後的系統性。
詞彙類型學是詞彙學的跨語言和類型學分支,其研究目標是揭示不同語言詞彙系統在語義層面的共性與個性。目前語音、形態和句法領域的類型學研究已取得較多進展,詞彙領域的類型學研究卻發展緩慢。很多學者質疑詞彙跨語言比較的可能性,認為不同語言的詞彙系統內部成員眾多、異質性極強,因此詞彙似乎為特定語言所特有,屬於語言中不可比的成分。然而,近十餘年來興起的詞彙類型學對這一理念提出挑戰。詞彙類型學家通過跨語言比較發現,不同語言詞彙系統對特定概念域的編碼模式、詞義之間的關聯模式以及演變路徑存在共性特徵和類型差異,通過類型學視野可以解釋人類語言詞彙變異的跨語言限制,揭示語言多樣性背後的系統性。
研究視角具有綜合性
詞彙類型學主要涉及特定概念域的定名學(onomasiology)、符意學(semasiology)和詞彙—語法互動三個方面的跨語言研究。
定名學關注不同語言中哪些意義可以編碼為獨立的詞彙形式,對特定概念域的語義切分是自由變異,還是存在限制等問題。比如瑞典語言學家?魡. Viberg基於對50種語言感官動詞的考察,發現有的語言用不同的詞分別表示動作和結果,比如英語「look at(看)/see(看到)」和「listen(聽)/hear(聽見)」,而有的語言用相同的詞表示,例如印地語只用一個動詞表示「look at(看)」和「see(看到)」,用另一個動詞表示「listen(聽)」和「hear(聽見)」。這說明不同的語言對感官概念域的分類角度和切分細度不同。
符意學主要研究特定概念域裡具有共時語義關聯或歷時派生關係的詞彙單位可以表達多少不同的意義,存在哪些反覆出現的語義擴展路徑,以及跨語言常見的隱喻和轉喻模型等問題。比如溫度義經常作為不同語言隱喻的源域,例如「warm feeling(熱情)」「hot news(熱點新聞)」等,並且可以擴展到其他感知領域,比如視覺「warm color(暖色)」和味覺「hot spice(辣)」等。溫度義也受到其他概念域影響,一些具有溫度特徵的實體或活動可以發展出相應的溫度概念(例如「太陽,燃燒」發展出「熱」的概念)。很多研究表明,人類共有的隱喻和轉喻思維是出現跨語言語義聯繫一致性的認知基礎。
詞彙—語法互動研究致力於發現詞彙和語法之間的類型學聯繫,尤其關注語義系統對句法系統的影響。詞類是觀察詞彙—語法互動的常見視角。不少學者研究不同語義類別在語言中詞彙化時以何種詞類形式出現,比如澳大利亞語言學家R. M. W. Dixon按照語義類別把形容詞劃分為尺寸、年齡、價值、顏色、物質屬性、人物品性、速度、難度、相似程度、品質、量化、空間位置、序數十三類,指出不同語義類別詞彙化為形容詞、動詞、名詞或其他詞類的可能性並不相同。可見細緻的語義分類能更好地把握形容詞跨語言的系統性。
研究注重一手材料
詞彙類型學在語料來源、語言樣本的規模和取樣方面與其他類型學研究有顯著差異。其他類型學研究的語料主要取自二手材料,比如參考語法或相關主題的論著等。詞彙類型學主要是基於一手材料,這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語言的詞彙語義描寫不夠充分,比如一些同義詞詞典雖然可以提供一些概念分類的信息,但通常沒有關於多義模式和詞族內部形式語義關係的內容,很多參考語法對詞彙語法互動的描述也較少。由於一手材料在詞彙類型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詞彙類型學家不斷地設計和創造各種語料收集方式。最常見的方式是設計詳細的調查問卷,比如T. Reznikova等學者設計了四套關於疼痛義動詞的調查問卷,包括要求被調查者列舉身體每個部位的疼痛類型以及疼痛的隱喻來源等。一些詞彙類型學家借鑑了心理學實驗的方法,通過語言外的刺激(視頻、圖片、孟塞爾色卡等)誘導被調查者產出語料,比如A. Majid等學者設計了28個「切割/破壞」語義域的視頻,讓不同語言的母語者對視頻進行描述,以此觀察「切割/破壞」義動詞詞彙化的跨語言差異。另外,比較翻譯成不同語言的相同文本(比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等),建立平行文本語料庫,也逐漸成為詞彙類型學流行的研究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詞彙類型學研究注重一手材料,但並不代表其排斥二手材料,可用的二手資料依然具有參考價值。成功的詞彙類型學研究受益於不同類型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可以相互補充,在不同的研究階段使用。
另外,其他類型學研究主要討論跨語言常見的語言現象(比如聲調、語序、格標記等),其語言樣本往往要達到數百種語言(通常為200—400種),並且這些語言須在譜系、地域和語言類型上平衡分布。詞彙類型學很難達到相同的語言樣本規模。詞彙類型學主要是對特定概念域進行研究,由於詞典等參考資料很少能滿足研究的要求,詞彙類型學研究的語言樣本一般在15—50種。俄羅斯語言學家E. Rakhilina認為就詞彙類型學而言,研究方法要優先於語言樣本規模,只要是基於類型學研究方法,即使樣本規模有限,也可以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並且對十幾種語言進行高質量的調查要比對廣泛的語言取樣更好。Rakhilina還認為,詞彙的新舊更替非常快,即使是譜系、地域和語言類型密切相關的語言,在概念範疇詞彙化方面也表現出驚人的差異,因此詞彙類型學研究可以不過於注重譜系、地域和語言類型的平衡分布。
進一步發掘應用價值
詞彙類型學是從類型學角度研究詞彙語義的新方式,目前已在諸多實詞編碼的概念域取得研究成果,比如親屬稱謂詞、顏色詞、身體詞、動植物類詞、感知動詞、位移動詞、疼痛義動詞、切割—破壞義動詞、吃喝義動詞、獲得義動詞、「坐—站—躺」等姿勢動詞、呼吸義動詞、追逐義動詞、穿戴義動詞、空間維度詞等。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用詞彙類型學理念對特定概念域的實詞多義現象進行研究。
詞彙類型學的研究成果對辭書編撰和修訂具有借鑑意義。張定指出,詞典中分列出的各個義項是多義性的直觀反映,詞彙類型學的相關研究不僅有利於探討詞典中義項的分合,也能為詞典的編纂提供直接可借用的成果。另外,漢語有豐富的古代漢語訓詁材料和複雜的方言詞彙語義現象,這也為推動詞彙類型學在漢語詞彙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詞彙類型學視角下漢語方言趨向動詞實詞多義性研究」(18YJC74006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