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風土記》木刻書板
周達觀真臘指南針示意圖
民國航海羅盤
溫州網訊 日前,中國第二艘航母、也是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入列,這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雙航母」時代和國產航母時代,中國的綜合國防實力又向前邁出一步。
與航母相比,本期《溫州寶藏》要說這件「寶貝」,顯得非常渺小,但它卻是古代海船航行必備工具的基本樣式。它便是目前正在溫州博物館歷史廳內展出的一件民國航海羅盤。它的故事,與宋元時期溫州輝煌的造船業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密不可分。
民國航海羅盤
溫州手藝人生產
在溫州博物館展出的這件民國航海羅盤,是當時溫州市區東門一帶店鋪生產的一件普通航海羅盤。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介紹,這件航海羅盤普通,是因為溫州東門一帶從宋末開始,就已經成為製造船用指南針的重要產地,延續至清末民國,東門康樂坊、行前街一帶還保留著數家生產指南針的店鋪,生產銷售這種旱羅盤。
這件航海羅盤呈圓形,高3.8釐米,直徑7.0釐米,由朱紅色漆盒蓋和盒狀外殼兩部分組成。外殼和針盤採用本地硬質車木,盒底保留車木旋削痕跡。車木溫州話叫「車轤」,系用刀具對旋轉的圓木進行切削的工藝,這是一種傳統的木匠手工藝,唐宋時期興盛。車木盒中配有支軸架和靈敏轉動的磁針。針盤以黑色漆為底色,上用白色漆寫有方位刻度:內圈為四卦、八天幹和十二地支,共24個方位;外圈對應子、午刻北、南方位,對應四卦刻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方位,對應卯、酉刻八卦之中的震、兌卦符號。這種工藝製造的航海用指南針個大規正,針位準確,使用方便,密封性能與抗風浪性能尤為優良,已與現代指南針功能相差無幾,受到歷代航海家和舟師的歡迎。
同款航海羅盤
在宋末已出現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它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它同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共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伍顯軍介紹,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發現了天然磁石吸鐵和指示南北的現象。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先秦和秦漢時期的司南,到宋代開始發展為指南魚、指南龜和指南針,直到宋代才有實質性的改進。
水浮法指南針的出現,為指南針在航海的應用奠定了基礎。《萍洲可談》等文獻記載的可能就是早期海船上的指南水浮針羅盤,它的使用為遠洋航行創造了條件,而溫州博物館歷史廳展出的這件航海羅盤是對水浮針羅盤的進一步改良應用,主要是鐵磁針和支軸架的改進,使其更加靈敏轉動,這種航海羅盤最早可能在宋末已經出現,足見溫州航海技術的發達。
元《真臘風土記》
有羅盤針位記載
元代溫州人周達觀所寫的《真臘風土記》,是根據其在真臘(今柬埔寨)的所見所聞撰寫的一部回憶性介紹柬埔寨社會生活的著作,詳細描述了吳哥王朝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宗教和建築藝術,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吳哥文化的直觀記錄。該書已成為珍貴的國際歷史文獻,有法、英、日文等10多種譯註本。其中,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真臘風土記校注》由夏鼐校注,他是整理研究《真臘風土記》的集大成者。
著名的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夏鼐也是溫州人,夏鼐故居紀念館就位於鹿城區倉橋街。
《真臘風土記·總敘》中記載道:「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佔城。又自佔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夏鼐在校注中指出,「行丁未針」和「行坤申針」,都是指航海羅盤的方向針位,這是最早關於航海羅盤針位的記載。此前,北宋末年朱彧著《萍洲可談》、徐兢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兩書中有關於航海使用羅盤針的記載,但未記載針位。
在校注中,夏鼐詳細介紹了《淮南子·天文訓》的二十四方位記載,樂浪王盱墓、甘肅武威漢墓、安徽阜陽汝陰侯墓出土的地盤實物上的二十四方位以及明代張燮《東西洋考》關於「正針」「縫針」的介紹,指出我國古代羅盤上實際有四十八向,每向相隔七度三十分。據此,夏鼐先生繪製了《周達觀航行路線圖》,在右下角繪製了羅盤針位圖,考證「丁未針」的方向為二百零二度三十分(方位角),或南二十二度三十分西(方位),「坤申針」的方向為二百三十二度三十分(方位角),或南五十二度三十分西(方位)。伍顯軍表示,《真臘風土記》的最大貢獻就在於詳細地記錄了針位,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有針位的書籍。
80後溫商掌握船用
低速柴油機核心技術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有著較多條件優良的天然港口和悠久的舟船製造使用歷史。溫州是宋代全國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伍顯軍介紹,根據相關記載可知,當時溫州最大的官營造船場就設在永嘉縣城北沿江港口郭公山下,其他各縣如平陽縣蒲門寨也有官營造船場。南宋,溫州的造船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已能依照「船樣」(圖紙)打造船舶。溫州打造的海船,在當時看來是世界上最先進海船種類之一。
而如今,一位80後溫商經營的江蘇德僑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掌握著船用低速柴油機曲軸的核心製造技術。
「僅是去年,德僑裝備就生產了70多根船用低速柴油機曲軸,分別銷往國內外。」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江蘇吉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江蘇德僑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總裁周凱說。
周凱是溫籍僑領周建國之子。1978年,當時還是溫州肉聯廠員工的周建國,作為溫州最早的一批創業者下海經商。商海沉浮數十載,周建國以其真誠、誠信、勤奮和認真,贏得了良好口碑。2006年從浙江理工大學畢業後,周凱曾以僑眷身份旅居巴西,但幾個月後,主動放棄在巴西的永久居住權回到中國。回國後,他先在深圳自主創業,後回到溫州。在父親幫助下,周凱於2017年成功收購了江蘇常熟兩家大型製造業企業——江蘇德僑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和江蘇吉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周凱說,中國是造船大國卻非造船強國,大型遠洋輪船柴油發動機中的核心部件曲軸,其核心技術此前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目前,國內雖已攻克該技術難關,但卻只有4家企業能夠生產這類曲軸,德僑裝備是其中唯一的民營企業。作為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德僑裝備擁有30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其中多項曲軸規格填補世界空白和國內空白。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只有做實業才是實現長遠發展的正確方向。」周凱說,溫州歷史上造船業航海術發達,夢想就是在這方面再創輝煌業績。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陳培培/文 張嘯龍/攝 實習生 許金言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