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外,一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上有「南京自來水廠」的繁體字
民國老井蓋上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
中華門外的民國老井蓋至今仍在「服役」
80多歲窨井蓋還在南京「服役」
窨井蓋是民國時期的,它們見證了首批喝上自來水、用上電話的南京人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高松的意外發現引起不小反響。不少南京網友表示,這些老井蓋堪稱南京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應當好好保護起來。
意外發現
南京城內接連找到「老井蓋」比普通窨井蓋要大出1/3
一口東北腔的高松說自己是「老南京」,這位摯愛南京城市文化的「外鄉人」,發起成立了「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平素只要有閒的時候,高松總喜歡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轉悠。
「我發現了幾個老井蓋!」前幾天,高松在論壇上興奮地發帖,介紹自己關於「老南京」的最新發現。高松拍了幾張老井蓋的照片,其上「南京自來水廠」、「工務局」等繁體字樣特別醒目。為了防止參觀者過多對文物造成破壞,高松多了一個心眼:沒有公布井蓋的具體地址,想要去看的網友可私下向其詢問。
在老高的指點下,記者昨日在中華門外找到了這幾個老井蓋。事實上,這幾個老井蓋位於一家工廠的大門附近,如果不是有人指點,外人很難注意到它們有何特別之處。
這3個井蓋之中,兩個是正方形的,這區別於現今常見的圓形窨井蓋,井蓋一邊刻有3個「工務局」的繁體大字,表面滿滿交錯排列著「二」的圖樣。因為年代久遠,井蓋已被磨得光亮。
另一個井蓋隸屬「南京自來水廠」所有,不過上面標註的這幾字都是繁體,井蓋和現在常見的圓形窨井蓋類似,圖樣像一個向日葵圓盤。井蓋之上,和「南京自來水廠」的標註相對,是「大管閘」3個大字,應是顯示這個井蓋的用途。
因為在地上不怎麼起眼,高松也是走了好幾趟才發現這幾個老井蓋,「越看越覺得不一樣」。因為此地現今還有多處民國時期的房屋,高松一直疑惑當時人們的喝水問題,現今他找到了答案。
此前,和城南的這3個老井蓋類似,高松還曾在中山北路上發現了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
前日,按照高松給出的具體地址,記者在中山北路軍人俱樂部附近發現了它們。這3個井蓋每個相距百米左右,分布在如今的慢車道上。
和現今常見的窨井蓋相比,這3個井蓋完全是「超大版」,至少要大出三分之一的面積,井蓋表面是漁網狀線條,看起來簡潔、大方,井蓋的中央有一個小長方框,框內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的字樣。
記者探秘
這些老井蓋「來頭不小」
見證了首批喝上自來水的南京人
「在全國範圍來說,這幾個井蓋很有可能是最老的井蓋了。」今年3月,南京鼓樓區政協民國建築研究專家張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曾聯名呼籲,建議加強對民國老井蓋的保護。他們所指的正是上述中山北路上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
民國史專家、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介紹,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著手進行城市建設,藍本就是大名鼎鼎的《首都計劃》,其中各個項目諸如功能分區、交通計劃、市政工程等主持者都是外國專家或者留洋歸國的高材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自來水廠」、「交通部首都電信局」得以建立。
換言之,這幾個看似稀鬆平常的窨井蓋實則來頭不小。它們分別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第一批用上電話的南京人。
前日,記者採訪了南京自來水總公司,該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南京自古至民初,市民飲用江、河、井水。清末曾獲準創辦自來水廠,歷3年未成。民國18年(1929)春籌建北河口水廠,4年後水廠局部建成供水,最初的用戶只有29戶,這可是最早喝上自來水的南京人。據說當年通水之時,南京整座城市為之轟動。而北河口水廠和29個用戶之間,正是依靠那些刻有繁體「南京自來水廠」的窨井相連。
熱聞回顧:
小學生上課講話被罰脫褲跑步 湖南上訪村官浮屍資江 家屬疑毆打致死(圖) 教育局官員性侵35名女性判死緩 包括10名幼女 小悅悅父親遭輿論質問剩餘善款去向 被疑斂財 員工抽中年會特等獎 多次領獎遭拒憤而辭職 招聘會播不雅視頻嚇壞女大學生 懸賞徵證據
責任編輯:王玉
來源: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