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科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學者們擺脫了封建八股的束縛,勇敢地向著浩瀚的科學海洋進發,使得落後西方百年的中國科學迅速崛起,為日後中國科學屹立於世界科學之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時期,是中國科學發展追趕世界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在這個蓬勃向上的階段中,中國不僅湧現出諸多享譽世界的偉大科學家,他們致力於學術的同時還重視人才教育,更是培養出了如李政道、楊政寧、錢學森、袁家騮、吳健雄等後輩傲立於世界的大科學家。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民國時代,那些比較為人熟知的偉大科學家們,並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相關貢獻。
1、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1983年10月30日)
「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授業恩師,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早期一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教育家。
1945年春,領導研製成功中國首部雷達,同年8月,做《原子彈理論學術報告》。束星北教授在相對論、量子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等多個領域都有研究,其主要貢獻是在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
2、陳建功(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
數學嚴格意義上不算是科學學科,但是數學卻是理工科類學科的計算基礎,所以,這裡將數學家也列入科學家行列。
提及中國數學家,那必然是奠基者陳建功首屈一指。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在研究三角級數論,尤其精研函數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舉世矚目的成就。專著《三角級數論》更是享譽數十年,與蘇步青一道,形成了國際上廣為稱道的"浙大學派"。為中國數學界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3、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
在陳建功為中國數學拓荒之後,中國湧現出了兩位名震世界的大數學家,蘇步青必然是其中成就最高且最為著名的一位。蘇步青教授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1928年初,蘇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發現了四次(三階)代數錐面,論文發表後,在日本和國際數學界產生很大反響,人稱"蘇錐面"。1945年版的《射影曲線概論》和1946年出版的專著《射影曲面概論》更是享譽世界。
4、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創始人,位列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的華羅庚院士,是中國數學的集大成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
早在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1941年完成《堆壘素數論》,成為享譽世界的數學家。
5、熊慶來(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
華羅庚的授業恩師,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以"熊氏無窮數"理論載入世界數學史冊。
桃李滿天下,中國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數學家許寶騄、段學復、莊圻泰,物理學家嚴濟慈、趙忠堯、錢三強、趙九章,化學家柳大綱等均是他的學生。指導過數學家楊樂和張廣厚。
6、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中國核彈之父」王淦昌,更是我國國防科技的中流砥柱,在物理學上培養了大批人才,李政道、周光召、鄧稼先等人都受到其直接指導。
早在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而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現了中子並獲得諾貝爾獎。1941年,王淦昌在《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的論文中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衝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對於世界物理學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7、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
侯德榜,名留青史的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上世紀二十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三十年代,研究出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技術;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此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又稱侯氏制鹼法,循環制鹼法或雙產品法。
8、葉企孫(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
國士無雙,大師中的大師,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著有《普朗克常數h的測定》、《液壓對鐵、鎳、鈷的磁導率的影響》、《初等物理實驗》等舉世聞名的著作。
9、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
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的吳有訓先生,在中國物理學界對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貢獻,更是培養了錢三強、錢偉長、楊振寧、鄧稼先、李政道等日後名動世界的大科學家。
10、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竺可楨教授,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版了所著的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而且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地理系,培養了一大批地理科學專門人才,對於我國地理氣象領域的基礎構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1、嚴濟慈(1901.1.23-1996.11.2)
嚴濟慈教授,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開創者之一,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應用光學與光學儀器研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嚴濟慈教授於1932年採用照相光度術方法,精確測定了臭氧在全部紫外區域(215-345納米)之吸收係數,並發現若干新光帶,被世界引用長達三十年。
12、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作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的錢三強院士,雖然學術大成是在新中國時代,但是在民國時代已經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界新興代表科學家。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自此立足於世界頂尖現代核物理學家的行列。
1946年春,錢三強與他的同行合作,經過反覆實驗,終於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這一發現不僅反映了鈾核特點,而且使人類能進一步探討核裂變的普遍性錢三強更是憑藉此聞名於世。
13、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
錢三強夫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後來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曾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稱之為"科學珍聞"。與錢三強院士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徑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
14、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裡程碑,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
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並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
15、章鴻釗 (1877-1951)
「中國地質之父」章鴻釗,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地質科學史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13年組建我國第一個地質研究所,1922年成立中國地質學會。一生致力於學術和教育,為我國培育了第一批地質學家,其中許多人成為我國早期地質工作的主力。
在理論方面,他從近代地質科學角度研究了中國古籍中有關古生物、礦物、巖石和地質礦產等方面的知識,撰寫《三靈解》、《石雅》、《古礦錄》等著作。
16、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鑑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準,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鑑定的標準性科學性。
二十年代創作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在三十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對中國第四代冰川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
17、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建築學家,1928年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1932年,主持了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同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1948年,在平津戰役前,梁思成繪製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使北平古蹟避免受到炮擊,很好的保護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